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变起江南
朱勔,曾在花石纲一事中权倾一时,如今虽然因靖康之变后局势变迁而退居幕后,但仍是临安小朝廷的宠臣。他此次出游,只为暂避朝堂的纷扰。随行不过寥寥十数家仆,皆未携甲。
然而,他却不知,他的名字在江南民间依然如同催命符。
浦江县山中,里正何三五得知朱勔到来的消息,脸色铁青。他的家族,正是当年因花石纲被强征民夫、家破人亡的无数受害者之一。朱勔的权势曾让他噤声,但今日,他已不再畏惧。
「朱勔狗贼到了这里,就是天赐良机!」何三五召集十余名义士,在山路旁设伏。他们利用地形,将朱勔的车队引入一条狭窄的山间小路。当朱勔的轿子刚刚拐入路口,箭矢便如雨般从林间射出,随行的仆人惊慌四散。
朱勔还未弄清发生了什么,便被拖下轿子,刀光一闪,了结了他罪恶的一生。
何三五站在朱勔的尸体旁,冷冷地吐出一口浊气。他知道,这一刀斩断的不只是仇恨,也是他与现有身份地位的最后联系。他回头看了看乡亲们,沉声道:「兄弟们,临安朝廷不会放过我们,但我们也不怕!乌龙岭石敢当石寨主的旗帜就在那边,我们投奔明教去!」
众人齐声响应,扶老携幼,转身向乌龙岭方向而去。
朱勔被杀的消息如风般传入临安,朝堂顿时炸开了锅。
嘉兴皇帝赵楷尚在候潮门外为北狩的赵佶和赵桓祈福,便被宦官急匆匆地禀报此事。他面色骤变,却强自镇定,转头对枢密使高俅道:「卿家,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岂能轻纵?立即调兵剿匪!」
高俅却低眉垂首,不敢接话。
赵楷眼神一沉:「高卿为何不语?」
高俅咬牙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陛下,那乌龙岭背后乃是石生所据,此人虽名为匪首,实则是明教光明左使,座下有兵五师,再加江南明教其他武装,算来有二十师之众。臣手中御林军不过八千,皆仪仗之用,连战马都不足,如何能敌?」
赵楷闻言脸色发白,却强撑着道:「难道就任由朝廷命官被刺,颜面扫地吗?」
高俅微微叹息:「陛下,此事非剿匪可解,而是要思量如何与明教议和。否则,若我等出兵,临安一旦城破,江南更无立足之地!」
此时的赵楷,内心复杂万分。他是三皇子,自靖康之变后被父亲赵佶匆忙推上皇位。临安的朝廷虽以「嘉兴」年号自立,但权威早已风雨飘摇,民间更是只知「东海明教」之强,而不知有「嘉兴皇帝」。
这场刺杀,无异于撕掉了临安小朝廷的最后遮羞布。
刺杀朱勔的消息迅速传遍江南,民间一片欢腾。
「哈好白相,朱勔个呃害人精,终于畀天收了!」
「何三五侬别呀老绿!不愧是浦江个大模子!」
「听讲伊啦已经投奔乌龙岭石敢当寨主,个么阿啦是勿是也该去投奔明教?临安个朝廷,早就一天世界了!」
百姓间议论纷纷。乌龙岭明教的旗帜在江南百姓心中,早已成为对抗贪官、推翻腐败朝廷的象征。何三五的举动,更是激起了一波新的投奔潮。
几日后,赵楷在朝堂之上召开御前会议。满朝文武均因朱勔之死而争论不休,但谁也不敢提出真心剿匪的意见。
最终,高俅试探性地提议:「陛下,臣以为,不如借此机会,宣告朱勔死于意外,再以招抚之名,与明教通使,或可缓和局势。」
赵楷长叹一声,摆摆手道:「便依高卿之言。但记住,切勿失了朕的颜面!」
高俅领命退出,嘴角却露出一丝苦笑。他心中明白,从今日起,嘉兴小朝廷的最后一点威望,也已荡然无存。
而秀州城的街市依旧熙熙攘攘。虽值梅雨时节,沿海的凉风吹拂,让城内的百姓生活看似平静如常。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下,暗潮已然涌动。
秀州知府袁正深居简出,表面上兢兢业业地替朝廷守土,暗地里却以开山寨时的老办法,将明教的触角渗透到秀州的每个角落。他明白,朱勔的死和朱芾的到来,标志着临安朝廷正在试图加强对江南的控制,而秀州,迟早会成为焦点。
朱芾虽名为团练使,实际不过是临安朝廷派来的钉子。他的到来让城内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他凭借赵楷拨下的内帑银两,以极高的效率招募了近万青壮,声称要组建「秀州防卫军」,意在剿灭明教叛匪。
然而,朱芾并未察觉,这些新募入伍的青壮中,大部分早已是明教的暗中信徒。
他在新兵营中的训话极为激烈,日日高声痛斥明教为「贼寇」,还习惯性地称士兵们为「贼配军」,对他们鞭棍相向、克扣粮饷。他的贪墨行为让原本已经紧张的军营气氛迅速发酵。
队将徐明,是朱芾新军中的一员,却暗中接受袁正安排,担任新兵营中明教暗线的核心联络人。他每日目睹士兵们饥肠辘辘、受辱挨打,暗中安抚众人,同时默默筹划一场改变局势的反叛。
四
月十二,天色阴沉,一场夏雨即将来临。徐明以夜训为名,将新兵营的千余士兵集合在营地中。「兄弟们,」他站在火光映照的营前,大声说道,「你们今日仍是穷苦百姓,是被人辱骂的贼配军,但这一切,不是因为我们无能,而是因为朱芾这等狗官盘剥我们、羞辱我们!」
士兵们低声应和,火气逐渐升腾。
徐明冷笑一声:「朱芾口口声声骂我们是贼,可他克扣我们的军饷,连马料都换成发霉的稻壳,究竟谁才是真贼?」
「摩尼圣公当年起义,是为了给咱们穷人一个活路。今日咱们何不投奔明教,做个有尊严的好汉!」
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震营地。徐明趁势拔出佩刀,高声道:「既然如此,咱们今晚便砍了朱芾这个狗贼,明日举全城投降明教!」
当夜,千余士兵攻入城中,直扑朱芾的府邸。朱芾措手不及,仓皇逃往城墙方向,试图调动尚未叛变的士兵,但他未走出百步便被乱刀砍翻。
消息传出后,整个秀州城内已明教徒为主体的青壮迅速响应,一时间,城中明教旗帜四起,百姓纷纷涌上街头。
袁正见事已至此,索性公开身份,登城宣布:「本官便是达蓬山的开山寨主也是圣姑教主的元从幕僚,只因大势所迫,方才权且寄身朝廷。今日,秀州全城光复,此为江南百姓共同的胜利!」
第二日,明教北路军的先头部队入城,正式接管秀州城防。徐明率领的新兵营被编为北路军陆军第三师,他本人因起义有功,被授予见习师长一职。
消息传回临安,赵楷雷霆震怒,却又无可奈何。他召集朝臣议事,高俅却一语道破真相:「陛下,秀州之事,非孤立事件。江南明教势力已成燎原之势,此时不应轻易挑衅。臣以为,当以稳固两浙其余州郡为先,再图后计。」
然而,这场叛乱却标志着江南局势的彻底质变。
在海州的码头上,吴加亮将这一事件的详情汇报后,方梦华却陷入沉思。
「秀州的变故,虽是我们的胜利,却也意味着我们与宋朝的平衡即将被打破。」她轻声说道,「接下来,江南怕是不得不取了。」
屋外,风雨交加,似乎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江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