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596章 姑苏新生

江阴城破在即时,守将郭仲威眼见金兵攻势如潮,防线已危。他知道再无力回天,却不甘心为一座孤城殉葬,遂生一计:纵兵洗劫城中府库与民居,将城内金帛子女尽数掠夺,以火焚城制造混乱,掩护自己从东门突围。

烈火蔓延,黑烟滚滚,哭喊声响彻整个江阴。郭仲威骑在马上,回头望着被火光笼罩的城池,低声自语道:「江阴已不可守,留在这里不过是白白送死。待本将到了常熟,仍有机会卷土重来!」

他催马加鞭,带领残部百余人向苏州方向疾驰,沿途百姓见状皆愤怒谩骂,但无人敢上前阻拦。

与此同时,从辽南回援江南的舟山军第二师正行军在福山镇沿江大道上。这支军队由回鹘武僧出身的光明右使邓荣统领,队伍纪律严明,兵甲精良,与江南临安小朝廷的溃兵截然不同。

邓荣身披僧袍,腰挎大铁棍,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目光锐利如鹰。他遥望苏州方向,见远处黑烟冲天,不由皱眉:「江阴失守了吗?那火光怎会烧到苏州西面?」

他扭头对副将张成说道:「命令全军加速前进,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张成应声而去,舟山军迅速调整队形,步兵居中,骑兵两翼,押运粮草的辎重车居后,朝事发方向疾行而去。

不多时,邓荣的部队在一片荒野中与郭仲威的残兵迎面相遇。郭仲威见对方军容整齐,立刻勒马止步,心中一紧,暗想:「这是何方人马?不像是金兵,更不像是临安高太尉的援军。」

邓荣举起马鞭,遥指郭仲威,高声问道:「来者何人?为何从江阴方向溃逃?」

郭仲威面露尴尬,勉强抱拳道:「在下郭仲威,江阴守将。金兵势大,我军难以抵挡,不得已弃城而退,准备回苏州再作抵抗。」

邓荣冷冷一笑,策马上前一步,目光如炬:「郭统制,你这一路烧杀抢掠,全军大包小裹,百姓怨声载道。江阴城焚毁、民不聊生,莫非也是你的‘抵抗’之策?」

郭仲威闻言脸色骤变,勉强辩解:「这只是权宜之计,若非如此,我等早被金兵追杀得全军覆没!」

邓荣的眉头深锁,环顾郭仲威那狼狈不堪的部队,怒声斥责:「你身为守将,弃城不守,临阵脱逃已是大罪!如今更纵兵劫掠,祸害百姓,枉为人臣!若大宋朝将领皆如你这般,金兵何愁中原不取,江南不下!」

郭仲威面色煞白,低声辩解:「我也是无奈之举……不若将军收留我部,一起抗金如何?」

邓荣冷笑一声:「舟山军军纪严明,不容败类污其行列!今日,老衲便替江南百姓清理门户!」

他猛然抽出弯刀,高声令道:「舟山军听令,拿下郭仲威及其部众,军法从事!」

舟山军士兵闻令立刻出动,两翼骑兵迅速合围,将郭仲威的队伍团团围住。郭仲威见状,拔剑怒吼:「番秃驴!你敢动我?本将是两浙宣抚使周相公麾下将领!」

邓荣冷声道:「周望又如何?纵兵劫掠、弃城叛逃,死有余辜!」

一场短促的战斗后,郭仲威的残兵不堪一击,纷纷投降。郭仲威被生擒押至邓荣面前,他挣扎着大喊:「你们舟山军是方妖女的部下!不过一群叛逆!有何资格审我?」

邓荣冷哼一声,将大铁棍指向郭仲威:「叛逆?方郡主四千骑入援扬州阻十万金兵不退,你却纵火弃城,谁是叛逆,自有公论。」

他挥手命士兵将郭仲威斩首示众,并对行军司马华光道:「将此事详细记入战报,送往舟山军总教官处。郭仲威纵兵害民,遗臭江南,江阴之败,当引以为戒。」

舟山军继续前行,而郭仲威的头颅被挂在沿途示警的木牌上,警告江南诸军:「弃城劫掠者,下场如斯!」

吴江城外,厮杀声震天动地。舟山军第二师长枪密布,火箭四起,击退宋朝厢军,明教旗帜高高飘扬在江岸。败军如潮涌入吴江城中,惊恐的士兵弃甲曳兵,四处哀嚎。

苏州城内,两浙路宣抚使周望得报:「常熟、昆山、吴江已失,厢军大败,舟山贼正向苏州进发。」周望惊骇欲绝,跌坐于案前,连连自语:「舟山贼人如此凶猛,本官当如何是好?守城只怕死路一条。」

幕僚见状,纷纷进谏:「周相公,城中军心动摇,不如暂退临安,再议抵御之策。」周望闻言,心中一动,暗自决定弃城而去。

夜幕降临,周望带着亲随悄然出城。刚至东门,忽见数百百姓持灯笼火把,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

「周相公,吴江虽败,苏州尚存!您若离去,百姓如何存身?」

「城池若失,江南岂能保全?大人,求您为百姓计,留城死守!」

百姓哭喊哀求,有人甚至跪地拦马。然而,周望毫不为动,冷冷说道:「孤城无援,留之何用?本官去临安调兵,自会设法援救苏州。」

百姓见劝说无果,顿时愤怒不已,群起而骂:「周望,你这是贪生怕死!」

「弃城逃走,还谈什么援救?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

「你这样的人,岂配为官?」

周望愈发不耐,命亲随挥鞭驱散百姓,策

马扬长而去。百姓悲愤交加,满城哗然,士气顿时跌入谷底。

翌日,苏州知府汤东野得知周望已弃城,心神大乱。他召来幕僚商议道:「舟山军大兵压境,城中无主,本官恐难以守住此地。」

幕僚劝道:「相公若走,城中恐怕再无抵御之人。不若召集全城之力,拼死一搏。」

汤东野叹息:「城中厢军早已士气崩溃,如何能挡得住贼军的锐势?只会徒增伤亡罢了。」

汤东野匆匆将府印交给统制官陈思恭:「此城已难保,本官将此印授你,暂掌府事,尽力维持城中秩序。」说罢,便带着家属和亲随从南门出逃。

陈思恭接过府印,看着汤东野渐行渐远,长叹一声:「今日之苏州,怕是再无希望了。」

汤东野刚逃不久,江面已隐约现出舟山军的日月旗帜,战船连天接地,似无穷无尽的黑潮般向苏州逼近。

陈思恭望着江上浓烟滚滚,远处的战鼓声犹如死神的召唤,个个心如死灰,苏州大地笼罩在绝望之中。

青墩镇,苏州城的要冲,兵戈骤起,旌旗翻飞。苏州统制陈思恭率城中厢军五千迎击舟山军第二师。

陈思恭虽知苏州大势难保,但也不愿束手待毙。他派兵驻守桥头要隘,又亲率精锐埋伏于两侧树林,企图以地形为优势重创舟山军的前锋。

邓荣率舟山军战船逼近青墩,见对岸防守严密,略作观察,随即挥手令船只分批靠岸,以弓箭和火器掩护步卒强渡。舟山军兵勇悍烈,步卒一登岸便如虎入羊群,迅速突破宋军防线。

陈思恭见状,急令伏兵出击,四面冲杀舟山军前阵。舟山军不备,果然一时混乱,被迫后退至江边船阵之内。陈思恭趁机稳住阵脚,指挥士卒修整防线,青墩战事告一段落。

然舟山军兵力充足,连夜以火炮对青墩阵地进行轰击。宋军在接连的炮火中死伤惨重,士气全无。

陈思恭远远望见江面上舟山军战船如潮水涌动,心知苏州孤城再难支撑。他回营召集将校道:「舟山军势不可挡,此役若再死战,只会徒增无谓的牺牲。如今只有向明教投降,或可保全百姓。」

将校闻言,无人反对。厢军本是乌合之众,已然丧胆,纷纷点头附和。

翌日,陈思恭遣使持印向舟山军请降。邓荣闻报,微微一笑,传令大军缓缓推进至苏州城下。

陈思恭身披甲胄,亲率文武出城迎接,双手奉上印信,跪于阊门前道:「城中百姓无辜,陈某无力抵御,只能开城归降。望贵军念及黎民百姓之苦,宽恕一城之罪。」

邓荣从战马上俯视着陈思恭,冷然道:「既知百姓无辜,为何迟迟不降,偏要负隅顽抗?」

陈思恭低头叹息:「军人本分,不得不战。今日投降,只愿百姓免于战火之苦。」

邓荣摆手示意陈思恭起身,朗声道:「明教自立东南,非为杀戮,乃为救济天下贫苦。既尔等愿降,我军自当开恩。即刻命人入城安民,不得扰害。」

舟山军随即入驻苏州,秩序井然,不取一物,反而分发粮食赈济灾民。苏州百姓见状,顿时欢呼,街头巷尾皆道:「舟山军仁义之师,不似官军残暴,真乃救民之军!」

苏州易主,舟山军在东南江南地带的控制力进一步巩固。明教日月圣火旗帜高悬于城头,宣示着这片土地从此脱离宋廷,步入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