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放年假
梁予兮保守估计,至少零下六七度。
虽然没有鹅绒服,但她有貂、有狐狸大氅,日子也算过的去。
对于一个前世经历了十五次寒暑假的学生来说,她最喜欢的仍然是放假,尤其是寒假,这就意味着她会收获一大波的压岁钱。
不过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压岁钱了,但是,能在家里头窝着猫冬,这就已经很幸福了。
她这个人,素来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
此时,书院门口,诸位学子们陆陆续续的下了山。
梁予兮站在马车边上,身上披着灰色貂毛大氅,在她身边,梁山伯正与祝英台道别。
祝家庄来接祝英台的,是她的七哥。
祝英台怕她七哥也看出她的心思,便极力隐藏起了情绪,对梁山伯道:“山伯,你一定要准时回书院,别忘了啊。”
“放心,英台,我们年后再见。”梁山伯说着,便扶着祝英台上了马车。
祝七哥也上了马车,喊了一声“出发”后,马车便启动了。
梁予兮与王兰王蕙道过别后,便看向马文才道:“这个锦囊你拿着,新春时再打开,我们年后再见。”
“好。”马文才接过锦囊便放到了怀里,还压了压,随后叮嘱道,“回去老实点,天寒地冻的,别去村头晃悠......”,窝在家中最好。
放寒假了,她自由了,但是,为了让对象放心,梁予兮眉眼弯弯地点头道:“好呀。”
好乖,马文才给她拢了拢大氅,扶她上了马车。
马车里,他已经提前让马统点上了火盆,银丝炭也装了一麻袋放在了车头。
梁予兮一进马车,便觉的一股暖气扑面,她在车内坐好,掀开厚重的帘子,朝马文才眨眨眼,拱手道:“哥哥有心了。”
马文才刚想说话呢,梁山伯的脑袋从马文才的肩后冒了出来:“予兮,叫哥哥做什么?”
他刚刚正与荀巨伯道别,听到予兮叫哥哥,立马就过来了。
马文才瞥了梁山伯一眼,没叫你。
梁予兮则是立即就笑了起来,她睨了眼马文才,问道:“山伯兄,可以出发了吗?”
梁山伯不满道:“叫哥哥,都放年假了。”
梁予兮笑眯眯的瞅了眼马文才道:“是,哥哥。”
马文才......
梁山伯朝马文才行了一礼道:“文才兄,我们年后再见。”
马文才回他一礼道:“年后见。”
...................................
山长院中
山长夫人见两个女儿没精打采的回来了,便知学子们都下山了。
她取笑道:“从前的学子离院时,也不曾见你们俩个如此失落嘛。”
王蕙嘟囔道:“娘,那怎么能一样呢?”
往年可没有予兮,可没有女扮男装的学子。
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姐姐的心上人呢,姐姐当然失落了嘛。
山长见不得两个姑娘这样,便道:“爹给你们找点事做,与我一起写对联如何?”
王蕙立即摆手道:“爹哪里是要我写了,分明是拿我当个磨墨丫鬟嘛,我不干,我还是与娘一起去研究研究过年时的零嘴儿吧。”
山长夫人点头道:“小蕙说的对,苏大娘家新媳妇就要进门,一家人一起过的头一个团圆年,不好再让苏大娘帮我们准备年货,小蕙帮我刚刚好。”
“那兰儿就帮爹磨墨吧。”王兰有事可做,分离的愁绪倒是少了许多。
山长与山长夫人相视一笑,这两个孩子终于都振作起来了,这就好。
.................................
梁家村
虽然天寒地冻的,但梁母一大早便起床了。
今日孩子们放年假,能在家待大半个月呢,这可太好了。
梁母在鹅圈外站了一会儿,一只一只,瞧的仔细,鹅不安的挤到了一起。梁母又在鸡圈旁看了一会儿,一只一只,看的分明,鸡紧张的缩成了一团。
梁母暗自点头,不错不错,这段时日,这些鸡呀鹅呀的长得都很肥啊,兮儿一定喜欢。
梁母笑道:“翠姨,这些鸡鹅,你照顾的真好。今日就抓那两只最肥的,老鹅红烧,老母鸡炖汤。”
“夫人,你就看我的吧。”翠姨最知道小姐了,小姐爱美食,各种美食,而公子,只要有口吃的就成。
昨日老陈便去了书院,想来今日一早,小姐与公子便会回来,中午刚好赶回来用午膳。
....................................
马车上
梁予兮在火盆里埋了好些花生,她一连扒拉花生一边问道:“哥,这会儿文才兄到哪儿了啊?”
梁山伯看了下日头道:“文才兄北上建康,此时过去一个多时辰了,应是到了吴兴了吧;至于英台,英台再过一个时辰便该到曹娥江渡口了吧。”
“啊,英台啊,哥哥,我可没问英台哦。”梁予兮双手托腮,看着她哥直笑。
梁山伯一不知为何,被她笑得心里直发毛,便给了她一个爆栗道:“都是同窗好友,你为何只问文才不问英台?”
“哦,文才兄是我同桌嘛,说顺嘴了。”梁予兮往嘴里塞了个花生米道。
梁山伯立即也说道:“啊对,英台是我同桌嘛,我也说顺嘴了。”
四九很天真的说道:“这话说的没错啊。”
铬烟看看四九这傻子,再看着这两亲兄妹,摇摇头,边吃花生连吃瓜。
梁予兮抓了把花生递给了她哥道:“快剥。”
梁山伯连给她剥花生连说道:“予兮,小桃姑娘后日从我们家出嫁,不知娘可会宴请乡亲们。”
梁予兮从他手中接过花生米道:“宴不宴请的都无所谓,反正我们家也不差那点钱,到时候请村里的婶子们来帮忙做饭就成了。”
“嗯,娘与妹妹怎么安排都好。”梁山伯道,若是玉姑娘也能得遇良人就好了。
但是,她最好的良人祝八哥,怕是就此错过了吧。
有时候,一转身便是一生一世。
不管他与英台的身份地位如何悬殊,他与英台都要做一辈子的兄弟,他们说好的。
梁予兮见他陷入了自己的思绪中,知道他又在想英台了,她拉开了一点点车帘子,惊奇的喊道:“英台?你怎么在这儿?!你不是回上虞了吗?”
“英台?英台!”梁山伯一把就掀开车帘子,朝外面喊了起来。
老陈回头笑道:“公子,这天寒地冻的,路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就更不会有祝公子了。”
“哈哈哈哈。”身后,传来了梁予兮的笑声,这个哥哥,真是爱而不自知啊,好一个大傻子啊。
梁山伯放下车帘子,回头看向梁予兮道:“好啊,现在都开始骗哥哥了,胆子肥了啊。”
梁予兮哈哈两声,抓起一把瓜子又塞到了她哥手中道:“快剥,多动手,发育脑子。”
四九忙道:“小姐,我们公子脑子很好的。”
铬烟拐了下四九,小声道:“别说话,小姐从来不说假话。”
四九......
梁予兮从火盆里扒拉出一把熟花生给四九道:“给老陈叔送去。”
四九应了一声,忙出去给老陈叔递了过去,又迅速的缩了回来,外面太冷了。
老陈叔抓着花生剥了一个,回头冲马车里喊道:“小公子,这花生烧的地道啊!”
“那是,”梁予兮笑道,“往火堆里一埋就成,全自动的。”
闻言,众人皆笑了起来。
梁山伯看着妹妹的笑脸,掀开车帘子,突然喊道:“文才兄!你怎么在这儿?你不是去京城了吗?”
“呵,”梁予兮瞥她哥一眼道,“幼、稚。”
梁山伯回头,笑道:“哥本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想到你不上当。”
“那是,我是那种那么容易就上当的人吗?”
“就是,小姐是那么容易就上当的人吗?”铬烟用胳膊肘拐了下四九道,“瞧见没,我们家小姐插上翅膀能上天的。”
四九连连点头,是的是的是的。
梁予兮瞥了铬烟一眼,唉,傻铬烟啊,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还有可能是鸟人啊。撇开鸟人这个话题,梁予兮看向她大哥,正色道:“还有几家秋收后欠田租的,哥你明日去收一下吧。”
“好,明日我带着四九去。”之前是他与妹妹一起去的,但现在寒风侵肌,妹妹还是在家抱着暖炉烤火的好。
四九一听小姐居然不去,心里哀嚎一声,那田租还能要的回来吗?
别人软话一说,公子心就软了,小姐不会不知道公子的性子吧。
是了,小姐冬日里不爱动,爱冬眠。
冬日里想让她出去,难如登青天。
.....................................
很快地,马车停到了梁家大门口。
梁母已经早早的等在了这里了。
自天冷以来,她已经两个月没有见着这对儿女了,山上冷,也不知道兮儿这孩子手上耳朵上是不是又有冻疮了。
“娘!”梁予兮第一个跳下了车。
梁母看着她,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就是她闺女儿:
白玉发冠,
貂毛大氅,
鹿皮靴子,
鎏金手炉。
这是哪个士族公子哥儿啊,如此贵气。
再一看随后而出的梁山伯,还好还好,儿子还是自家儿子。
“娘!”梁山伯叫道。
“娘,”梁予兮搂着她的胳膊道,“您怎么不理我啊?”
“娘没不理你,先进屋再说,别受冷了。”梁母一手一个,拉着两人的胳膊进了堂屋。
四九与铬烟则被翠姨喊去了厨房,端菜,拿碗筷,用午膳。
堂屋内,梁母对着梁予兮看了又看,这手背上没有冻疮,耳朵上也没有,看来这山上虽然更冷,但小丫头过的却不错啊,这身行头,置办的不错。
只要没有冻疮,花再多钱都值得,此时,梁母以为,这些都是自家闺女自己买的呢。
“娘,怎么手这么冷啊。您以后不要站在院子门口等我们,多傻啊。”梁予兮说着,将手中的鎏金手炉塞到了梁母的手中。
梁山伯也说道:“就是,脸都冻红了。”
“娘不是想早点看到你们嘛,不过是在风口站了一会儿,也没那么冷。”今年冬天有绵衣绵裤,还有上好的炭火,这样的日子,从前根本不敢想。
梁予兮将身上的大氅解下,披到了梁母身上道:“这个给娘了,以后出门披上。”
这貂毛一上身,梁母笑道:“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貂裘大氅,暖是真暖,至于灰沙进入眼中,用貂皮一擦,灰沙就出来了,女儿没试过,不知真假。”
“书中是如此记载的。”梁母说着,便脱下了身上的大氅道,“你自己穿着,今年好不容易没长冻疮,可得保持住。”
“不用,我那还有呢,以后指定都没冻疮了。我进去换身衣裳用膳,我都闻到饭香味儿了。”梁予兮说着,转身回了房。
“哎~~”梁母拿着大氅刚迈步就要追过去,便被梁山伯拦住了,“娘,您就穿着吧,予兮她确实还有个银狐大氅呢。”
“还有?”梁母收住脚步,问道,“山伯,这丫头有那么多银钱吗?都,哪儿来的?”
“娘,不是予兮买的,是文才兄送的。他说他家里多,放着也是生虫,不如便宜予兮了。”梁山伯实话实说道。
梁母……,真是傻儿子,这般贵重的东西,岂是说送就送的?
看梁母一副看傻子的表情,梁山伯立马说道:“娘,这是真的,文才兄这个人虽然高冷,但从不说谎。当然了,也不排除他就是想给予兮。”
“就是想给兮儿?那你这个当哥哥的想过没有,他为何就是想给兮儿?”梁母怀疑的问道。
梁山伯突然笑道:“娘,这有什么好想的,我与英台也是情同手足,有好东西也恨不得都搬到他的面前,这本就是应当的,没什么可想的啊。”
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