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654章 清乡博弈

建炎二年八月,完颜宗弼率正黑旗兵锋直指淮南西路,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庐州(合肥)、和州(马鞍山北岸)、无为军(芜湖北岸)相继陷落。金军这次不再满足于攻城掠地,而是执行北方已行之久的迁界禁海「清乡」策略,彻底摧毁沿江的屯兵和民生根基。

随着金军逼近,大江北岸的瓜步镇、长芦镇、宣化镇、高望镇、乌江县、娆下镇、白渡桥镇、柵江寨、?潭镇等地纷纷陷入恐慌之中。消息传来,江南的百姓望江嗟叹,江北的城镇却陷入更深的绝望——金军已经不满足于劫掠,而是要让这些沿江之地化为无人之境。

完颜宗弼的战鼓,在瓜步镇的清晨擂响。

「凡南朝百姓,尽行驱赶,编入北方奴籍!违者九族不留!」

随着铁骑踏入,瓜步镇街巷里顿时哭喊震天。金军分成几队,一队逐户搜查,把青壮年强行押走,分配给正黑旗各军充作苦役,妇孺老弱则被赶往大江边,逼他们踏入江水。

朮虎胡里改策马来到完颜宗弼身侧,拱手道:「主子,南朝在江北的百姓甚多,我们是要尽数驱离,还是……」

完颜宗弼冷笑:「南人多狡诈,留之无用。凡抗者杀,少者掳,其余无用者尽放归江中,生死由命!」

「是!」朮虎胡里改挥手,金兵立即驱赶着数千百姓,一队队押往江边,强令他们乘上破败的木筏,或直接涉水南渡。弱小无用的孩子被丢入水中,妇孺哭喊求饶,换来的只是刀鞘和马鞭的抽打。

城中也燃起大火,金军挨家挨户拆屋焚烧,务求让宋军或明军再难回到这里屯驻。

另一边,洪仙花急行两日,至润州拜见方梦华。方梦华听闻江州已被截胡,金军大举南侵,原本计划立刻入主金陵的步伐不得不暂停。她当机立断,召集军议道:

「既然金军渡江,南侵势不可挡,我们就不能再按原计划分步推进,必须立刻调整战略!李海!」

舟山军水师统领李海抱拳道:「属下在!」

「率舟山军主力舰队入江!从太平府(今当涂)西至江州一线,以炮舰侧舷火力掩护撤退至江边的淮南难民,协助他们安全渡入江南!」

「遵令!」李海眼中闪过一抹杀机。舟山军久未在长江主战场上亮剑,如今正是时候。

「石左使!」

「属下在!」

「西路军暂不渡江,先向饶州推进,接应江西方向的难民。记住,江南西路必须尽快稳住,否则金军势必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

「明白!」

「吕助!」

「属下听令!」

「赶回福州告知南路军各部暂缓南侵,先向邵武、汀州调兵遣将,策应江西战场。江南要稳住,不然我们无立国之基!」

吕助一拍胸膛,大声道:「请教主放心,属下这就调兵!」

方梦华目光扫过在场诸将,缓缓道:「诸位,此战已非局部之战,而是一场立国之战。金军南下,我们若不能在江南立足,就会被压制于海岛,生存空间大大受限。我们必须打赢这一仗!既要接应难民,也要坚壁清野,守住我们的根基!」

众将齐声应诺,战局已然展开。

当夜,舟山军主力舰队自润州启航,破浪西行,直入金陵以西江面。江上风急浪高,炮舰甲板上,水兵严阵以待,侧舷火炮对准岸边,随时准备开火。

李海立于舰首,望向前方真州城,烈焰映红了夜空,杀声隐约可闻。他深吸一口气,手中佩刀微微颤抖,不是畏惧,而是战意沸腾。

「目标江州,准备战斗!」

随着一声令下,舟山军火炮齐鸣,炮火划破夜空,长江之上,明教水师正式迎战金军!

舟山水师旗舰「应天号」上,李海望着远处滚滚浓烟,脸色阴沉如铁。他握紧望远镜,看到无数百姓被金军驱赶至江边,或者葬身水中,或者在苦力营里等死。

「狗娘养的金贼!」副将阮恩怒道,「老李,我们不能看着不管!」

「当然不能。」李海一摆手,「全军炮舱装填,沿江展开,目标——瓜步镇!侧舷震天雷齐射!」

舟山舰队迅速展开,十余艘炮舰在长江上列阵,炮口缓缓调转对准江北岸的金军营地。刹那间,火光冲天,震耳欲聋的轰鸣在江上炸裂,沉闷的炮弹划破空气,狠狠砸向岸上的金军队列!

炮弹落处,金军骑兵连人带马被炸飞,断肢横飞,营地内顿时大乱。宋军百姓见此机会,纷纷狂奔向江边,一些尚能游水的拼命朝舟山舰队方向游去。

完颜宗弼大怒,挥刀怒吼:「宋贼敢尔!取神臂弩,射杀贼寇!」

金军弩砲齐发,标枪箭雨射向江面。舟山水师的甲板上,水手们举盾遮挡,但仍有不少人盾被刺穿中枪倒下。李海看得双目充血,喝道:「全舰调头,掩护撤退!」

炮舰在江面上缓缓后退,同时继续轰击金军,死命掩护水中的百姓撤入南岸。但尽管如此,仍有许多百姓未能逃脱,被金军铁骑撵上,惨遭屠戮。

李海站在甲板上,握拳狠狠砸向船舷,咬牙道:「还是来迟

一步……」

金军终究在炮火掩护下重新稳住阵脚,完颜宗弼见舟山军不再靠进,冷笑道:「这群水贼胆敢扰我大军,回头让他们知道厉害。」

之前寿春、庐州两地相继沦陷,降官助金为虐,下乡捕奴,生生将淮西百姓驱赶北运。与此同时,泗州守臣刘纲、濠州守臣刘位父子,也因与楚州安抚使赵立不和,为了让楚州陷入更深的绝境竟然剃发降金,为表忠心,放任金兵掳掠奴隶北上,并亲自组织乡勇充作帮凶。

随着抓奴的金军大肆搜捕,逃亡的百姓潮水般地涌向沿江地区试图投奔明教,而沿江村镇正遭受金军「清乡」之祸。前有金军驱民作盾,后有降将助纣为虐,仓皇南逃的百姓纷纷涌入李海舟山舰队的火力交错区,形势一时间愈发焦灼。

李海立于旗舰「应天号」甲板之上,透过望远镜看到江北沿岸的惨状——金兵列阵驱赶百姓,刀枪弩箭下,许多人倒毙血泊,村镇在烈焰中化作焦土。

「炮队已装填完毕!」副将阮恩高喊。

李海目眦欲裂,喝道:「全舰侧舷齐射!」

炮口对准金军主力,随着号令,十余门舰炮齐齐开火,铁球带着炽热怒焰砸向敌阵。爆炸声震天动地,烟尘四起,成片金兵被炸飞,战马嘶鸣着翻滚在地。金军前排被冲垮,百姓趁机哭喊着四散奔逃。

但金兵很快反应过来,竟在炮火洗地后,列阵将抓住的妇孺老弱推上前,挡在自己阵前,用人质来抵挡炮火!

李海脸色铁青,拳头捏得嘎吱作响。阮恩咬牙道:「这他娘,炮弹再打下去,只怕……」

「狗日的金贼!」李海狠狠踢翻甲板上的木桶。

「调头近岸!」他厉声道,「炮队换实心弹,目标——金军射手,掩护救人!」

舟山水师改换战术,小船冒着弩箭和流矢靠岸接应百姓。船上士兵搭起盾墙,一边用弓弩反击,一边将落水者拖上船,江面上顿时喊杀震天。

金军弓箭手也在完颜宗弼的指挥下展开反扑,箭雨密集得仿佛乌云压顶,几艘小船被射得满是箭簇,船上的士兵中箭倒下,血染江水。但就在这时,旗舰「应天号」上再次炮火齐鸣,金兵的弓弩阵顿时被炸开一个缺口,舟山军趁机接应更多难民。

「撤!往南岸撤!」李海怒吼。

几十艘小船在炮火掩护下迅速调转船头,载着生还者往南疾行,而江北沿岸仍是一片火海,惨叫声不绝于耳。

就在双方激战之际,真州城门大开,一队骑兵在城知府向子忞的带领下,直奔江边而来。

向子忞身披铁甲,长须飞扬,城外兵马百余,皆是忠于向家的亲兵。他对李海遥遥一拱手,朗声道:「向家世代忠烈,断不肯剃发降金!金兵肆虐江北,瓜步已失,吾等再守真州也是死路一条!愿投明国,只求庇护城中百姓!」

李海望着眼前这支宋朝孤军,目光沉凝片刻,遂沉声道:「你等愿归明教,我家主公定然接纳!只要你我齐心,江北未必不能重归宋人之手!」

向子忞拱手:「便依头领所言!」

当夜,舟山水师的舰船靠上真州,迅速接收城防,向子忞领兵入驻舰队,而江北金军仍在血火中推行着他们的清乡之策。

但从这一刻起,明教的势力已经越过大江,开始在两淮的争夺。

四更天的和州乌江县大江北岸,夜色沉沉。

数支舟山军小队沿着江岸潜行,黑色披风与夜色融为一体,手中兵刃无声地映着微弱的星光。李海亲自带队,挑选出最精锐的陆战队员,趁着夜幕掩护,突袭金军在江北的奴隶营地。

在白天的战斗中,李海目睹了金军将成百上千的百姓驱赶在前,作为他们的活盾,甚至有人被当场钉在木桩上,以震慑那些试图反抗的乡民。这一幕幕让他心头怒火燃烧,此刻,他要以行动来回应金军的暴行。

「就是这里。」潜伏在一片低矮的灌木丛中,李海压低声音,指向前方的一片营地。

篝火照亮了一圈木栅栏围起的奴隶营,数百名被捆绑的百姓被丢在泥地上,身上带伤,有的奄奄一息,有的低声抽泣。而金兵守卫三三两两,或围着篝火取暖,或在喝酒赌骰,显然没有把这些「两脚羊」当回事。

李海手握腰刀,眼中杀意凛然:「杀进去,救人!」

话音未落,黑暗中弩弦一声轻响,几名守卫尚未来得及惊呼,便已喉咙中箭,翻倒在地。

「杀!」舟山军陆战队迅速扑入营地,如鬼魅一般冲进敌阵,弩矢先行,刀锋随后,金兵在惊恐中倒下,喉咙被划开,或是被利刃贯穿胸膛。李海一马当先,挥刀斩断绑缚百姓的绳索,低声道:「快走,往江边跑!」

难民们尚未反应过来,便被士兵推着往外冲去,而舟山军战士则在后方断后,阻挡仓促反击的金兵。

但并非每个金军营地都是如此不设防。

当舟山军袭击第三座营地时,刚刚突入栅栏内,火把骤然亮起,四周埋伏的金兵蜂拥而出!

「有埋伏!」李海大喝。

长枪如林,寒光闪烁,金兵预料到舟山军会来,竟设下圈

套,只等他们自投罗网!

箭雨激射,数名舟山军士兵闷哼着倒下,李海带人死战突围,手中腰刀翻飞,砍倒拦路的敌兵。鲜血溅在脸上,他却毫不迟疑,带着剩下的弟兄们杀出一条血路,拼死冲回江边。

这次,他们损失惨重,带出的难民远不及预期,但李海顾不得悲愤,只能命令撤退。

「妇人之仁!」

第二日,江北的金军大营内,完颜宗弼看着斥候送来的战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舟山军的夜袭虽救走了一批奴隶,但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让他愈发确信二哥完颜宗望生前的判断——方梦华最大的破绽,就是她对这些「蝼蚁」的过分在意。

换作大宋的官军,这些难民的死活不过是战争的代价,他们绝不会冒如此风险去救。但舟山军不一样,他们宁可自己死,也要救百姓。

完颜宗弼敲着桌案,眼神阴冷:「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继续救吧。」

「传令下去,把奴隶营设得更隐蔽些,再多放些诱饵,等他们自己送上门来。」

他嗤笑一声,心中已经有了计策。

而在南岸,李海已命令斥候快船去往润州,向方梦华汇报情况。

江北,清乡仍在继续;江南,明教的应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