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认证与人才引进
年后尹彬在一次与某大型连锁超市采购经理的接触中,对方在肯定了棚鲜生蔬菜品质后,略带遗憾地提到:
“尹老板,你们的菜确实不错,不过现在我们集团总部对供应商的要求提高了。
尤其是叶菜类,要求必须持有绿色食品的认证。
没有这个身份证,我们很难把你们纳入核心供应商体系,最多只能在部分门店试销,而且进场费、条码费这些优惠也都谈不下来。”
“绿色食品认证?”王建安听到尹彬的汇报后,眉头微蹙。
这个词他并不陌生,在和陈逸飞讨论发展规划时也曾提及,知道这是未来农产品进入高端渠道的敲门砖之一。
只是没想到市场的脚步比他预想的还要快。
“不只是超市,”陈逸飞补充道,他显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最近研究政策发现,接下来省里、市里对一些机关食堂、学校的农产品采购,可能也会逐步提出类似的认证要求。
甚至我们正在申报的那个龙头企业项目,后续的扶持资金拨付和项目验收,也可能与是否拥有这类认证挂钩。
这将是未来大势所趋,是参与主流市场竞争的准入证。”
张泽安有些不解,:“我们的菜,用的都是低毒农药,化肥也控制着用,品质不比那些有证的差,为啥非要那个本本?
听说搞这个证又费时间又费钱,有那功夫和钱财,我们多养几头猪,多种几棚菜不好吗?”
王建安叹了口气,耐心解释道:“泽安舅舅,这个本本就像我们肉的检疫合格证一样,是个标准。
大超市、大单位采购,面对那么多供应商,他们不可能每家都派人来盯着你怎么种菜,怎么施肥。
有这个认证,就相当于一个权威机构帮他们做了背书,证明你的生产过程是符合一套严格标准的。
能省去他们很多甄别成本,也降低了他们的风险。
没有这个证,我们只能在外围打转,价格和销量都受限制。
这笔钱是给我们自己买一张进入主流市场的门票,不是浪费。”
陈逸飞接过话头,用更专业的语言阐述:“这就是标准化和品牌化的一部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些认证,就是农产品领域的‘行业标准’和‘信用背书’。
它解决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问题,更是信任传递的效率问题。
没有这个,我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在对接大型规范化渠道和争取政策支持时,会非常被动,甚至可能被直接排除在外。
这关乎我们能否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迈上一个新台阶。”
尹彬把他了解到的情况说了出来:“我找农业局的朋友和咨询过中介机构,搞这个认证可真不简单。
不是你说自己好就行。
要先向县里、市里的农业部门逐级申请,他们初审过了,认为你基本具备条件,再报到省里的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这可不只是环境检测,还有生产过程审查。
他们要审查你至少一个生产周期的完整记录,比如用了什么种子、什么肥料、什么药,用了多少,什么时候用的,都得有详细记录。
农事操作记录、投入品采购记录、仓储记录、销售记录……一套下来,厚厚一摞。
整个过程顺利的话也得大半年,申请费、检测费、认证费加起来,不是个小数目,初步估计得准备两三万块钱。
这还不算我们为了达标,可能需要更换更贵的生物农药、有机肥带来的成本增加。”
会议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
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且听起来程序繁琐,周期漫长,对现有生产习惯更是巨大的挑战。
王建安率先打破了沉默:“再难,这个门槛我们也得迈过去。
这不仅是为了拿下几个订单,更是为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我们不能等到别人都持证上岗了,我们还被拦在门外,眼睁睁看着市场被别人瓜分。
这件事必须立刻提上日程,没有商量余地!”
随后他看向陈逸飞,眼神充满信任:“陈老师,你是专家,认证的标准、流程这些,你最清楚。
这件事由你带头,负责技术层面的准备、材料编写和对外技术沟通。
需要制定哪些制度,需要培训哪些内容,你全权负责。”
陈逸飞当仁不让:“没问题,我会尽快整理出认证所需的全部材料清单,并组织专项培训。”
王建安又转向张泽安:“泽安舅舅,你配合陈老师,负责动员和组织生产部的所有骨干,必须无条件按照认证要求,开始建立和完善生产记录。”
张泽安答应道:“要得!建安,这事关乎我们合作社的命脉,再麻烦也得搞明白,你放心,我亲自盯着,哪个兔崽子敢糊弄,我第一个不答应!”
王建安最后吩咐道:“三哥,你负责对外联络和协调,跟进认证申请的各个环节,需要打点的关系,需要跑的部门,你多辛苦。
费用方面,该花的钱要花,但每一笔都要有账,要花在明处。
同时密切关注彭县那边和我们竞争对手在认证方面的动向,有什么消息及时汇报。”
“明白,建安。”
认证准备工作迅速启动。
陈逸飞很快就拿出了厚厚的《绿色食品认证申请指南》和根据合作社情况初步拟定的《绿色食品生产内部管理规范》(草案),召集张春城等所有种植骨干进行第一次正式培训。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但气氛却有些沉闷。
“陈老师,这比伺候草莓苗还累人啊!”
培训间隙,张春城拿着记录本,愁眉苦脸地找到王建安和陈逸飞。
王建安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春城,我知道一开始肯定不习惯,觉得绑手绑脚,特别麻烦。
但你换个角度想,有了这些详细的记录,就像给每一株庄稼建立了档案。
以后我们就能科学地总结出,到底哪种肥料、哪种管理方式最适合我们李家沟的土和水,结出的果子最好,产量最高。
这不光是应付认证,更是我们自己科学种田、提升管理水平的好机会。
现在麻烦一点,是为了以后更省心、更赚钱。”
陈逸飞也安慰道:“一开始肯定会慢些,我们可以先简化记录方式,抓住关键控制点记录。
等大家习惯了,再逐步细化。
重要的是养成记录的习惯和意识。”
与此同时,尹彬也开始奔波于县、市农业部门之间,咨询政策,提交初步申请材料,拜访关键人员。
正如他所料,流程复杂,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偶有发生,各个环节都需要耐心、细致地沟通和漫长的等待。
就在合作社上下为“认证”这件大事忙碌之际,另一个潜在的、更深层次的危机也开始显现——人才匮乏。
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人才。
这个问题,在陈逸飞主导的管理升级和此次繁琐的认证准备工作中,暴露得尤为明显。
老会计虽然经验丰富,责任心强。
但随着业务量增大,分厂独立核算、项目资金管理、成本精细化分析等要求提上日程。
他对更复杂的财务软件、成本核算方法、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常常加班到深夜。
张泽安、张春城等人能吃苦耐劳,但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方面,速度明显慢于年轻人。
管理方式也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威信和经验,对于制度化、流程化的管理有时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下意识地抵触。
陈逸飞虽然能力出众,眼光长远,是合作社的“大脑”和“外挂”。
但毕竟是“外来的和尚”,而且他更多是顾问和指导角色,无法替代日常繁琐的具体管理和执行。
王建安自己更是深感疲惫,他就像个全能的救火队员和中枢处理器。
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扑,从战略规划到生产细节,从市场开拓到对外关系,从资金筹措到人员矛盾调解,几乎事事都要操心,决策压力巨大。
他明显感觉到,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他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结构已经接近极限。
这种“家长式”、“能人式”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合作社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
陈逸飞在一次私下交谈中,严肃地向王建安提出了建议:“王经理,我们必须尽快引进和培养一批中层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比如我们需要专业的财务人员,能建立起规范的财务体系,进行成本控制和财务分析。
需要熟悉现代农业技术、能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种植主管或技术总监。
需要懂得市场策划、品牌运营和渠道管理的营销人才。
甚至还需要懂法律、熟悉政策法规的行政人员,来应对像认证、项目申报、合同审核这类日益增多的事务。
光靠我们现有的人员结构和知识储备,很难支撑合作社下一步的跨越式发展,甚至会埋下巨大的管理风险。”
王建安深以为然,他何尝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陈老师,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个事。
看着周建军、小赵他们成长起来,我很欣慰,但他们也需要帮手,需要专业的人带。
可是我们这乡下地方,条件有限,待遇、平台都比不上城里,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多都往城里跑,想吸引真正的人才过来,难啊。
而且,外来的人能不能融入我们合作社,能不能踏实干也是个问题。”
陈逸飞早有思考,提出了具体方案:“我们可以内外同时进行。
比如尝试去县里、市里的人才市场看看,招聘一些有志于农业、不介意基层锻炼的应届毕业生。
虽然可能缺乏经验,但有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能带来新的观念和方法。
我们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用事业留人。
另一个就是内部培养。我们可以把现有人员里,像小赵店长、周建军厂长这样有潜力的年轻人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送他们出去参加专业的培训,或者请老师进来系统授课,提升他们在管理、技术、财务等方面的能力。
甚至可以考虑与农校合作办一个定向培养班。”
王建安点头表示赞同:“内部培养是个办法,也更稳妥,周建军管分厂,虽然年轻,但肯学肯干,责任心强,进步很快。
小赵在山城独当一面,也历练出来了,是个好苗子。外部引进难度大,但确实有必要尝试。
总不能什么事都指望我一个人,我们可以先试着招一两个关键岗位,比如财务和市场营销,看看效果。
这笔投资和搞认证一样,是为了将来。”
两人正深入商讨着具体计划和可能的人选,尹彬从市里回来了。
“建安,陈老师,认证的事有点眉目了。
市农业局那边初步认可了我们的申请材料,说我们基础不错,答应下个月就安排专家下来做前期考察和现场指导。
不过,我这次去,在市农业局门口,正好碰到彭县蔬菜产业公司的人,打听到了另一个消息。”
“啥子消息?”王建安和陈逸飞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
“彭县蔬菜产业公司,他们好像已经通过了‘绿色食品’的认证,而且不止一个主打品种。
听说他们投入很大,专门请了咨询公司帮忙搞材料。
他们动作太快了,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
我估计他们很快就要拿着这个认证大张旗鼓地宣传,跟我们抢市场了。”
王建安和陈逸飞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和紧迫。
对手又一次走在了前面,而且是在如此关键的战略环节。
认证之争已经从潜在的危机,变成了迫在眉睫的正面战场,时间的压力瞬间倍增。
“看来,我们的步伐必须再加快一些了,必须争分夺秒!
认证要抓紧,人才引进和培养,更要立刻提上日程!不能再按部就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