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557章 两道拉拢

陕州复归宋人后,金国震怒,完颜娄室命镶黑旗固山详稳乌鲁撒拔领兵两万,再次进攻陕州。乌鲁撒拔久经沙场,骁勇善战,欲以雷霆之势一举夺回陕州,挽回金军在黄河以南的颓势。

金军抵达陕州后,乌鲁撒拔不待扎营,便下令全军昼夜攻城。陕州城中,李彦仙统率宋军仅五千余人,但士气高昂,将士团结如铁,决心死守到底。

第一日,金军以云梯强攻城墙,乌鲁撒拔亲率精兵登城,城头厮杀惨烈。李彦仙身披铁甲,手持长枪,亲临城头指挥作战。他喊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汝等皆陕州儿郎,愿共死战乎?」

将士齐声呼应,个个奋勇拼杀,将金军屡屡击退。李彦仙一枪挑翻三名金军悍将,守军士气更盛。

第二至第五日,金军改为投石车攻城,大量巨石砸向城墙,城中建筑毁损严重,守军损失惨重。李彦仙命人连夜修补城墙,并将城内百姓组织成民兵,协助运石填缺。

金军见城墙坚固,又发起火攻,企图焚毁城门。李彦仙命士卒以湿草浇水覆城门,再于城头倾倒滚石火油,金军屡攻不下,损失惨重。

第六日至第七日,乌鲁撒拔派兵夜袭北门,却被李彦仙提前洞悉。他命邵云率轻骑埋伏于城外,待金军靠近时突然杀出,截断其退路。宋军内外夹击,北门之战歼灭金军千余人,乌鲁撒拔被迫撤军。

第七夜,金军发动最后总攻,李彦仙亲率全军迎战,奋战至天明。金军伤亡惨重,士气崩溃,乌鲁撒拔无奈下令撤退。此战,陕州守军歼敌五千,宋军亦伤亡过半,但陕州城终未陷落。

战后,陕州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李彦仙立即下令开仓赈粮,妥善安置百姓,并亲率士卒修缮城池。他每日巡查工地,与士卒、民夫一同劳作,城中百姓无不感佩。

李彦仙素以信义治军,凡律令皆公平施行,违令者无论贵贱一律严惩。一日,一名偏将因贪污粮草被查出,李彦仙亲下令斩首,军中震动,将士无不敬畏。

然而,他对部下亦恩威并施。一名士卒因负伤无法作战,家中又无粮度日,李彦仙亲自探望其家,并命拨给军粮,令其安心养伤。此事传开后,全军士气高涨,将士争先恐后为其效死。

陕州城渐渐恢复往日秩序,周边豪杰亦纷纷投奔。李彦仙面对众将说道:「今日一役虽胜,但金贼势力未灭,吾等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可保陕州长久安宁!」

众将齐声呼应,誓死追随。此时的陕州,已然成为河东宋军反攻的坚实堡垒,而李彦仙之名亦在天下广为传颂。

自陕州传来捷报,金将乌鲁撒拔血战七日夜终败走,义军重挫敌锋,江陵行在的赵构大喜过望。陕州位于晋豫陕交界,控制黄河中游,南接中原,西通关中,其战略地位关乎大局。此时宋廷南迁,北方多地陷落,赵构深感李彦仙之义举如雪中送炭,不禁对辅臣朱胜非说道:「陕州守住,实为京西屏障,使金人一时不得南下荆襄。李彦仙与金贼鏖战,再三获捷,振我大宋国威,朕闻之喜而不寐。」

朱胜非亦拱手进言:「臣闻李彦仙用兵有方,又能信义治军,所部虽为义兵,却纪律严明。今若加以安抚,使其名正言顺,必能更效其忠。」

赵构点头称善,当即命吕颐浩为招抚使,带旨前往陕州,招安李彦仙,并赐职「知陕州兼安抚使」。

吕颐浩带诏书抵达陕州时,城中百姓夹道相迎,纷纷高呼:「圣旨到,李安抚有福!」李彦仙身着素甲,率众跪迎圣旨。吕颐浩展开诏书,高声宣读:「李彦仙据守陕州,保境安民,拒敌有功。特封为知陕州兼京西北路安抚使,统领全境军民,御赐甲胄一副,钱粮三千石,以昭朕恩。」

李彦仙接旨后叩首谢恩:「臣不敢贪天之功,今日之胜,全赖将士同心,百姓助力。陛下恩德,臣必不负!」

吕颐浩见状,心中暗喜,又道:「陕州地处咽喉,金人必不甘心退去。陛下已命邵兴率忠义军屯守三门津,以保黄河险要。邵云亦封为武翼郎,与将军协同防务。」

李彦仙拱手应道:「陛下用人不疑,臣深感激励。邵家兄弟皆忠义之士,与臣同甘共苦,能与之共守陕州,实为幸事。」

翌日,李彦仙在陕州城中张榜布告,宣布受命为「知陕州兼安抚使」,并将邵兴部忠义军安置于三门津,加强河防。邵云虽年轻,然武艺超群,亦分拨一部人马驻守陕州北门。

李彦仙召集众将与民众训话:「今日之命非为俺个人之荣,而是因陛下看重陕州之重地。金贼虎视眈眈,河东生灵涂炭。吾等当团结一心,守住这片土地,为天下百姓争一线生机!」

众人齐声高呼:「誓死守陕州!」

从此,陕州成为南宋在黄河中游的重要据点,李彦仙以其信义治军、严明纪律,吸引周边散兵与豪杰投奔,陕州的兵力逐渐壮大。

而赵构听闻李彦仙勤政不懈,治军如铁,又屡屡获胜,深感欣慰,复命吕颐浩暗中传旨:如陕州可守,令李彦仙择机扩展防线,重建河东屏障,为日后北伐储备力量。

陕州初捷传开,黄河两岸群雄纷纷侧目。这片土地因李彦仙的守卫再现生机,也成为南北绿林会、义军与江湖势力争相联系的枢纽。而远在江淮的北海商行更早嗅到此处的潜力——无论作为联结少华山、河东绿林会的关键据点,还是南北贸易的重要门户,陕州都至关重要。

北海商行总经理杨八在得知李彦仙以义兵崛起后,派夫人管青娘携厚礼前往陕州,与这位草莽英雄及其部下结交。

管青娘率一支五十人的商行队伍,护送车队沿黄河北上。车队中装载的,皆是北海商行特意准备的物资:粮草军用券、武器甲胄,以及一批印有「明海银行」标识的银钞。她知晓李彦仙治军严明,秉信义行事,因此车队所用的每一件物品都详细登记,预备明细以备查验。

入陕州时,李彦仙已接到来使的消息,亲率邵兴、邵云等部将至城门迎接。管青娘身着简洁劲装,头戴青巾,面容虽不艳丽,却透着一股精明干练的英气。她从马上翻身下地,先向李彦仙行礼,朗声说道:

「管某受北海商行主事杨八所托,特携薄礼拜见李将军,并代杨主事恭贺陕州大捷。」

李彦仙抱拳还礼:「陕州一隅义举,何敢劳北海商行总经理夫人亲至。闻夫人善运筹帷幄,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管青娘微微一笑:「李安抚守陕州,实为天下义军之表率。北海商行虽不问刀兵,却愿助正义之师一臂之力。」

管青娘在李彦仙的安排下,入驻陕州城中。当晚,李彦仙设宴款待她及商行随行人员,麾下众豪杰尽皆赴席。酒酣之际,管青娘起身敬酒,开门见山道:

「北海商行一向注重诚信,凡粮草军用券与明海银钞,皆可在商行旗下各地粮铺、钱庄兑换。今日携来一千石粮草券、五千两明海银钞,虽微不足道,却盼为李安抚解一时之急。」

座中众人闻言,无不动容。邵云赞叹道:「夫人巾帼不让须眉,北海商行更是侠义之举!这银钞与军用券,竟然能如此通行,实在令人敬佩!」

管青娘笑道:「北海商行之所以能立足河朔,靠的就是言出必行。安抚使若用得上这些银钞粮券,尽管使用,北海商行自会后续补充。」

李彦仙听后,心中大定,拱手道:「夫人如此襄助,陕州虽险,也不至孤立。若有日保全河东,必不忘北海商行之义!」

北海商行送来的粮草券和银钞,很快在陕州城中发挥了效用。李彦仙下令,以银钞支付修城物资采买,以粮草券安抚附近百姓并采购食粮。城中军民无不感激,士气倍增。

邵兴对李彦仙说道:「北海商行此举,实是助我等稳固根基。管夫人更是明达之人,若能与之结盟,将来陕州不但可守,还可图更大之事。」

李彦仙点头:「杨八、管夫人非寻常商贾。吾观其意,既为义助,亦有求我等壮大。只要我等行事公正,守信以对,此等盟友,何乐而不结!」

一夜寒风,李彦仙在府中设宴款待管青娘及随行使团。席间觥筹交错,但议事之重却不容轻忽。管青娘与李彦仙及其麾下豪杰邵兴、邵云等人环坐一堂,谈论兵事间,气氛逐渐凝重起来。

管青娘开口道:「李安抚,陕州虽得暂时安稳,但北方局势仍十分凶险。金人目光盯紧这片土地,攻势恐不日再起。然则,若能联结周边义军,未必没有转圜之机。」

李彦仙皱眉问:「周边义军虽多,然多为草莽出身,似难成大事。夫人有何高见?」

管青娘展颜一笑:「义军虽多,但并非都如乌合之众。潼关另一侧的少华山,乃方教主敌后部署之一。山上聚义之人有九文龙史斌、青面兽杨志、火船工张岑等多名好汉,河东绿林会派去的银霸王杨再兴和五火凤高娴也在,皆能征善战。更有太原城内突围出来的宋军将领王荀,带着太原宋军精锐落草吕梁山。他父亲王稟,更是守太原到最后一刻殉国的忠义之士。」

听到此处,邵兴忍不住叹道:「太原一役,王稟虽殁,然其忠义却令人钦佩。其子若有此遗志,确实值得信任。」

管青娘点头:「不错,此外太行山的八字军首领王彦,五马山上举出信王旗号的武德大夫马扩,都是有官身之人,虽身处绿林,心却向国。李安抚若能与这些人联络共谋,既可扩展义军之势,又能合力抗金。」

李彦仙闻言,起身负手踱步,沉吟片刻,道:「夫人所言甚是。然金人必不会善罢甘休,若再度围攻陕州,我等应如何应对?」

管青娘面色凝重,答道:「陕州地势虽险,但毕竟孤悬。若金人大军压境,李安抚万不可存殉城之念。方教主定下的敌后根据地持久战方针,便是保存实力、伺机反击。城中百姓与老弱,应提早疏散至周边山寨,既减少城内粮草消耗,也能形成犄角策应之势。若城破,安抚务必率部突围,转移至山寨,以待反扑之机。」

邵云闻言,心中不解,问道:「如此一来,岂非舍弃陕州不顾?」

管青娘摇头:「非也。安抚若执意固守,金人攻城不成,必屠百姓以泄愤。百姓无辜,安抚守得一时,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而疏散百姓、转移精锐,则可令金人徒费力气,纵占陕州,也得不稳固。」

李彦仙叹道:「夫人之言,诚为上策。俺虽出身草莽,但立志为百姓守护此地,岂敢轻弃人命!」

管青娘见众人意动,又道:「北海商行愿以明海银钞、粮草军用券支持李安抚,更可为安抚与太行、吕梁、少华山等处义军搭线。将军若能合众义军之力,河东地区未必不能守住。」

李彦仙感慨道:「北海商行诚意相助,俺岂能负?然夫人所言,是否与接受宋廷招安冲突?」

管青娘微微一笑:「安抚大可放心。方教主与北海商行从无争名之心,只求大局安稳。宋廷既有招安之意,安抚接受,并无不妥。太行王彦、五马山马扩,皆为宋廷旧将,岂非榜样?」

李彦仙一拍案:「如此甚好!传令下去,疏散百姓、修筑山寨之事即刻安排,同时联络吕梁、少华山等地义军,共谋大计!」

数日后,管青娘辞别李彦仙,带着李彦仙的亲笔书信,返回北海商行。自此,陕州义军与北海商行的盟约初定,整个河东地区的抗金布局也逐渐成形。

至此,陕州成为义军与北海商行紧密合作的桥梁,也为未来在山陕地区的战略布局埋下伏笔。然而,黄河两岸的暗潮涌动,却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