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太子爷终于要御驾亲征了!

因为崇祯心里也清楚朱慈烺说的没错,这一场仗确实面临着诸多难题,似乎只有朱慈烺这个大明太子亲自去才能镇住场子,并且协调好各路兵马,让这场决战能够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周皇后也终于是暗自松了口气。

她本来以为朱慈烺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然后这才决定要亲赴四川和李自成决战!

但是现在看来,朱慈烺很明显是经过细致计划的,他对局势有着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决定也有着充分的把握。

这样一来她也就放心了,虽然心中依然担忧,但至少知道儿子不是盲目行事。

紧接着,不等崇祯说些什么,周皇后就开口说道:

“陛下,臣妾觉得烺儿说的有道理,这一趟看来烺儿真是非去不可了。”

“他身为太子,理当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分忧解难。”

“而且他考虑得如此周全,想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陛下还是同意吧。”

周皇后的声音虽然轻柔,但却充满了坚定,似乎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儿子的信任与支持。

哎!

眼见如此,崇祯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看着朱慈烺,又看了看周皇后,就知道自己是无法再阻止朱慈烺的决定了。

而且他也没有理由去阻止!

片刻之后,崇祯这才缓缓说道:

“既然如此,这件事情朕同意了,你想去就去吧!”

“不过你要答应朕,这一次千万不能和之前在辽东的时候一样,非要带人直接和敌人对冲了。”

很明显,之前在辽东的时候,朱慈烺带着部队和皇太极对冲的场面还是让崇祯有些无法释怀。

他害怕朱慈烺再次冲动行事,然后陷入危险的境地。

朱慈烺则是笑着保证道:

“放心吧,父皇,在儿臣看来这件事情还不至于发展到那种地步。”

“说不定到时候朝廷的兵马一到,李自成的部队就会望风而降,连打也打不起来。”

这句话虽然带着几分吹牛的意思,但崇祯听着还是很高兴的。

就这样,关于朱慈烺亲赴四川和李自成决战的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到目前为止,兵部尚书和皇帝都已经同意了,至于剩下的五部尚书还有内阁,朱慈烺觉得问题也不大。

毕竟内阁首辅薛国观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因此一定会全力支持此事。

朱慈烺只需要跟他打个招呼,他就会自己去劝说其他的几位内阁大臣。

果然,没过几天,六部尚书还有内阁大臣们就都全部同意了此事。

即便有人心里多少有些反对,却也不敢说出来。

毕竟皇帝、太子以及内阁首辅都同意了,你不同意又能改变什么?

无非就是惹怒太子和陛下而已!

还不如索性答应下来,做个顺水人情,也能在皇帝和太子心中留下个好印象。

于是乎,趁着一次早朝之后,崇祯直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布了此事。

当得知太子要亲赴四川和李自成决战的消息后,整个朝堂又是一片哄动。

毕竟自古以来,太子动不动就‘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见的,更何况这位太子还没有成年!

在他们传统的观念里,太子应该就老老实实的在宫中读书学习、处理政务,等待将来继承皇位,而不是亲自奔赴战场,面对刀光剑影!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皇帝和内阁都已经同意了,他们这些文武大臣又有什么不同意的道理?

因此毫无悬念的,这件事情顺利通过了朝会!

就这样,大明这个国家机器开始迅速运转了起来,开始为朱慈烺奔赴四川做着最后的准备。

另外,朱慈烺被崇祯赋予‘代天征伐’的名义、持节、假黄钺、行天子仪仗,也算的上是真正的御驾亲征了!

接下来兵部忙着调配兵马、粮草和武器装备,户部负责筹集更多的军费,确保各项开支充足。

礼部则忙着准备出征的仪式和相关事宜,以彰显大明的威严和皇家的气派。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关乎大明内部安稳的大事,再加上太子爷要御驾亲征,因此没有任何人敢在这种事情上耍心眼!

接下来的数日,京城的天色总是带着几分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京城上空仿佛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不过朱慈烺却无暇顾及这压抑的天气,他如同一只高速运转的齿轮,在京城各处穿梭,一刻也闲不下来。

因为他心里清楚,此次前往四川路途遥远,一来一回少说也得半年时间。

再加上京城与四川之间山高水长,消息传递极为不便。

所以他必须在出发之前,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确保大明这盘大棋能够平稳运转。

按照朱慈烺的计划,今年大明要做的事情很多。

首当其冲的,便是推广土豆、红薯以及大棚技术这三样。

如今的大明,粮食问题始终至关重要,能不能让百姓们吃饱饭就靠这三样了。

因此这三件事无疑是重中之重,关乎着大明未来的兴衰存亡。

除了农业方面的推广,继续修建水泥路也是一件大事儿!

另外还有继续向辽东迁移百姓!

毕竟谁也不知道小冰河时期还会持续多久,而且小冰河时期不只是冬天冷,夏天还会引发旱灾,有可能一年到头地里什么也长不出来。

相比之下,辽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将灾民转移至此,既能缓解内地的压力,又能更好的统治辽东。

除此之外,税收政策虽然在去年就已经制定下来,但能否顺利实施,将该收的税款足额收上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在这方面,朱慈烺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总而言之,今年朝廷要做的事情都是关乎于大明未来生死存亡的事情,一件也不能耽误!

不过朱慈烺并没有打算将每件事情都精确到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然后再让内阁和六部执行。

他只是提出了大致的框架和想要的结果,其他的事情就交给内阁和六部去处理了!

他相信大明的内阁和六部不会让他失望!

除此之外,朱慈烺也和崇祯打了个招呼,那就是在他离开的这半年时间里,崇祯偶尔还是需要去上朝的。

不过凡事不要自己做主,要多和内阁以及大臣们商议,毕竟崇祯以前的一系列骚操作可是太吓人了,朱慈烺可不想再经历一次!

他其实也想过让崇祯半年之内都不要上朝,只要老老实实的呆在后宫里就行。

但想想又觉得不切实际,毕竟他这个监国太子不在,皇帝要是还躲在后宫里不理朝政的话,肯定会导致朝廷人心不稳。

因此崇祯是必须要上朝的。

不过到时候有内阁在,而且朱慈烺也交代了各种事情的处事方式,所以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这一日,阳光终于穿透了厚重的云层,洒在了京城的街道上,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一丝温暖。

朱慈烺闲来无事,便决定前往火器研究院走一趟。

自从去年开始,朝廷便将火器研究院的官员家属们全部接到了京城,让他们能够与家人团聚。

从此,火器研究院的所有人都安心地在京城扎根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火器的研究和制造中,毕懋康自然也不例外。

经历了之前的松锦之战,朝廷里的文武百官们都深刻意识到了火器的重要性。

就连崇祯也对火器研究院格外重视起来。

因此之前崇祯过寿以及过年的时候,他特意赏赐了火器研究院所有人一大笔赏银和各种各样的礼物。

当这些赏赐送到火器研究院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朝廷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

同样的,户部也在前两天的时候,直接把一年的款项拨付给了火器研究院。

整整五百万两银子!

那白花花的银币堆在一起,宛如一座小山,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这五百万两银子,将全部用于研发以及制造各种火器、和一切可以对大明产生帮助的器械。

至于这五百万两银子该怎么用,朝廷给予了毕懋康充分的信任,全部由他自己说了算。

要是在以前,这样的事情连想都不敢想的,毕竟明朝虽然重视火器,但也不可能每年拿出五百万两银子用于火器的研发和生产。

但如今,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火器的重要性,自然是要紧着火器研究院的预算来。

他们也满怀期待地希望火器研究院能够再拿出一件震撼世界的火器或者别的什么发明,让大明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不多时,朱慈烺便轻车熟路地来到了火器研究院。

因为之前来过好几次了,他对这里的环境已经十分熟悉,哪怕穿着便装,门口的侍卫们还是一眼便认出了他,随后恭敬的行礼。

“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挥了挥手,示意他们不必声张,随后带着李虎和几个侍卫径直走了进去。

一进研究院的大门,便能看到宽敞的院子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火器模型和零件,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

朱慈烺没有停留,直接朝着毕懋康的部堂走去。

而此时,白发苍苍的毕懋康正坐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研发他心心念念的步枪。

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的盯着面前的图纸,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这张图纸。

纸张上密密麻麻地画满了步枪的各个部件和结构,旁边还标注着详细的尺寸和说明。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经过毕懋康长时间的努力和研究,如今他已经搞明白了步枪的基本原理。

如今步枪的图纸已经全部画好了,只等工匠们按照图纸制造出零件,就可以尝试组装,然后进一步优化了。

毕懋康心中估算着,最多一年之内,这步枪应该也就会制造出来了。

一想到这里,他的脸上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因为他知道此物一旦问世,必将震撼整个世界!

“毕大人。”

就在毕懋康专心盯着眼前的图纸,脑海中思考着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优化的时候,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

毕懋康抬头一看,忽然发现门口处朱慈烺正笑意悠悠地走进来。

“太子殿下!”

看到朱慈烺亲自前来,毕懋康赶忙一下子站了起来,由于动作太猛,差点摔倒在地。

他慌乱地稳住身形,随后走过来就要行礼。

朱慈烺眼疾手快,连忙上前一把扶住了他,然后赶忙说道:

“毕大人,之前不是说过了吗?以后见了本宫不要行礼,你怎么不听呢?”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责备,但更多的是关切。

朱慈烺说完这话,赶忙拉着毕懋康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看着毕懋康那满头的白发和略显佝偻的身躯,朱慈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怜惜之情。

没办法,这老爷子今年都七十五岁了,头发胡子全都白了,放在古代绝对算是老寿星了,朱慈烺还指望他多活几年,再搞点新发明呢,因此对他是相当的客气。

眼看着朱慈烺这般态度,毕懋康心中自然也是一阵感动。

他微微颤抖着嘴唇说道:

“太子殿下放心,老臣这把老骨头还算硬朗,估摸着应该还能再活个三五年。”

朱慈烺听到这话也是笑道:

“三五年哪里够?本宫要你再活个十年,亲眼看着我大明日渐强盛。”

“到时候大明的火器技术领先世界,百姓们安居乐业,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毕懋康听到这话只觉得热血沸腾,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连说点头道:

“太子殿下说的没错!老臣定要多活他个十年才行!”

就在这时,朱慈烺突然话锋一转,问道:

“想必本宫要去四川的事情,你也听说了吧?”

毕懋康听到这话赶忙点了点头,脸上也多了一次担忧之色。

虽然火器研究院不参与任何国家大事,只专注研究生产火器,但是这么大的事情毕懋康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不过他对此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这也不是他可以插手的事情。

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是研究火器,为大明的军事力量提供强大的支持。

朱慈烺见状又说道:

“本宫不在的这段时间里,火器研究院的一切事情都由你做主,除了陛下的命令之外,你不需要听从任何人的命令行事,只专注自己的研究即可。”

“若是有人敢来找麻烦,锦衣卫、东厂、西厂自会帮你处理,另外你如果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去找他们!”

“本宫已经打过招呼了,本宫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里,这三个衙门都会时刻保护火器研究院不被任何人骚扰。”

说这话的时候,朱慈烺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严,因为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在他离开期间干扰火器研究院的正常工作。(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