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556章 陕州光复
小
大
建炎二年仲春,夜幕低垂,陕州城笼罩在黑暗中,城墙上稀疏的火把微微摇曳,偶有巡逻的金兵持刀走过,但却无半点戒备之意。城中百姓安静地熄灯休息,然而,在这沉寂的表象下,却隐藏着暗流涌动。
城内,李彦仙安插的士兵正混迹于百姓之间,悄悄传递消息。他们手持农具或挑着担子,表面看似普通的居民,实则目光中透着杀气。他们在等待一个信号,一个改变命运的时刻。
城外,李彦仙亲率两千喽啰,悄然埋伏于南郭附近的树林中。他目视城头,低声说道:「城中有俺伏兵,只待我们引敌离开主城,他们自会发动内应。」
夜风吹动,旌旗微动。李彦仙下令点燃火把,鼓声震天,数百名喽啰呐喊着冲向南郭,佯装猛攻城门。城头的金兵大惊,慌忙击鼓警示。一时间,陕州城内的金兵乱作一团。
完颜撒按闻讯,急忙披甲上马。他虽勇猛,却性格鲁莽,见南郭战鼓声震天,误以为敌军主力来袭,便命全军奔赴南郭抵御。他手提长刀,喝令左右:「快随本详稳前去迎敌!城内无碍!」
正当完颜撒按率军离城迎战时,李彦仙率一支精锐部队悄然潜至陕州城东北隅。此处守备薄弱,且早已被李彦仙安插在城中的内应掌控。
夜色之中,城内伏兵已将关锁悄然撬开,藏身于黑暗处的义军伏兵点起火把,作为内应信号。李彦仙见状,挥手示意大军前进。他翻身下马,亲率十余名先锋将士悄然攀上城墙,迅速控制箭楼,随后打开城门放入主力部队。
城中,义军伏兵与大部队汇合,喊杀声震天。金兵仓促应战,因主力已被调往南郭,守城的降兵和少数金兵瞬间被击溃。城中的百姓见义军杀入,纷纷揭竿而起,有的抡起锄头,有的点燃火把,协助义军驱逐金兵。
此时,完颜撒按听闻城中告急,惊得面色惨白,急忙拨转马头赶回城内。未及入城,便见义军已占据城门,残兵败卒从城内四散奔逃。他大惊失色,欲率部突围,奈何四下火光冲天,喊杀声连绵不绝,彻底乱了阵脚。
李彦仙策马飞奔而至,手持一杆钩镰枪,冷笑着大喝:「完颜撒按,今日你休想逃命!」
完颜撒按见状,大骇转身便逃,李彦仙纵马紧追,月色下枪出如龙,一招镰刃枪法直取敌颈。只见寒光一闪,完颜撒按的头颅被枪锋斩断,连人带马翻倒在地。
金兵见主将被斩,士气大溃,纷纷抛盔弃甲,争相逃命。李彦仙高举完颜撒按的首级,策马回到城门,高声呼喊:「金贼主将已死,陕州复归宋土!」
百姓闻讯,欢声雷动,争相出门迎接义军入城。一些曾被金兵掠夺、欺凌的百姓,更是跪地痛哭流涕。
李彦仙下令安抚百姓,重整守备。他登上城楼,望着燃烧的金军营地,喃喃道:「此地虽破,百姓尚存。只要有生者在,陕州必能重生!」
这一夜,陕州城的烟火直冲天际,远方的金军再未敢轻易回望。
陕州城复归宋土后,四野仍不宁静,尤其是南北原一带,山匪流寇时出,扰乱民生。其中,尤以邵家兄弟声势最大,邵兴、邵云各自聚众于解州神稷山和龙门山谷,屡次攻打地方,豪强望风归附。
此时,邵兴已得知胡夜叉被李彦仙诱杀,心中愤恨不平,遂召集诸部酝酿攻陕州为胡夜叉报仇。弟邵云手持一杆银枪,带领数百少年,已在南原四处骚扰,企图先乱其外围,再直取陕州城。
李彦仙深知邵家兄弟非寻常草寇,二人不仅善于谋略,更能聚拢人心,若强攻必损民力,不如以义招抚。于是,他召来一员老将,此人乃贾何,昔日胡夜叉麾下悍将之一,早已归降。
李彦仙对贾何说道:「邵兴、邵云兄弟虽结寨反宋,然其志在义非在利。吾闻胡夜叉本义兵首领,然因剽掠陕州,误入歧途,吾虽杀之,实痛惜其才。今邵家兄弟为胡夜叉报仇而起,吾不忍大动刀兵,愿以义说之。贾何,你曾与胡夜叉同僚,可亲赴神稷山,为我陈情。」
贾何领命,携书信出发,直赴神稷山邵兴大寨。
邵兴正与众头目商议攻城之策,忽报贾何到来。邵兴微微一惊,沉声道:「此人昔日与胡大哥同生共死,现却投靠李彦仙,今日来此,莫不是欲说降我等?」
邵云一旁冷笑道:「哥哥何必见他?此人既然背叛胡大哥,我一枪送他上路便是!」
邵兴却摆手道:「且听其言,再定去留。」
贾何入帐,双手呈上书信,朗声道:「邵寨主,李大当家遣我前来,并无他意,只愿与二位寨主共商大事。」
邵兴冷眼接过书信,展开细看,只见信中写道:「胡夜叉虽义起,后却剽掠南原,致使民怨沸腾。吾不得已杀之,实为安民,而非私怨。今邵将军兴义兵而起,其志不凡,若肯归顺,共图恢复河东故土,吾当以国士待之,不负豪杰。」
邵兴读毕,抚须沉思,邵云却怒道:「大哥,此乃虚言,今日归降,明日便如胡夜叉一般,为人所诱杀!」
贾何听罢,拱手说道:「二位将军若不信,可随我至陕州,面见李大当家。若李大当家有害人之心,某甘以性命担保!」
邵云仍不信,遂道:「既如此,你随我先攻陕州试探!若李彦仙不敢迎战,便是怯懦之辈;若敢迎战,却以礼待降兵,方可言归顺。」
贾何从容答道:「邵寨主既有此意,请发兵前往,但切记勿扰百姓。」
数日后,邵云带三百骑喽啰至陕州城下,高声喝道:「李彦仙,可敢出战!」
城上李彦仙策马而出,披甲持枪,朗声笑道:「邵寨主,吾久闻你兄弟豪杰之名,今日果然名不虚传!但吾非与你为敌,今日只以一场比武分胜负,若寨主胜,吾开城相迎;若寨主败,请入城共议河东复兴之事。」
邵云冷笑一声,舞银枪冲杀而来。二人鏖战三十余回合,未分胜负,李彦仙忽然大喝一声,佯作败退。邵云不知有诈,追击数步,忽见李彦仙枪锋一转,直逼马腹,不得不弃枪翻身下马,拱手道:「果然名不虚传,邵某甘拜下风。」
邵兴闻讯,率众至陕州城下投降。李彦仙亲自迎入,设宴款待,二人见其宽厚待人,又念其真心抗金,遂投诚归顺。
自此,邵家兄弟统兵万余,尽归李彦仙麾下,为陕州守备添得臂膀。
陕州城复后,金军退至河北,义军士气大振,四野豪杰纷纷来投,陕州成为一时反攻的重镇。李彦仙乘胜追击,决意渡河北进,占据中条山一带,为进一步恢复河东诸州奠定基础。
他召集麾下众将,沉声说道:「陕州虽复,但河北金贼仍然据守要地。吾观中条山南控黄河,北接绛州,若能占据此地,便可制衡河东,进可攻,退可守。」
众将齐声称是。李彦仙当即命贾何领前锋部队渡河,先行筑栅设寨,中条山稳固后,分兵攻绛州、解州,以图全面控制河东。
李彦仙分兵后,邵云主动请命,愿领一军攻取绛州。他拱手说道:「绛州为河东重镇,城内金贼不过三千守军,若吾以奇兵突袭,必能一举得手!」
李彦仙闻言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吾命你领兵两千,夜袭绛州。但切记不可伤民,须以速战速决为上策。」
邵云领命,当夜带兵绕道中条山,避开金军主力,取小路南下绛州。他选出五百精锐为先锋,亲自披甲持枪,率先冲锋。
绛州守将兀颜乌忽得知义军逼近,仓促应战,然而邵云兵贵神速,迅速攻破东门,杀入城中。邵云亲率马贼喽啰直逼州衙,斩杀兀颜乌忽,城中金兵闻风溃逃,至此绛州全境光复。
与此同时,邵兴奉命攻打解州。解州地势险要,东依神稷山,西南两面临黄河,金军据山扎寨,控制周边,守将唐括突满精于防守,城内亦有五千兵马。
邵兴兵至城下,见金军固守,便在城外筑寨设伏,断绝其与外界联络。十余日后,城中粮草渐尽,唐括突满不得已,率兵突围向神稷山撤退。
邵兴早有准备,设下埋伏于山道两侧。待金军至山下时,义军骤然杀出,箭如飞蝗,唐括突满措手不及,阵脚大乱,被邵兴亲手斩杀于乱军之中。其余金兵四散奔逃,解州遂归义军掌控。
数日后,中条山全境尽归义军,李彦仙亲巡新占诸地,修缮城池,赈济百姓。原本被金军奴役的百姓纷纷归附,感恩戴德,河东一带局势逐渐稳定。
李彦仙在绛州召集众将说道:「河东既已收复绛、解二州,但金军依然盘踞河北,我等不可懈怠。接下来,我军当据中条山为屏障,以观河北动向,同时筹备北渡黄河之策。」
邵云、邵兴兄弟率先拱手道:「愿为先锋,效死力以报李当家大恩!」
自此,河东战局初定,李彦仙威名远扬,成为恢复中原的重要屏障。
城内,李彦仙安插的士兵正混迹于百姓之间,悄悄传递消息。他们手持农具或挑着担子,表面看似普通的居民,实则目光中透着杀气。他们在等待一个信号,一个改变命运的时刻。
城外,李彦仙亲率两千喽啰,悄然埋伏于南郭附近的树林中。他目视城头,低声说道:「城中有俺伏兵,只待我们引敌离开主城,他们自会发动内应。」
夜风吹动,旌旗微动。李彦仙下令点燃火把,鼓声震天,数百名喽啰呐喊着冲向南郭,佯装猛攻城门。城头的金兵大惊,慌忙击鼓警示。一时间,陕州城内的金兵乱作一团。
完颜撒按闻讯,急忙披甲上马。他虽勇猛,却性格鲁莽,见南郭战鼓声震天,误以为敌军主力来袭,便命全军奔赴南郭抵御。他手提长刀,喝令左右:「快随本详稳前去迎敌!城内无碍!」
正当完颜撒按率军离城迎战时,李彦仙率一支精锐部队悄然潜至陕州城东北隅。此处守备薄弱,且早已被李彦仙安插在城中的内应掌控。
夜色之中,城内伏兵已将关锁悄然撬开,藏身于黑暗处的义军伏兵点起火把,作为内应信号。李彦仙见状,挥手示意大军前进。他翻身下马,亲率十余名先锋将士悄然攀上城墙,迅速控制箭楼,随后打开城门放入主力部队。
城中,义军伏兵与大部队汇合,喊杀声震天。金兵仓促应战,因主力已被调往南郭,守城的降兵和少数金兵瞬间被击溃。城中的百姓见义军杀入,纷纷揭竿而起,有的抡起锄头,有的点燃火把,协助义军驱逐金兵。
此时,完颜撒按听闻城中告急,惊得面色惨白,急忙拨转马头赶回城内。未及入城,便见义军已占据城门,残兵败卒从城内四散奔逃。他大惊失色,欲率部突围,奈何四下火光冲天,喊杀声连绵不绝,彻底乱了阵脚。
李彦仙策马飞奔而至,手持一杆钩镰枪,冷笑着大喝:「完颜撒按,今日你休想逃命!」
完颜撒按见状,大骇转身便逃,李彦仙纵马紧追,月色下枪出如龙,一招镰刃枪法直取敌颈。只见寒光一闪,完颜撒按的头颅被枪锋斩断,连人带马翻倒在地。
金兵见主将被斩,士气大溃,纷纷抛盔弃甲,争相逃命。李彦仙高举完颜撒按的首级,策马回到城门,高声呼喊:「金贼主将已死,陕州复归宋土!」
百姓闻讯,欢声雷动,争相出门迎接义军入城。一些曾被金兵掠夺、欺凌的百姓,更是跪地痛哭流涕。
李彦仙下令安抚百姓,重整守备。他登上城楼,望着燃烧的金军营地,喃喃道:「此地虽破,百姓尚存。只要有生者在,陕州必能重生!」
这一夜,陕州城的烟火直冲天际,远方的金军再未敢轻易回望。
陕州城复归宋土后,四野仍不宁静,尤其是南北原一带,山匪流寇时出,扰乱民生。其中,尤以邵家兄弟声势最大,邵兴、邵云各自聚众于解州神稷山和龙门山谷,屡次攻打地方,豪强望风归附。
此时,邵兴已得知胡夜叉被李彦仙诱杀,心中愤恨不平,遂召集诸部酝酿攻陕州为胡夜叉报仇。弟邵云手持一杆银枪,带领数百少年,已在南原四处骚扰,企图先乱其外围,再直取陕州城。
李彦仙深知邵家兄弟非寻常草寇,二人不仅善于谋略,更能聚拢人心,若强攻必损民力,不如以义招抚。于是,他召来一员老将,此人乃贾何,昔日胡夜叉麾下悍将之一,早已归降。
李彦仙对贾何说道:「邵兴、邵云兄弟虽结寨反宋,然其志在义非在利。吾闻胡夜叉本义兵首领,然因剽掠陕州,误入歧途,吾虽杀之,实痛惜其才。今邵家兄弟为胡夜叉报仇而起,吾不忍大动刀兵,愿以义说之。贾何,你曾与胡夜叉同僚,可亲赴神稷山,为我陈情。」
贾何领命,携书信出发,直赴神稷山邵兴大寨。
邵兴正与众头目商议攻城之策,忽报贾何到来。邵兴微微一惊,沉声道:「此人昔日与胡大哥同生共死,现却投靠李彦仙,今日来此,莫不是欲说降我等?」
邵云一旁冷笑道:「哥哥何必见他?此人既然背叛胡大哥,我一枪送他上路便是!」
邵兴却摆手道:「且听其言,再定去留。」
贾何入帐,双手呈上书信,朗声道:「邵寨主,李大当家遣我前来,并无他意,只愿与二位寨主共商大事。」
邵兴冷眼接过书信,展开细看,只见信中写道:「胡夜叉虽义起,后却剽掠南原,致使民怨沸腾。吾不得已杀之,实为安民,而非私怨。今邵将军兴义兵而起,其志不凡,若肯归顺,共图恢复河东故土,吾当以国士待之,不负豪杰。」
邵兴读毕,抚须沉思,邵云却怒道:「大哥,此乃虚言,今日归降,明日便如胡夜叉一般,为人所诱杀!」
贾何听罢,拱手说道:「二位将军若不信,可随我至陕州,面见李大当家。若李大当家有害人之心,某甘以性命担保!」
邵云仍不信,遂道:「既如此,你随我先攻陕州试探!若李彦仙不敢迎战,便是怯懦之辈;若敢迎战,却以礼待降兵,方可言归顺。」
贾何从容答道:「邵寨主既有此意,请发兵前往,但切记勿扰百姓。」
数日后,邵云带三百骑喽啰至陕州城下,高声喝道:「李彦仙,可敢出战!」
城上李彦仙策马而出,披甲持枪,朗声笑道:「邵寨主,吾久闻你兄弟豪杰之名,今日果然名不虚传!但吾非与你为敌,今日只以一场比武分胜负,若寨主胜,吾开城相迎;若寨主败,请入城共议河东复兴之事。」
邵云冷笑一声,舞银枪冲杀而来。二人鏖战三十余回合,未分胜负,李彦仙忽然大喝一声,佯作败退。邵云不知有诈,追击数步,忽见李彦仙枪锋一转,直逼马腹,不得不弃枪翻身下马,拱手道:「果然名不虚传,邵某甘拜下风。」
邵兴闻讯,率众至陕州城下投降。李彦仙亲自迎入,设宴款待,二人见其宽厚待人,又念其真心抗金,遂投诚归顺。
自此,邵家兄弟统兵万余,尽归李彦仙麾下,为陕州守备添得臂膀。
陕州城复后,金军退至河北,义军士气大振,四野豪杰纷纷来投,陕州成为一时反攻的重镇。李彦仙乘胜追击,决意渡河北进,占据中条山一带,为进一步恢复河东诸州奠定基础。
他召集麾下众将,沉声说道:「陕州虽复,但河北金贼仍然据守要地。吾观中条山南控黄河,北接绛州,若能占据此地,便可制衡河东,进可攻,退可守。」
众将齐声称是。李彦仙当即命贾何领前锋部队渡河,先行筑栅设寨,中条山稳固后,分兵攻绛州、解州,以图全面控制河东。
李彦仙分兵后,邵云主动请命,愿领一军攻取绛州。他拱手说道:「绛州为河东重镇,城内金贼不过三千守军,若吾以奇兵突袭,必能一举得手!」
李彦仙闻言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吾命你领兵两千,夜袭绛州。但切记不可伤民,须以速战速决为上策。」
邵云领命,当夜带兵绕道中条山,避开金军主力,取小路南下绛州。他选出五百精锐为先锋,亲自披甲持枪,率先冲锋。
绛州守将兀颜乌忽得知义军逼近,仓促应战,然而邵云兵贵神速,迅速攻破东门,杀入城中。邵云亲率马贼喽啰直逼州衙,斩杀兀颜乌忽,城中金兵闻风溃逃,至此绛州全境光复。
与此同时,邵兴奉命攻打解州。解州地势险要,东依神稷山,西南两面临黄河,金军据山扎寨,控制周边,守将唐括突满精于防守,城内亦有五千兵马。
邵兴兵至城下,见金军固守,便在城外筑寨设伏,断绝其与外界联络。十余日后,城中粮草渐尽,唐括突满不得已,率兵突围向神稷山撤退。
邵兴早有准备,设下埋伏于山道两侧。待金军至山下时,义军骤然杀出,箭如飞蝗,唐括突满措手不及,阵脚大乱,被邵兴亲手斩杀于乱军之中。其余金兵四散奔逃,解州遂归义军掌控。
数日后,中条山全境尽归义军,李彦仙亲巡新占诸地,修缮城池,赈济百姓。原本被金军奴役的百姓纷纷归附,感恩戴德,河东一带局势逐渐稳定。
李彦仙在绛州召集众将说道:「河东既已收复绛、解二州,但金军依然盘踞河北,我等不可懈怠。接下来,我军当据中条山为屏障,以观河北动向,同时筹备北渡黄河之策。」
邵云、邵兴兄弟率先拱手道:「愿为先锋,效死力以报李当家大恩!」
自此,河东战局初定,李彦仙威名远扬,成为恢复中原的重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