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六章 颜色不对

盐引和宝钞都是超发的,都是皇帝赏赐的东西。

说实话,朱祁钰并不觉得大明已经到了能接受信用纸币的地步。

纸币需要一个支撑点,也就是一种信任基础。

不是你开个银行或者钱庄就能解决的。

虽然说是货本位,但还得靠武力来维持。

比如有十一艘航母停在你家门口,一千四百一十九枚对着你,你敢不用他们的钱吗?

这可是现实的事。

“其实很简单,钱引、宝钞、金银铜,都可以当货币,所谓的货币,就是能换很多东西的东西,最原始的就是以物换物。”

朱祁钰觉得还是得把这些讲清楚。

毕竟五部尚书对这些概念不太懂。

“为什么金银铜天生就能换很多东西?”

朱祁钰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走动,抬头说:“因为它们容易保存,可以切割,便于交换,它们本身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生就适合它们。”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钱就到处流通,秦统一后,货币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币,也就是黄金,一种是下币,也就是铜钱。”

“铜有优势,可以铸造器具,比如鼎、锄头、刀剑,但铜会生锈,和铁一样,注定不如金银这种更耐久的金属。”

他扫了众人一眼,问道:“那么盐引也好,宝钞也好,都是为了换东西,因为盐引能换盐,盐又能换别的东西,所以盐引自然比宝钞更有价值。”

“不过,盐可不只是朕一个人掌握。”

朱祁钰回到座位坐下,等着大家的反应。

陈循若有所思,如果这么讲的话,宝钞和铜钱的共同点就是只有朝廷才有。

铜钱能一直用到现在,圣人早就说过了原因。

答案很明显。

既然铜钱可以,那银钱和金币也一样可行。

大明跟外国做生意的时候,很多外邦人用金银当货币,交易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陈循突然明白了,赶紧问:“陛下,要是用金银铸成钱币,代替宝钞怎么样?”

“不行!”

于谦抢先回答:“银不是国家的根基物资,一旦有急用,京城和边关就会没东西用了!”

这个道理不容置疑,为什么一两银子能换一千个铜钱?

因为华夏不产银,大部分都是从外面运进来的。

自从太宗朱棣放宽了金银政策,到朱祁镇让南方部分粮税折成白银上交内库,其实白银的价值已经开始流通了。

只是现在流通的方式,是皇帝赏赐给大臣,再从赏赐流到民间。

所以短期内,银子不够的问题还不明显。

但如果用银币当货币,需求量会一下子暴增。

按照圣人说的道理,这会导致银子贵、货物便宜,这对现在赋税要折成银子的大明来说,是个烦。

再说,如果不能控制银矿,也是个问题。

现在大明的银矿主要在南方,但南方的情况也不太好。

浙江每年的银税在八万七千多两到九万四千多两之间,福建则在三万二千多两到四万多两之间。

这两省的银税就占了全国的一半多。

麓川宣慰司,也就是云南,那里有银矿,但最近刚平定叛乱,王骥才刚回京城报功。

另外,民间私铸钱币的事情一直都有。

在对外贸易方面,老百姓经常把金币的边缘剪下来,攒多了再重新铸成新钱。

所以在于谦看来,用金银来铸钱,不像铜钱那样容易。

朱祁钰看着于谦,接着说:“于爱卿说得对,不过你没考虑到,银币不是赏赐,而是日常用的货币,不会一直留在权贵手里,最后还是会进墓里陪葬。”

“货币需要流通,你们可以去京城各地看看,现在为什么不断有商人进来?”

“先去看看,再说吧。如果坐在值班房里就能想出好办法,朕是不信的。”

说完,朱祁钰直接散了朝。

说再多也没用,不如让他们自己去看,光靠嘴上说,像书呆子一样吗?

于是,这些尚书们离开了值班房,开始在京城四处走动。

他们只是随便逛逛,顺便买点东西。

商人们很机灵,只要有赚头的地方,他们就会往那儿去。

东城和南城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因为西城连租房子的地方都没有。

听说皇帝在土木堡时,大肆收购房产,留下的人现在都把房子当宝贝一样珍惜。

西城是最早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的地方。

之前东厂和锦衣卫来过,现在又换了人,悄无声息地出现。

所以有人传言,现在京城到处都是锦衣卫和东厂的人。

但时间久了,百姓们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也就不再瞎想。

另外,西城区的开发最为活跃,

每天都有工人进进出出,有男有女。

有一家叫福顺私人订制的成衣店,生意特别红火,旁边还开了杂货店和小吃店。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衣店带动了人气,这两家店也生意兴隆。

其他区的商人看到后都羡慕得不行。

再加上西城区还有集市,每天早上,京城各地的权贵仆人都会去那里按主人的意思买东西。还有鸿胪寺的会同馆和乌蛮驿,这里也住着不少外国人。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西城区的商业可以说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

不过有一点不足,就是没有。

要是想找乐子,还得去东城区。

那里有国子监,文人多,东城自然成了风月场所。

朝廷的官员也常在街头巷尾出现,偶尔买个包子馒头,体验一下京城的烟火气,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陈循不用说,他住在西城区,受环境影响,也习惯了在干净的石板路上走走,看看两边的店铺。

那家杂货店里摆着各种茶具、扫帚、火炉,这些都是圣人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手工做的,然后再收过来卖。

所以,陈循比别的大臣更容易感受到商业的气息。

想要在京城安家的流民,必须经过户部的批准。

大明的人力特别便宜,而这些流民带来的效益,将来一定会超过那些权贵。

朱祁钰不像朱棣那样强行把富人抓到京城来。

只有靠自己劳动得来的成果,流民才会格外珍惜。

京城人口多了,朱祁钰没给他们田地,但给了他们工作机会。

眼下,流民大多干建筑活,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说王恭厂是重工业,那么制衣坊就是轻工业了。

在此基础上,朱祁钰让王富贵试着提取红磷。

大明有一种工具,叫“取灯儿”,南北朝时就有了,后来被马可波罗带到欧洲,再传回来,就改名叫“洋火”,也就是火柴。

取灯儿是木棍做的,一端粘上硫磺,大概五寸长、一指宽,跟火柴的区别是它只能引火,不能生火。

而且五寸长也不像后来的火柴那么方便携带。

到了明朝后期,因为用得多,还出现了“取灯胡同”。

朱祁钰直接跳过白磷,选择红磷,也是为了安全。

白磷现在叫“火石”,经常用在里。

有钱人家一般都会同时准备火镰和火绒一起使用。

只要把磷矿石和焦炭磨碎混合,放进炉子里烧,碳就会把磷矿石里的磷置换出来,生成白磷蒸汽,再在五百度的高温下升华结晶,就能得到红磷。

王富贵平时就喜欢玩这个,对他来说并不难。

但朱祁钰特别强调的是白磷蒸汽。

从朱祁钰的角度来看,肥皂其实更容易制作,但有个关键问题——油从哪里来?

老百姓一年到头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要他们出油,就像让他们拿粮食酿酒一样,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正因为有这个底气,朱祁钰才敢不学其他皇帝,不把流民赶回老家。

背井离乡,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谁愿意这么做?

陈循最喜欢去杂货店,那里总能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

刚进店,就有个女店员热情地迎上来。

“欢迎光临。”

她脸上带着笑容,一句话就让陈循想多待一会儿。

“今天有什么新东西吗?”

他是个常客。

“陈大人来得正好,今天刚进了一批新玩意儿,就是这个。”

女店员拉着陈循走到架子前,从上面拿了个木盒,让他猜。

“这不是根棍子吗?不对!”

陈循一开始以为是根普通的木棍,后来才发现中间颜色不对。

“快说说,这是什么?”

他觉得这东西挺新奇,一时也猜不出来。

女店员却笑着说道:“这个,您肯定见过。”

说着,她从哪儿拿出一支炭笔,放在陈循面前。

“炭笔,我见过,也用过。”

陈循点点头,再看看木盒问:“你说这是炭笔?”

女店员神秘地摇头:“这叫铅笔,现在买还送一个铅笔刨。”

她从盒子里拿出一块小方块,翻过来就能看到中间有个圆洞,表面还固定着一片刀片。

“您只需要这样。”

女店员又不知从哪拿出一支削好的铅笔,放进铅笔刨里,转了几下。

陈循看着木屑被刀片削下来,这才明白为什么那支铅笔和盒子里的不一样,因为笔头变尖了。

“拿张纸,我试试好不好用。”

接过铅笔,他向店员要了张纸,随便在上面写了个正字。

这铅笔的硬度跟炭笔不同,用力能更重,而且字迹也比炭笔更清楚。

女店员见状点头道:“好笔,多少钱?”

“可以单买,也可以整盒买,如果您买整盒,您还是我们会员,有折扣,收您四十文。”

“这么便宜?”

陈循有点惊讶,要知道,一支毛笔最便宜也要两百文,这铅笔一盒五支,打八折后四十文,相当于每支才十文。

“这不会是皇上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