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李丽质

第258章 正本清源

梅亦辰的粉丝一窝蜂地占领了白灵溪的视频评论区,从最开始针对《梨花颂》与《贵妃醉酒》之间的争论,到最后直接转变成了对白灵溪的人身攻击,白灵溪对此却不怎么在意,眼不见心不烦,索性直接卸载了抖声。+墈¢书!君` _追!最+薪~彰_结`

事件发酵得很快,也不单单是梅亦辰粉丝对《梨花颂》的冲锋,有懂戏曲,了解京剧的人也在为《梨花颂》、白灵溪发声,只不过这声音在天娱传媒庞大的水军面前,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不过网上公关水军冲锋得厉害,而背后的梅亦辰本人,却仿佛与此事毫无关系、毫不知情。

《国潮惊鸿秀》节目拍摄过后的第二天,他在网上发了一条短视频,内容是他清唱了一小段自己的歌曲,只是昨天还给粉丝带来惊艳戏腔的他,在视频中的嗓子却已经哑了。

同时还在视频动态上面配文:经过数个日夜不眠不休地排练,终于把最好的状态献给了舞台,虽然今天我的嗓子就哑了,但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希望在下一期节目开拍前我的嗓子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再接再厉,加油!

这篇文章一出,可是心疼坏了他的那些粉丝们。

【呜呜呜,辰辰真的好努力,心疼!】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说得好!】

【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竟然攻击嘲讽名家辰辰,他分明是实力派。】

【昨天我就说了,他的嗓子必哑,怎么样?】

【楼上的黑粉你还有良心吗?他都已经这样了你还诅咒他。】

【感谢辰辰为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演出,希望你的嗓子早点恢复,下次我穿着婚纱去看你的演唱会。】

【辰宝不哭,站起来撸。】

......

应该是这段时间梅亦辰与黎淮山之间的冲突闹得太大了,再加上网上关于《梨花颂》与梅亦辰《贵妃醉酒》之间的争论也沸沸扬扬,所以燕京京剧院关注到了此事,并站出来在围博上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名为《正本清源,论京剧传承与创新》。

里面内容说到,京剧作为国粹,其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最近网上围绕京剧改编及相关表演的争议不断,实则反映出大众对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关注与期望。

除此之外,燕京京剧院还在这篇文章中科普了一下京剧的历史脉络、艺术特点,强调了尊重传统的重要性。

对于梅亦辰在《国潮惊鸿秀》中表演的《贵妃醉酒》,文章里指出,梅亦辰的创新精神可嘉,但却有很多处错误,首先发声方法就不对,声音是京剧的根基,不会正确发声,对嗓子损害极大;除此之外还有身段的动作、行头装扮、神态表演,都被一一指了出来。^幻¢想¨姬· ~冕^肺_悦′读′

燕京京剧院指出,京剧并非简单的动作与唱腔拼凑,而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的艺术式。

而对于《梨花颂》这种所谓“京歌”形式,京剧院先在文章中说明了它并非是这位名叫‘沈歌’的同学首创,而是在十几年前,国家京剧院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京剧,而做出的一种新的尝试。

“京歌”这一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元素,拓宽了京剧的传播路径,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了解京剧。同时也指出,京歌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京剧剧目,但它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值得鼓励与引导。

虽说这篇文章依旧免不了一些官话,但是总体内容还是将最近网上关于京剧改编创新争议的问题解释清楚和表明了京剧院对此事的态度。

简单来说就是,娱乐圈艺人梅亦辰对京剧的改编创新精神值得肯定,但路走错了,有很多的失误,在唱上发声方法有问题,在衣装打扮上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京剧的关注和理解不能只浮于表面,一味地追求“戏腔”、“戏服”等元素,其他的内容同样不可抛弃。

而有关“京歌”的争论也是向不知内情的路人科普了一下——京歌并不是最近这首《梨花颂》歌手的首创,而是京剧院早就有的一种曲艺形式,它符合京剧程式但同时也去贴合了流行唱法,这也是为什么《梨花颂》这首京歌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这篇文章的内容思路清晰且中立,就算是对京剧完全没有了解的路人,也能看出来大致的情况,但落在梅亦辰的粉丝眼里,其中的意思就不同了。

什么叫创新精神可嘉,又指出梅亦辰的错误?

什么叫符合京剧程式但又贴合流行唱法?

这不是妥妥的拉偏架吗?!

梅亦辰唱的是正宗流传下来的京剧戏本,你们挑他的错误;而这首《梨花颂》不仅听都没听过,还明摆着说自己是“歌”,谁好谁坏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吗?

燕京京剧院这篇文章却只指出他们爱豆的错误,反而去夸对方的京歌唱的好,深受路人喜爱?

这京剧院一定是收了钱!

【确定这是官方号?真正的京剧

你不夸,这偏架你是一定要拉,梅亦辰怎么你了?就算真是官方也不能赚这昧良心的钱吧?】

【我看这京剧院的运营可以辞职了,京剧和歌曲分不清?我家辰辰是京剧,对方是歌曲,你说对方唱的是对的?】

【京剧院你放心,道歉理由我都给你想好了:临时工、外包的,你自己选择一个吧,我实在想不通作为一个专业部门,能分不清京剧跟歌曲的区别?】

【我们家辰辰好心好意地帮你们宣传京剧,你们京剧院就这么背刺他?也不看看你们这官方号都已经成什么样了,前面的文章每篇点赞都不破百,今天这流量还是我们辰粉给你们带来的!】

【是眼馋辰辰这波流量,你也出来蹭一波是吧?】

【梅亦辰的粉丝都疯了,不是说不让你唱京剧,也不是说京歌是京剧,关键不论是“京剧”还是“京歌”,首先你得唱对啊,不是说你唱的是老戏本就一定是京剧了,先想想唱对了吗?】

【梅亦辰的脑残粉滚出去,京剧院发表的这篇文章还不够明显吗,今天你家割割的嗓子不是已经哑了?这还不能证明你家割割不会正确发声?】

这篇文章一出,立刻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鸿^特¨暁!税*枉· ?勉,费`阅¢黩_

围博作为他粉丝聚集的大本营,很快就将燕京京剧院这篇文章的评论区给冲了。

毕竟这些粉丝不善于思考,能把紫光阁认成饭店的一群人,一个没有流量的京剧院官方账号又算得了什么,对于他们来说,她们只知道有人攻击了她们家哥哥。

天娱传媒公司。

梅亦辰看到这篇文章后,气得把手机扔到了一边。

“什么玩意儿,他们京剧院不就一唱戏的?懂个毛线京剧!说到底不就是看我最近太火,想打压我吗?”

他怒不可遏,燕京京剧院这篇文章的站队意思还不明显吗,非但不夸奖自己唱的京剧,反而去说对方的京歌唱的好,演都不演了。

他们整个京剧界还不是因为有自己才有现在的流量,不然的话,别说有人攻击他们了,平时怕是理都没人理。这些人不仅不感谢自己给他们热度,还公然站在他的对立面。

“怪不得京剧没人听,这真是一帮守旧的老古董,我真服了。”

梅亦辰叹了口气。

“辰哥这个你放心,你的粉丝多,那京剧院的粉丝量还不及你的一个镜头,不用一个小时,粉丝就能占领他们的评论区,到时候他们就知道怕了。”

助理在一旁安慰道:“再说了辰哥,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他们说的是对的,你唱的不是京剧,可那又咋了,现在是谁的拳头大谁有理,咱们粉丝多,黑的也能给他说成白的,一个唾沫一个钉,你也会像梅兰芳一样,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成为新的京剧鼻祖。”

闻言梅亦辰甩甩额前的刘海,“这话我爱听。”

与此同时,另一边。

燕京戏曲学院内寻找“梨春楼”的行动也有了进展。几名学生会的成员来到叶文轩办公室向他汇报,“校长,您让我们找的那天晚上唱《梨花颂》的那个‘梨春楼’找到了。”

“他叫什么名字,哪个系的?”

叶文轩问道。

“这......”

几名学生会的学生对视一眼,这才开口说道:“他不是我们学校的,他叫沈歌,是抖声上一个唱戏腔歌曲的网红。”

“不是我们学校的?”

闻言叶文轩一愣,初听到《梨花颂》时,他一下子就听出来对方唱的是京歌,而且唱的还非常好,再加上他又是站在他们戏曲学院举办的活动上,所以他才理所当然地把对方当成了一名戏曲学院的学生。

现在却得知人家不是自己学校的?

难道是燕京其他几个戏曲学院的?

不然怎么能唱的这么好!

叶文轩思索片刻后,又问道:“确定不是咱们学校的学生?那他怎么会出现在我们学院的活动上?”

“校长,那天他来我们学校的时候,我跟他说过几句话......”

这时,沈浪忽然开口说道:“我是在操场上偶遇的他,当时他还不知道在办什么活动,我也只听他说他是燕京音乐学院的,其他信息也不清楚。后来《梨花颂》在网上火了嘛,我才知道他叫沈歌。而且他前段时间在榕城音乐大赛上吹过一段唢呐,叫《百鸟朝凤》,我估计他就是燕京音乐学院的学生。”

“燕京音乐学院的?”

叶文轩更纳闷了,怎么一会儿抖声网红,一会儿燕京音乐学院的,但令人好奇的是,他一个梅派大青衣唱得这么好的学生,怎么跑去学音乐去了?

俗话说得好,贪多嚼不烂,怎么不专精自己擅长的技艺?

得知沈歌不是自己学院的学生后,叶文轩心中还是有些不理解和黯然的,不过燕京京剧院在围博上发文声援对方的事他也听说了,本来他这个人一直专注于教授学生,对外面的这些事不感兴趣,但涉及到这个令他好奇的

沈歌,同时还有他以前研究过的京歌,再加上【国戏杯】举办在即,还是让他心中升起了一丝波澜。

“沈歌......”

恭王府博物馆。

白灵溪拿着手机对爷爷白绍礼说道:“爷爷,燕京京剧院发文声援沈歌和《梨花颂》了。”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白绍礼淡淡道。

白灵溪跟着笑了笑,绝口不提自己因为发了《梨花颂》视频质疑梅亦辰,而被对方粉丝网暴的事,不得不说对面的战斗力是真强,现在燕京京剧院的围博已经被他粉丝冲得关闭了评论区,只有文章还在置顶挂着。

白绍礼看着孙女欲言又止的模样,心中大概猜到了几分,开口问道:“小溪,是不是因为发了那视频,遇到什么麻烦了?”

白灵溪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爷爷,我没事儿,就是那些粉丝说话难听了些,我把软件卸载不看就是了。”

白绍礼轻轻叹了口气,“唉,现在的网络环境如此,这些人盲目维护,不辨是非。不过你做得对,咱们行得正坐得端,无需理会那些无端指责。”

“爷爷,我明白的。”

白灵溪乖巧地说道。

在网络上风风雨雨的时候,燕京师范学院的沈歌还在为【梨春遗韵】这个任务做着计划,既然是挑班唱戏,重建梨春楼,那照理戏班子的七行七科每一项都要完整的归置好,每一行都不可或缺。

生、旦、净、丑、杂、武、流。

七行。

音乐科、剧装科、容妆科、盔箱科、剧通科、交通科、经励科。

七科。

里里外外都是人,里里外外都要钱。

但这事儿即便是想急也急不来,一步步都得有条不紊地向前走,倒是戏服行头上面可以提前定制了,因为每一部戏,每一个行当都有不同的服装,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剧情时也有不同的衣服,这个数量很庞大,制作也不是一朝一夕。

只是现在大部分都是国家剧团,戏班子多在农村民间。

会做戏服的手艺人,还真不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