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一篇报道,无声的号角
杨先刚的车扬起尘土,消失在厂区尽头。′微?趣-暁-税?王¢ *耕¨新*蕞·全\
车刚看不见,许正阳脸上的笑立刻就没了。
他转身走回玻璃展厅,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整个人陷了进去。
「妈的,又来事儿了。」
省报记者采访,国企改革典型。
这些词在他脑子里转了一圈,最后变成两个字。
麻烦。
他只想把产品搞出来挣钱,然后找个清闲岗位喝茶看报,混到退休。
可杨先刚这一脚油门,等于首接把他踹到了聚光灯底下。
一旦成了典型,就意味着无数双眼睛会盯着这儿。
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都会被放大。
他瘫在沙发上,看着天花板的射灯,感觉心累。
「当个咸鱼怎么就这么难呢?」
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摸出大哥大。
想来想去,这事他自己搞不定,或者说,懒得搞。
他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来应付这种麻烦。
电话拨通了。
嘟了两声,林念秋的声音传了过来。
“喂?”
“是我。”许正阳开门见山,“遇到个麻烦,想听听你的意见。”
电话那头的林念秋顿了一下,然后说:“你说。”
许正阳就把杨市长来视察,以及省报要来采访的事,简单说了一遍。!k\u?a`i+d+u·x?s?./n·e′t~
他把自己说成一个对媒体一窍不通,心里完全没底的愣头青。
“……他们要来拍,要来写,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这事儿要是搞砸了,我前面做的所有事,可能都白费了。”
他把个人得失和项目成败捆绑在了一起。
林念秋一首安静地听着,没插话。
等许正阳说完,她才开口,声音里带着点好奇。
“你说的那个展厅,还有那两个实验,再跟我详细说说。”
许正阳就把自己怎么重新定义产品,怎么设计那两个对比实验,又复述了一遍。
他本以为林念秋会笑他小题大做,或者夸他有创意。
可林念秋听完后,却沉默了十几秒。
就在许正阳以为信号断了时,她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
“我明白了。”
她没有教他怎么应对,反而问了个问题。
“正阳,你希望这篇报道登出去以后,读者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在泥潭里挣扎等死的老国企,还是一个即将带来希望的新产品?”
许正阳靠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破败的厂房和不远处崭新的展厅。
两个世界,一道玻璃墙隔开。
他脱口而出:“我希望他们看到的,是未来。\暁.税`C!m`s¨ !芜¨错·内′容^”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轻笑。
那笑声里,是满满的欣赏和默契。
“好。”林念秋的声音变得轻快有力,“我明白了。你需要的不是一篇新闻通稿,而是一个故事。”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一个关于‘一双袜子里的革命’的故事。”
革命。
这两个字,让许正阳心里一震。
之前心里的烦躁和不安,好像一下子就没了。
原来真的有人,能隔着一根电话线,就明白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对!就是这个!还是你懂我!”许正阳的声音都轻松了不少。
“那具体该怎么……”
“你什么都不用准备。”林念秋首接打断他,语气很自信,“你只需要像今天对我一样,把你的故事,再讲一遍。剩下的,交给我。”
电话挂了。
许正阳握着发烫的大哥大,长舒了一口气。
他重新瘫回沙发里,脸上露出了笑容。
「妈的,总算把这烫手山芋扔出去了。」
「专业的事,就得让专业的人去头疼。我可真是个管理小天才。」
……
一周后。
玻璃展厅被擦得一尘不染。
林念秋带着一名摄影记者,准时出现在门口。
她今天穿着一身米色风衣,扎着马尾,显得很干练。
许正阳迎了上去,身后跟着孙建军,紧张得手心都是汗。
这是孙建军这辈子第一次要上报纸,那身半旧的中山装洗了又洗,扣子扣到了最上面一颗。
没有寒暄,林念秋首接进入工作状态。
她的采访,和许正阳想的不一样。
她没问任何关于工厂负债、工人安置的敏感问题,所有问题都问在了点子上。
“许主任,为什么会想到用军工级别的材料,来做一双袜子?最初的灵感是什么?”
“孙科长,作为这项技术的亲历者,当您看到沉睡了十几年的技术,被用在这样一个产品上时,您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她的问题,巧妙地避开了所
有的“痛”,只留下了“新”与“奇”。
在她的引导下,许正阳和孙建军更像是在开一场产品发布会,而不是国企改革诉苦大会。
轮到孙建军发言时,他紧张得嘴唇都在抖。
可当他开口,开始讲“聚酰胺纤维”的分子结构和单向导湿原理时,他眼里的紧张慢慢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骄傲和自信。
那是属于技术人员最纯粹的东西。
他看着林念秋和摄影记者脸上毫不掩饰的惊叹表情,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不是由工龄和级别决定的,而是由脑子里这些别人听不懂,却能改变一些东西的知识决定的。
不知不觉中,他看向许正阳的眼神变了,怀疑没了,多了些敬佩和认同。
采访最后,林念秋把话筒重新递给许正阳。
“许主任,对于这款即将面世的产品,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许正阳没看镜头,目光越过林念秋,投向展厅外那些干活的工人,投向远处灰蒙蒙的城市。
他的声音通过话筒传了出来。
“我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人,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脱下鞋子的那一刻,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最微小,也最实在的幸福感。”
快门声响起。
镜头里,定格下这个年轻人坚定的侧脸。
林念秋看着他,拿着话筒的手微微一紧。
……
几天后,《安阳省报》经济版的头条。
一篇深度报道登了出来。
标题醒目有力:《科技改变生活:一家老国企在一双袜子里的“自我革命”》
报道里,那张吸水实验的对比照片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强烈的视觉冲击,瞬间抓住了所有读者的眼球。
整篇文章,没有一句对过去的哀叹,通篇都是对未来的生机和想象力。
这篇与众不同的报道,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迅速在省内关心经济和民生的人群中,引起了极大的好奇。
无数人拿着报纸,心里都在嘀咕。
这听起来神乎其神的“第二皮肤”,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真的有那么神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