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出名的猪肉
这天王建安一大早就出门往乡上走去。
他准备买点排骨回来,猪蹄回来,这段时间搞育种着实有点累了。
太阳刚爬过山头,路上已经有不少人了。
挑着担子的,背着背篼的,都是去乡上赶早集的。
王建安一路打着招呼。
到了乡上肉铺,那场面让他愣了一下。
这才几点啊,肉摊子前面已经围了不少人,比往常热闹多了。
他走到肉摊前,张华强正忙着砍排骨,吴磨贵在旁边过秤收钱,两人都忙得额头冒汗。
王建安一边递烟一边问道:“华强舅舅,今天啥情况?这么多人。”
张华强把砍刀剁在案板上,接过烟别在耳朵上,喘了口气:“哎呀,建安你来了。
我也正纳闷呢,今天这肉卖得特别快,开摊不到一个钟头,半扇猪就没了。
而且好多都是生面孔。”
王建安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确实,排队的人里面好些看着眼生,不像附近大队的。
这时,一个推着辆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买了好大一块坐墩肉,怕是有十几斤。
吴磨贵一边收钱一边搭话:“老哥,买这么多肉,屋里办酒啊?”
那男人摇摇头,把肉小心地放进自行车后座的竹筐里,用布盖好:“办啥子酒哦,我专门跑过来买肉的,一次多买点。”
吴磨贵:“专门过来买?老哥哪儿的哦?”
“八大队。”
吴磨贵愣了一下:“八大队咋个不到施镇去买啊?施镇没得肉卖了?”
“有是有,贵啊!”那男人叹了口气,“你们高龙乡的肉便宜嘛,一斤能便宜一毛多呢。
我骑个把钟头车过来,一次多带点回去,划得来。
我们那边好多人现在都晓得高龙乡的肉便宜又好,就是跑起来远点。”
王建安在旁边听得心里一动。
施镇可比高龙乡大多了,人也多得多。
又等了一会儿,张华强把最后几斤肉卖完,摊子前的人才慢慢散去。
王建安这才说起正事:“华强舅舅,磨贵,我来拿排骨和猪脚杆,给我留到没有?”
张华强擦了擦手:“早就给你留好了。”
说着从案子底下拿出5斤排骨和2根猪蹄递给王建安。
王建安接过肉,付了钱,却没急着走。
他帮着把摊子收了,然后对两人说:“华强舅舅,磨贵,刚才那个施镇的人说的话,你们咋个想?”
吴磨贵一边数钱一边说:“还能咋想,说明我们肉好呗,名声都传到施镇去了。”
张华强比较实在:“跑这么远来买肉,确实不容易,要是施镇那边有人卖我们的肉,估计能卖得更好。”
王建安点点头:“我也是这个意思。刚才我看了看,今天来买肉的,生面孔不少,估计好多都是远处来的。
这说明我们屠宰场的猪肉已经小有名气了。
我们的猪喂得好,肉价又便宜,他们宁愿跑远路也要来买。”
见两人还没反应,王建安继续说道:“这是个机会啊。要是能把肉卖到施镇去,甚至卖到更远的镇子,你们想想一天得卖好多?!”
吴磨贵眼睛亮了:“对头!要是施镇的人都在我们这里拿肉,那我们一天得多杀多少猪?”
张华强想得细些:“卖到外面去是好事,但咋个运过去?谁去卖?价钱咋个定?他们那边的屠宰场不答应咋个办?麻烦事也多。”
王建安:“麻烦肯定麻烦,但肯定值得搞,华强舅舅,你忘了我们最开始承包屠宰场时我说的了?
最终是想搞成肉联厂,不光杀猪,还要把肉卖到各处去。
现在看,机会好像来了。
我们可以先吸引那种小贩子来我们这里进货,批发价给他们,让他们拿到施镇去卖。
这样我们不用自己操心销售,就能把市场扩大。
至于那边的屠宰场,现在都市场经济了,优胜劣汰,要来找茬我们未必还怕他们蛮?”
吴磨贵大声说道:“怕他们个球,自己我们是正经卖猪肉的。”
王建安继续说道:“等二天来进货的人再多一点,就扩大屠宰场的规模。多请点人来帮忙,杀猪的效率也得提高。”
张华强听得也比较激动,但还是有点担心:“扩建屠宰场,请人,都要钱啊。而且还得跟乡上和合作社打招呼吧?”
王建安早就想过这些问题:“钱的事,合作社现在应该能拿出一些,不够还可以去信用社再贷点款。
不过现在也得升级一下屠宰场,要成立公司来管理,毕竟要对外了。
手续的事,我去找泽安舅舅和霍支书说。
这是好事,能把我们高龙乡的猪肉卖出去,他们肯定支持。”
这不仅是屠宰场的机会,也是整个李家沟养猪合作社的机会。
不卖给第三方人员,自产自销,能赚得更多,反过来又能促进养猪场扩大规模,形成良性循环。
王建安对两人说道:“这样,今天收摊后,你们跟福德舅舅也通个气。
晚上我去找泽安舅舅,再把华安舅舅他们几个合作社的骨干叫到一起,好好商量一下这个事。
看看具体怎么弄。”
两人齐声答应着:“要得!”
王建安提着肉往家走,一路上,他脑子里都在想着扩大屠宰场的事。
回到家里,他把肉交给尹祥平。
张玉清看着那么两条猪蹄,啧了一声:“今年都吃了4回猪脚杆了。”
王建安大笑:“哈哈哈,这就吃腻到了嗦?”
“去去去,我才吃不腻,吃再多都吃不腻。”张玉清笑骂了一句,提着猪蹄去处理了。
两年前全家都还只敢在过年的时候炖一次猪蹄棒子骨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苦。
现在已经实现猪肉自由了,而且是想吃哪个部位就吃哪个部位。
张玉清的喜悦是无可掩饰的,这两年她的笑容比前面十几年都多。
下午,王建安又抽空去了一趟屠宰场,主要是看看怎么扩建场地。
现在屠宰场还是老样子,几个土灶,一口大锅,挂肉的架子也不多。
张华强他们三个人忙活一天,最多也就能处理十来头猪。
就这,也已经比当初供销社经营的时候强太多了。
王建安绕着那几间旧房子转了一圈,又看了看旁边的空地。
地方是有的,扩建场地不成问题。
随后王建安又去找了张泽安,把自己的想法简单说了一下。
张泽安一听能扩大生意,把肉卖到外镇去,立刻表示支持:“这是大好事!晚上开会,我肯定到,要是真能成,我们李家沟就更不得了了!”
傍晚,王建安家老屋的院子里,合作社的人再次集结在这里。
现场烟雾缭绕,大家的神情都很振奋。
王建安把今天在肉市的见闻和自己的想法详细说了一遍,最后总结道:“……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我觉得,机会来了。
我们的猪肉名声已经打出去了,连施镇的人都跑来买。
这说明外面有市场,而且还不小。
我们不能光守着这个摊子,得想办法把肉卖出去,卖得更远。
第一步,就是吸引外面镇子的小贩来我们这里进货。”
张泽安第一个表态:“建安说得对!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屠宰场扩大,肉卖出去了,我们养猪场的猪就不愁卖了,价钱还能更好。
这是整个合作社的大好事,我支持!”
张春城嗓门大:“我也支持!”
张华强作为屠宰场的直接负责人,想得更多些:“批发价咋个定?定高了,那些小贩子赚不到钱,不愿意来。定低了,我们自己赚得就少了。”
张福德也点头:“还得跟村里说好吧?毕竟这屠宰场是承包的,现在要扩大规模,改动不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摆了出来。
王建安认真地听着,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
“大家说的这些问题,我也想过,我今天想了一天,我也说说我的想法吧。
我是觉得既然要扩大屠宰场的规模,干脆一次性搞到位。
直接成立个猪肉批发的公司,以后我们养猪场的猪都自己杀,自己卖。”
“公司?咋个搞?哪个当老板?”有人问道。
王建安回答道:“大家都是老板,我们搞股份制公司,每个人都是股东。”
王建安的话在院子里激起层层涟漪。
“股份制公司?股东?“张福德挠着头,一脸困惑,“建安,这又是啥子新名堂?我们只听过分田到户,还没听说过啥子股份不股份的。“
院子里顿时嗡嗡作响,大家交头接耳,对这个新鲜词既好奇又忐忑。
王建安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大家莫急,听我慢慢说。
股份制公司就是说,我们大家一起出钱,成立一个专门卖猪肉的公司。
每个人出的钱多少,就占多少股份,以后公司赚了钱,就按股份多少来分红。“
“那不就是合伙做生意嘛!“吴磨贵恍然大悟道。
王建安继续说道:“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但又不太一样。
这个公司是独立核算的,跟我们个人的财产是分开的。
以后公司买猪,就按市场价从我们养猪场买,屠宰加工后再卖到外面去。
赚的钱扣除成本后,按股份分给大家。“
张华强皱着眉头问:“那屠宰场现在是我们三个人承包的,成立公司后咋个算?“
王建安看向张华强、吴磨贵和张福德三人:“这正是我要说的,你们承包的屠宰场可以作为实物出资,折价算入股新公司。
当然,这得要你们自己同意。
而且你们可以购入更多的股份。“
三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张华强作为代表说:“我们没问题,只要能扩大生意,怎么都行。“
王建安点点头:“好,我再具体说说我的想法。
新公司不光是杀猪卖肉,以后还要发展深加工,做腊肉、香肠、火腿肠这些附加值高的产品。
我们要把高龙乡猪肉这个招牌发扬光大。“
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成立公司要好多钱?”
“建安这个想法好,光卖生肉赚得少,火腿肠卖得贵多了。“
“我们就会做农家腊肉,火腿肠哪个会做哦?“
王建安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大家的问题都很实际,成立公司需要不少启动资金,我初步估算至少要二三十万元。
具体的我还没有算过,这笔钱要靠大家集资。“
“二三十万?“有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得卖多少猪才赚得回来啊?“
王建安笑了笑:“风险肯定有,但机会更大。
想想看,如果我们的猪肉能卖到全县甚至全市,那需要多少猪?
到时候我们养猪场的规模还得扩大好几倍。“
张泽安磕了磕烟袋,缓缓开口:“我相信建安,我支持成立公司,合作社可以以集体名义入股。“
王建安接过话:“按照国家政策,乡镇企业必须要有集体成分。
我的想法是,新公司由李家沟合作社作为集体股东占股51%,其余49%由社员自愿认购。
如果有人不想入股公司,可以签订代持协议,帮其他想多入股的人购买股份。“
“那公司谁说了算?“有人问道。
王建安解释道:“公司设立董事会,由股东选举产生。大事都要董事会决定,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总经理负责日常经营,要向董事会汇报工作。“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大家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王建安都耐心解答。
最终,大多数人都表示愿意参与这个新尝试。
最后王建安总结道:“这样吧,我先负责起草公司章程和可行性报告,泽安舅舅去乡里和县里咨询下相关政策手续。
等我们把成立公司的流程和股份那些都弄清楚了,再开会告诉大家具体的认购金额,大家再决定要不要认购,以及认购好多。“
第二天王建安就跑到了县里找到尹彬。
听王建安说起要在李家沟成立猪肉批发公司的事,也表示赞同。
随后便带着王建安找到当初帮他们办理棚鲜生的朋友。
王建安询问了许多《公司法》和乡镇企业相关政策。
一周后,王建安在尹彬那位朋友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股份公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