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03章 第七〇一章:金陵之晨

永乐九年十月初十,天朗气清,金陵城的街道上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氛。

城门如往常一般敞开,商贩沿街叫卖,晨起的百姓来往匆匆,金陵城的日常生活并未因朝代更迭而立即停摆。然而,城中人们的交谈却与昨日大不相同——因为从今日起,这座城池已不再属于大宋,而是大明国的京城。

「哈哈,咱们从今往后可是京城人了!」

「可不是?南唐李氏亡国百余年,哪想到今日咱江南又立一国,倒也算是一桩奇事!」

「这可是六朝古都啊,这回又成了天子脚下,咱这些个商户可有福了!」

与普通百姓的热议不同,城中的富商士绅们则各自盘算着新的机遇。房契铺子里的价格早已飞涨,许多人在过去几个月里囤积房产,如今价格翻了三倍有余,让他们欣喜若狂。

「有京师的地位在,这房价还得涨!」

「听说新朝要修整宫城、开拓码头,这些工匠、苦力要住哪儿?我们这些宅子可是香饽饽!」

「可不是!而且听说定海郡主的明海商会已经联络了南洋商旅,京师一开港,这金陵可要比嘉兴官家短命鬼的杭州还兴旺啊!」

大户人家坐在茶楼高处,端着茶盏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脸上满是得意。对他们来说,朝代更迭不过是换了个皇帝,而经商之道仍旧亘古不变——有钱人总是比别人过得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这一变局。

一些曾寄希望于南宋朝廷能收复江南的官员与士绅,如今看着街头巷尾换上的「明国」告示,心中满是惶恐与失落。过去几个月,他们一直心存侥幸,盼望着宋军能夺回江南,甚至曾期待「定海郡主」方梦华最终会念及过去的皇恩浩荡,迷途知返放弃造反计划。然而,当江南西路战局的消息传来,这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

「赣江以东尽归明国……宋室只剩荆湖与巴蜀……」

「刘经略的大军竟然退到潭州(长沙)湘江西岸……恐怕真要变成『蜀宋』了……」

「如今朝廷自身难保,哪里还顾得上江南?」

几名士绅聚集在酒楼后院,低声叹息,脸上满是愁色。他们原本还在盘算是否要联络各地的「忠义军」,暗中煽动民间抗明,然而,当明军在江南稳固统治,南宋江陵朝廷自身也陷入混乱后,他们才惊觉——这天下真的变了,没有谁会来救他们。

城中还有另一群人,他们既不是满怀期待的商贾士绅,也不是痛心疾首的宋朝遗老,而是那些受「宋室忠义」影响的佃农与百姓。他们从来不关心政治,只在意能不能安稳过活。而现在,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

「听说这明教是魔教!杀人不眨眼!」

「我听我表叔说,当年杭州城里,方腊的魔贼洗城三日,街上尸横遍野!我表姑更是被一个叫朱言的魔贼头子给强污后跳井了,呜呜呜??」

「可不是吗?我家老爷就是八年前从杭州逃来的,当时他亲眼看见魔贼烧了灵隐寺,把里头的和尚都杀光!」

「这方孟花也是魔女,正是魔贼东路军攻杭主帅,当年在杭州不知害死多少人!」

几个人围坐在茶馆门口,低声议论。当年杭州的方腊之乱仍是许多人的心头阴影,现在方家魔女又在江南称帝,这让他们无法不感到害怕。这种恐惧在坊间蔓延,使得部分百姓对明国充满戒心,甚至开始暗中聚集,准备逃离这座「魔都」。

这几日城中百姓们的议论声却远比往日更为热烈。这一切都源于南唐皇宫旧址的变化,一座从未有人见过的奇异建筑,拔地而起。这座荒废了一百五十三年的南唐皇宫,几个月来已然焕然一新,然而让百姓最震惊的,倒不是修葺一新的宫殿,而是宫殿的用途——

「这是什么鬼东西?」

「这宫殿怎么没了?」

「听说是魔教派人拆的,他们说要盖什么『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这又是什么?」

「嘿,谁知道呢?看起来不像是上朝的地方,倒像是什么魔教祭坛!」

沿着宫城外围望去,过去那座荒废已久、曾经承载南唐最后荣光的皇宫,如今竟然已经完全变了样。大门仍然恢弘,但门内不再是旧日的木质大殿,而是一座巨大的环形建筑。

这建筑比寻常宫殿更加宏伟,却又与传统的宫廷风格格格不入。它的墙壁是用某种坚固的石料砌成,屋顶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竟然是一整片透明的琉璃穹顶!站在外头的人甚至能透过穹顶隐约看到里面的结构。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高悬于门上的四个大字——「国会大厦」。

「这地方怎么上朝?」

在城内的茶馆、酒楼、集市甚至是学堂,关于这座建筑的讨论已经成为热点话题。

「以前皇帝上朝,不都是文武百官站在殿前听宣旨,然后入殿启奏吗?现在这么个环形的场子……是要让皇帝坐在中间,被人围着?」

「胡说,怎么可能让皇帝被人围着?这不像是朝堂,更像是戏园子!」

「还有这穹顶,为什么用琉璃?

难不成这建筑是给仙人住的?」

「我听人说,这琉璃顶是为了让光线透进去……但如此高昂的造价,竟只是为了让阳光能照进来,这……这太不像话了!」

传统的士子们无法接受这种设计,他们习惯了君主端坐于金銮殿,群臣俯首聆听圣谕。而这座建筑,无论从结构还是布局来看,都不符合他们的认知。

「这难道是魔教的祭坛?」

也有人脑洞大开,把「国会大厦」与明教的传说联系起来。

「我早就说过,这明教是魔教!现在看来,他们在这里建的根本不是什么皇宫,而是他们的祭坛!」

「对啊,你们仔细想想,这种圆形的建筑,阶梯式的座位,还有个穹顶,会不会是他们用来举行什么黑暗仪式的地方?」

「哼,这群魔贼肯定是要在这里大开血祭,把人抓来,放在中央祭坛上,然后太阳一出来,就当众献祭!」

「天啊,若是如此,咱们这金陵岂不是成了魔窟?」

「我家娘子还怀着身孕,若真是如此,我们该怎么办?」

这些言论一时间让城内人心惶惶,尤其是那些从八年前杭州方腊之乱中逃来的人。他们曾经亲眼目睹过方七佛的屠城,包括人称江南隐皇帝的钱王爷家在内的杭州大户一锅全端,对「魔贼」的恐惧根深蒂固,如今这一座完全超乎认知的建筑更是让他们觉得邪门。

然而,也有一些见多识广的商贾和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我家在泉州有商队往来西洋,我见大食人建的天方寺,有些确实是圆形的……但这建筑与那些也不同。」

「魔教?笑话!你们莫不是读书读傻了?人家明明是来当皇帝的,怎么可能在皇宫里建个祭坛?」

「再说了,献祭是啥?献给谁?太阳吗?莫要乱传,以免惊扰新朝。」

不过,这些较为理性的声音仍然难以平息坊间的猜测。毕竟,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理解「国会」是什么,更无法想像在这样一个地方能够「上朝」。

不论百姓们如何议论,这座「国会大厦」已然耸立于六朝古都之中,成为金陵最显眼的新地标。

不但前殿没了,变成了个怪模怪样的「国会大厦」;后宫也缩减了,只剩一座称作「皇居」的寝宫。

一时间,所有人的想象力都被彻底点燃了。

与许多金陵百姓的记忆不同,过去历朝皇帝入主建康,后宫往往是最先翻修、扩建的地方,三千佳丽、歌舞升平才是帝王之都该有的气象。然而,这一次,后宫却并未如过去一般恢复昔日的规模,反而大幅缩减,只留下了一座挂着「皇居」匾额的寝宫。

「皇居?不是皇宫?」

这两个字的不同,让许多读书人一头雾水。

「你说这是皇帝的住处吧,却又不像传统帝王的行宫——莫非,真如坊间所传,她在舟山时便不住深宫,而是以军政为家?」

然而,当议题转到「后宫缩减」这件事上,流言蜚语便开始变得有趣起来。

「女皇的后宫,到底是什么模样?」

「——哼,我早就说过,她果然要养男宠!」

一家茶楼内,几位金陵士子正兴致勃勃地讨论著。

「怎么会有人如此不近人情,连个后宫都不要?莫非真要招美男入宫一天一换?」一位白面书生摇着折扇,眼里闪烁着几分玩味,「如此一来,世间才子可有福了!」

「呸!」坐在角落的一位老儒生顿时大怒,「荒唐!国之正统岂容如此亵渎?她一个女流之辈,便是再能征惯战,也不过是个魔教妖女,若真敢养男宠,那便更是伤风败俗、天理难容!」

「欸,话不能这么说。」另一个中年士人捋着胡须,淡然道:「男宠不男宠,尚且不得而知,可这位定海郡主——哦不,怕是该称她为‘女官家’了——确实非同一般。」

众人目光一转。

「哦?为何?」

那中年士人悠然一笑,道:「你们且想想,过去上下三千年可曾有哪个小娘子在二十四岁便坐拥半壁江山?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过去的武则天如何,恐怕也难与之相比。此等人物,岂能以寻常帝王后宫之道来衡量?」

众人一时沉默。

哪怕是天策上将李世民,在二十四岁时也不过刚刚破王世充、收洛阳。而这位定海郡主,在如此年纪便横扫东南,势压南北,用武则天那一套去揣度她,未免太过老旧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认她的卓绝。

「哼,纵使她权势滔天,又如何?」老儒生依旧愤愤不平,「莫非你们忘了八年前杭州的那场屠城?她身上流着方家的血,自然是天生的魔女!你们看看,如今她又拆了前殿,改成什么‘国会大厦’,根本是不伦不类!」

「况且……」他压低声音,咬牙道:「她那副姿色,必然是个狐媚惑主的妖女!」

「哈哈哈!」听到这话,白面书生忍不住大笑,

「你别忘了,她可是江南第一尤物啊!」

金陵的茶楼酒肆中,风流才子们摇着折扇,

脸上带着暧昧的笑容,讨论著这个话题。

「江南第一尤物」,这个称号本来来自当年方腊的宣传,既带着惊艳,也带着几分醋意。毕竟,作为一个在战乱时代纵横捭阖的女主宰,方梦华的样貌与才华本就极具争议性。有人说她天生丽质,颜如舜华;也有人说她妖媚惑人,犹如红颜祸水;更有人说她本是江南的魔教妖女,如今只是换了个身份。

不过,这次她在金陵的安排,确实给了这些风流才子们无穷的幻想空间——

「你们想啊,这位女官家如今才二十四岁,正是最风华绝代的年纪……」

「可不是嘛,她若生在寻常人家,怕是早就成了世间第一美妾,被哪家王侯大贵人藏于金屋之中。」

「如今她若是要宠幸咱……哎,这可是极大的艳福啊!」

想到这里,秦淮河的风流客们纷纷露出憧憬的神色。这几日甚至有人传言,某些才子已经开始写情诗,想要向新朝递上一封自荐书。

然而,不论人心如何动荡,金陵城头变幻大王旗已是既定事实。

——金陵,将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京城。

当晨曦照耀在金陵宫城时,明军的旌旗已在东方地平线上高高升起,赤红的「明」字映照着六朝古都的城墙。

方梦华知道,这里的百姓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欢迎,也有人恐惧。但无论如何,她已经来了,明国的时代,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