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从养猪开始最爱吃苕皮

第184章 认证问题

彭县对手率先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在了合作社每个人的心头。

之前的竞争,无论是价格战还是恶意举报,总让人觉得有法可想,有路可走。

但这次对手凭借一纸证书,似乎就要在规则层面将他们远远甩开,这种无力感更让人窒息。

认证准备工作在高压下加速推进,但内部遇到的阻力也愈发明显。

几个老把式虽然嘴上不再抱怨,但执行起来总是磕磕绊绊。

记录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数据时有时无,关键信息缺失是常事。

一次陈逸飞抽查记录,发现同一块地同一天竟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施肥量记录。

追问之下负责记录的人支支吾吾,最后才承认是“大概估摸着写的”。

“王经理,这样不行!”陈逸飞拿着那本漏洞百出的记录本找到王建安,“认证审查极其严格,尤其是过程记录,要求真实、可追溯。

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别说通过审查,连前期考察都很难过关。

必须下猛药,彻底扭转大家的观念和习惯!”

王建安看着记录本脸色阴沉。

他知道光靠讲大道理和行政命令,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一群习惯了凭经验做事的人。

王建安沉声道:“开个现场会!把所有种植骨干,包括各组组长,都叫到记录出问题的那块大棚去!泽安舅舅,你也参加。”

很快大棚里站满了人,气氛有些凝重。

王建安没急着发火,而是指着那片长势参差不齐的黄瓜,对张春城说:“春城,你看看这片黄瓜,为啥子有的结得好,有的就蔫头耷脑?”

张春城蹲下身子仔细看了看,又捏了把土,迟疑地说:“可能是水肥没跟上?或者这块地底子差点?”

“可能?差点?

如果我们有准确的记录,就能知道这块地到底施了多少肥,浇了多少水,什么时候打的药。

就能分析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靠猜,靠估计!”

王建安扬了扬手中的记录本:“就因为这上面记的是糊涂账,我们可能就白白损失了产量,浪费了肥料!

这丢的不是别个的钱,是你们自己的钱!

以前我们小打小闹,靠经验,靠感觉,没问题。

但现在我们合作社大了,要跟大超市、大单位打交道,要跟彭县那样有证的对手竞争!

人家凭啥信你?就凭你嘴上说‘我的菜好’?

人家要看证据,看记录,没有这个‘金刚钻’,我们就揽不了那个‘瓷器活’!

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抢走,看着大家的辛苦打水漂。”

王建安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每个人心上。

涉及到切身利益,大家的脸色都变得严肃起来。

张泽安适时站了出来,厉声道:“都听见建安说的了吧?以后谁再在记录上糊弄事,那就是跟的钱过不去!

哪家人的记录出问题,以后不收哪家人的菜!

春城,你是生产负责人,你再管不好,我第一个找你算账!”

张春城脸上火辣辣的,梗着脖子保证:“建安,你们放心!以后哪个龟儿子再不好好记录,不用你们说,我第一个把他撵出种植队!从今天起,我亲自盯着,一组一组地查!”

这次现场会起到了震慑作用。

随后王建安又采纳陈逸飞的建议,推出了“记录质量评比”,将记录准确性与蔬菜收购价格相挂钩。

重压之下,加上利益引导,记录工作的质量终于开始有了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尹彬那边的外部联络也取得了关键突破。

在他的多方奔走和坚持不懈的沟通下,市农业局负责绿色食品认证的科长终于答应尽快安排专家进行前期考察。

而陈逸飞负责的“人才计划”,也迎来了转机。

他通过省农科院的关系,联系到了一位刚从沪市一所重点农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名叫杨振宇。

这个小伙子家就在本省邻市,对农业有热情,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还参与过一些农业企业的调研项目。

因为是农家子弟,深知基层农业的现状和潜力,并不排斥到农村发展。

陈逸飞与他进行了几次深入的电话沟通,向他详细介绍了李家沟合作社的发展情况、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王建安的为人和魄力。

杨振宇也被这个扎根农村、敢于创新、有清晰规划的合作社所吸引。

尤其是王建安力排众议搞认证、买冷链车的魄力,让他看到了这里与传统农业合作社的不同,他同意过来看看。

几天后,杨振宇背着简单的行囊,坐长途车来到了李家沟。

王建安和陈逸飞亲自到村口迎接。

小伙子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书卷气,但眼神透着股精明。

王建安没有带他去办公室,而是直接领着他参观了草莓组培实验室、高标准大棚、分级车间、养猪场和屠宰场。

一边看一边介绍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认证和人才方面的迫切需求。

杨振宇看得很仔细,问的问题也很专业,涉及到生产成本控制、市场细分、品牌差异化、甚至合作社的股权结构和决策机制。

王建安都一一坦诚回答,不回避问题,也不夸大成绩。

参观完后杨振宇推了推眼镜说道:““王总,陈老师。说实话,来之前我还有些犹豫。

但看了听了之后,我很受震撼。

你们在做的,不仅仅是赚钱,而是在探索一条中国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化、品牌化的路子,这很有意义。

这里的平台和机会,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

王建安心中一动,问道:“那小杨,你愿意留下来,跟我们一起干吗?

我们这里条件肯定比不上大城市,刚开始工资可能也不高。

但我们正在快速发展,急需像你这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

这里能给你施展才华的空间。”

杨振宇几乎没有犹豫,点了点头:“王总,我愿意试试,我觉得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能真正做点事情。

工资待遇按你说的办,我相信只要合作社发展好了,不会亏待任何一个真心干事的人。”

王建安大喜过望,用力拍了拍杨振宇的肩膀:“好!欢迎你加入李家沟合作社!

暂时你先跟着陈老师,担任他的助理,同时协助我处理一些日常管理和规划工作,尽快熟悉情况。”

杨振宇的加盟像一股清泉注入了合作社。

他年轻,有活力,熟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理念。

他很快便帮助陈逸飞将杂乱的认证材料进行了归档和整理,大大提高了效率。

还针对合作社现有的管理流程,提出了一些小的改进建议,比如优化采购申请单、建立简单的客户信息档案等。

虽然都是细节,但让王建安感觉耳目一新,管理起来确实顺畅了不少。

然而“外来和尚”的到来也在合作社内部激起了一些微妙的波澜。

一些老社员,尤其是部分中层,对这个突然空降的大学生抱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情绪。

怀疑他那些花里胡哨的表格和流程,是不是在瞎折腾?

这天,张泽安私下找到王建安,有些担忧地说道:“建安,这个小杨能力是有,想法也多。

但我们这摊子,人情往来、内部关系复杂,他一个外地来的学生娃,能摆得平吗?

别到时候好心办了坏事。”

王建安理解张泽安的担忧,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沉吟道:“泽安舅舅,你的担心有道理,小杨有专业知识,这是我们缺的。

但他缺乏对本地情况和人际关系的了解,这也是事实。

所以我才让他先跟着陈老师,多听多看多学。

我们既要发挥他的长处,也要帮他补足短板。

以后涉及到具体执行和人员管理的事情,还是要依靠你们这些老骨干。

你们经验丰富,威望高,要帮着带带他,把好关。

我们要取长补短,可不能搞对立。”

听了王建安的话,张泽安点头道:“嗯,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放心吧,建安,只要是为了合作社好,我们这些老家伙肯定支持。”

就在杨振宇逐渐融入之际,市农业局的专家考察组终于如期而至。

带队的是市农业局质检科的一位副科长和一位省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特邀的资深检查员。

考察进行了整整两天,极其细致和严格。

他们查阅了合作社初步建立起来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生产记录档案。

现场随机抽取了土壤、灌溉水样品,仔细检查了农药仓库、肥料堆放处。

甚至翻看了采购发票,核对投入品来源是否合规。

专家们问题犀利,不时指出记录中的不规范之处和潜在的风险点。

王建安、陈逸飞、杨振宇以及张泽安、张春城等人全程陪同,神经紧绷,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

得益于前期的强化整改和杨振宇带来的规范化整理,虽然过程磕磕绊绊,暴露了不少问题,但总算没有出现无法弥补的硬伤。

考察结束后的反馈会上,那位资深检查员面色严肃地总结了发现的问题:

生产记录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尤其是个别农户对标准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内检员制度尚未有效建立和运行。

投入品管理台账需要更加细化……

但同时他也肯定了合作社的优势:“你们的基础很不错,尤其是草莓的脱毒组培技术和精细化种植管理,走在了很多同类合作社的前面。

王经理和团队对认证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我们也看到了。

更重要的是你们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学习改进的意愿。

只要针对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认真整改,补齐短板,通过认证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这番话,让王建安等人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方向明确,希望在前。

送走考察组,王建安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

“专家指出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陈老师,小杨,你们负责牵头,根据专家意见,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和时间表,一项一项落实到位。

泽安舅舅,春城,生产这块的整改,你们必须亲自抓,确保每个环节都达标。”

说完王建安看了一眼略显疲惫但眼神坚定的众人,语气放缓了些:“我知道大家最近都很辛苦,压力也大。

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

彭县比我们先拿到证,不怕!

我们把基础打得更牢,到时候我们的认证含金量更高!

只要拿下这个认证,我们就有了和他们在同一平台竞争的资格!

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闯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会议结束后,杨振宇主动留了下来对王建安说:“王总,我有个想法。

针对农户记录不规范和理解偏差的问题,光靠检查和处罚可能效果有限。

我想能不能设计一套更简单、更直观的记录表格,配上图示说明,甚至做成带勾选框的样式,降低填写难度。

同时我可以定期下到各个种植小组,给他们做面对面的小培训,用大白话讲解认证要求和记录的重要性。”

王建安眼睛一亮,赞赏地看着杨振宇:“这个想法好!小杨,就按你说的办!

需要什么支持,直接跟我说。

你能想到深入一线去解决问题,这非常好!”

看着杨振宇充满干劲离开的背影,王建安心中感慨这“外来和尚”带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越发觉得人才引进这步棋走对了。

李家沟的未来就在于此:内部管理的夯实与外部新鲜血液的注入相结合。

前方的路依然不平坦,认证的征程才刚过半,整改的任务艰巨而繁琐。

但王建安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踏实和充满信心。

因为他知道,他的团队正在成长,正在学习,正在变得更加强大。

无论对手如何出招,只要自身根基稳固,不断进化,就总能找到破解之道。

李家沟合作社这艘航船,正迎着风浪,调整航向,坚定地驶向更深邃也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