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 章 绣嫁衣
梁山伯收好信道:“先生相邀,自然要去的,先生这般优秀的人,谁娶到她,谁幸福。”
祝英台看向他,问道:“山伯,你想成亲吗?”
梁山伯没什么想法的说道:“英台,你说什么呢?我是来读书的,没想过此事。”
祝英台试探的说道:“那,山伯,我家九妹她,人很好的,你以后与她成亲吧?”
“啊?”梁山伯很意外,虽然英台很好,可是,英台是英台,九妹是九妹嘛。
梁山伯委婉的说道:“英台,我也没见过你家九妹啊,这,盲婚哑嫁,不好吧?”
祝英台情急之下,脱口而出道:“哎呀,怎么没见过呢?”
见过?不可能吧?梁山伯疑惑的看向了祝英台。
祝英台连忙说道:“我的意思是说,我家九妹长的与我一模一样,性子嘛委婉大方,你觉得如何?我帮你做个媒人哪。”
梁山伯看她不像开玩笑,想了想道:“英台,此事要讲究缘分,或许你家九妹根本就不喜欢我这样的呆头鹅呢?”
“不会的,我常写信给九妹,告诉他你的人品,她很喜欢你的。”
“常写信?”梁山伯怀疑的说道,“你常写信吗?我怎么不知道啊?”
“哎呀,我写信的时候,难道你都知道吗?我说写了就写了。”
梁山伯见她生气,连忙哄道:“好好好,你说写了便写了,你肯定写了。”
梁山伯说着,给她倒了杯茶道:“喝点茶吧,刚才你喝酒了。”
一杯酒而已,她还不放在眼中,祝英台娇嗔地看他一眼,接过茶道:“那好吧,我就原谅你了。”
两人相视一笑,不知为何,梁山伯就是觉得英台他不管怎样,都很可爱。
............................
山长院中
山长夫人拿了件新衣裳道:“夫君,你试试,这是刚做好的。”
山长站起身,张开双臂道:“夫人,以后别做了,没得伤了眼睛,让兰儿做吧。”
山长夫人没搭这个话头,边给他穿衣裳边说道:“今日我收到谢府的信了,下个月谢小姐成亲,邀我们前去观礼呢,这衣裳做的正是时候。”
“是吗?谢小姐都要成亲了?时光过得可真快啊。请谢先生与陶先生来教书,是我为书院做的最正确的事。”
山长夫人边给他整理下摆,边说道:“可是,我担心陈夫子他,又想抢着去。上次定亲之时,他不是也去了吗?结果,却连门都没进得去。”
山长笑道:“放心吧,此次无论他如何请求,我都不会让他去了,我们夫妻去。”
毕竟这是成亲,不是定亲。山长夫人笑道:“你心里有数就好,我就怕你被他哭哭啼啼一求的就心软。”
“放心吧夫人,成亲这般大的事,我自然不会让子俊代我去赴宴的。”
“不是我说啊,陈夫子他,难免有些没有自知之明了。”
“这也不能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山长道。
“可是,也要有个知人之明与自知之明嘛。再者,于德行操守上,他也不及人家十之一二啊。”
山长低头看看自己的衣裳,墨绿绣青竹,他很喜欢。
他笑道:“夫人,为夫穿着如何?”
山长夫人赞道:“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山长哈哈一笑,搂住夫人道:“承蒙夫人夸奖,今晚,为夫伺候你两回吧?”
“哎呀,说什么呢?谁要你伺候了?”
山长手指熟练一动,夫人的衣裳便松开了。
山长再一动,夫人的香肩便露了出来。
山长正要......不想,此时屋外传来了一声喊道:“表妹,表妹!”
山长脸一黑道:“夫人,莫理他,我们继......”
山长夫人一把推开他,整理好衣裳道:“是我表哥来了。”
说着,人便出了内室,只留山长咬牙切齿的说道:“下辈子,我一定要成为你的大舅哥,也让你求而不得,憋死你。”
..............................
建康
傅府
傅老夫人来到傅景琛的书房之时,傅景琛正在写信。
傅老夫人问道:“琛儿,是在给芷儿写信吗?”
写完小兮的再写表姐的,傅景琛放下笔,扶着他娘在侧边的椅子上坐下道:“是的,表姐在书院挺好的,您不必太挂心了。”
“我如何能不挂心,她头一回离家这么久。”傅老夫人越想越不放心,芷儿她一个娇娇弱弱的姑娘家,混迹于一群男子当中,这让她如何放心?
“琛儿啊,你说你,就不能劝她回来吗?”傅老夫人气道。
傅景琛在她旁边坐下道:“娘,表姐她行事素来稳妥,加之,那是书院,又不是什么市井长巷,您放宽心。”
不放宽心又能如何,那丫头又不肯回来,傅老夫人又问道:“予兮那丫头,我把她接到府中来住几日,陪我说说话,也解解你的相思之苦,如何?”正好,观察观察她的人品,也教教她如何的做一个称职的当家主母,毕竟,乡下的孩子,不是怯弱便是泼辣,这都会让琛儿沦为他人的笑柄的。
她可以不是助力,但也不能是阻力啊。
若是小兮没去书院念书,这无疑是个好主意,但是现在,不行。
傅景琛道:“娘,不妥。山伯兄他如今正求学在外,家中只有一位老母亲,您让她在府中如何能够安心的住下来?”
“可是,她总是要嫁人的啊。”总不能因为这个,耽误了自家闺女的青春啊。傅夫人思索片刻说道,“要不这样吧,琛儿,你抽个时间,在京城给梁家买处小宅子,把梁老夫人接过来不就好了?”
”娘,别人不知道您还不知道吗?梁家那样的耕读世家,祖祖辈辈的皆留在会稽,若是想要追名逐利,早就出山了,何至于几百年来皆蜗居于一个小山村?更何况,伯母她外柔内刚,定不会接受我们给她买宅子的。”傅景琛道。
唉,这个慧芳是挺倔的,傅母退一步道:“不管如何,你想办法,让我见一见那丫头。”
若是实在拿不出手,她便不得不下定决心了。正所谓,妻贤夫祸少啊。
年轻人的情情爱爱,总比不过未来生活的柴米油盐啊。
傅景琛自然明白他娘的心思,笑道:“小兮她,兰心蕙质,冰雪聪。娘,您看到她便知,何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傅老夫人点点他的额头道:“你啊,当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娘,儿子素来有一说一,公正不阿。”
傅老夫人看看他,不说话了,一把年纪了,还不成亲,还要人家姑娘等他,真是太不靠谱了。
她眼不见,心不烦的说道:“你去写信吧,我走了。哎,告诉你表姐,照顾好自己,过年时一定要回来,我派人去接她。”
“娘,过年还早呢。”
“你别管,我先与她说好,你只管写上便是。”
“是,娘,儿子一定给您写上。”也约上小兮,京城的正月十五,美轮美奂,不来可惜了。
.........................
谢府
谢道韫正在绣嫁衣。
突然,她嘶了一声,原来,是针扎了手。
一个丫鬟赶紧拿起帕子给她擦拭。
另一个丫鬟则是赶忙拿开了她的嫁衣道:“小姐,这血可不能落到嫁衣上了啊。”
谢道韫从丫鬟手中接过帕子道:“我省得的,不会弄脏了它的。”
新婚的嫁衣,滴上血,便不吉利了。
可是,这场婚姻,当真嫁对人了吗?“小姐,王公子又送书册来了。”此时,有丫鬟进来道。
“给我吧。”谢道韫道。
丫鬟双手奉上,谢道韫接过来翻开一看,是兰亭序,一看便知是王右军的笔迹。
想来,又是王公子耍赖,求着王叔叔写的了。
谢道韫勾唇道:“你将我写的南华经给他送去。”
几个大丫鬟交换一个眼神,笑道:“是。”
看着丫鬟出去了,谢道韫立即又道:“嫁衣拿给我吧。”
丫鬟笑道:“是,小姐。”
小姐与姑爷,想来定能成为一对儿神仙美眷的。
顶级士族间的爱情,真的好美啊。
.............................
上虞
祝家庄
祝老爷晚食之后打了会儿养身拳,便来到了祝英齐的屋子。
此时,祝英齐正在擦拭手中的宝剑,看到祝老爷来了,连忙放下剑,问道:“爹,您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说吧,又有何事要我去办。”
祝老爷在桌边坐下,神秘兮兮的说道:“此事,你一定举双手双脚的愿意去做。”
祝英齐不是很信的说道:“爹,您话别先说早了,还是说说是何事吧。”
祝老爷也不卖关子了,直说道:“尼山书院,就问你,去不去吧。”
这等好事,原本他可以自己去的,但是夫人不让,反倒让英齐去,说什么英齐年轻,快马加鞭,明日去,明日到。
难道他自己去,便不是明日去明日到了?就这么点路,又不是去京城。
闻言,祝英齐一拍桌子道:“爹,这个任务,您找儿子就对了,儿子明日一早便出发!”
祝老爷看他如此,知道儿子还是那个儿子,还是很疼英台的,便很大方的说道:“要多少银子,爹给你。”
祝英齐不买账道:“算了吧,我还是去找娘支银子吧。”
祝老爷指着他道:“你你你。”
“别你了爹,我现在就去找娘。”祝英齐说着,便跑出了门。
祝老爷看着他的背影,点点头,不愧是他的儿子,英俊不凡又心胸宽广啊。待祝老爷慢慢腾腾的来到自己的院子里时,祝英齐已经从祝夫人那儿拿了牌子,去找管家领银钱去了。
祝夫人看向祝老爷道:“看来,英齐那孩子彻底不生英台的气了,一听要去看她,高兴的什么似的,那一蹦一跳的样子,看着都好笑。”
祝老爷道:“还是夫人教的好啊。”
“兄妹之间,哪有真的隔夜仇嘛。”祝夫人笑道。
“哎,那倒不一定,老大家的太会拱事,我看,老大就没有从前那般疼爱英台了。”祝老爷的心里,明镜似的。
祝夫人叹了口气道:“娶妻娶贤,我真是走了眼了,居然给他娶回来这么一个搅家精。”
祝老爷立即道:“夫人,这怎么能怪你呢?若不是老大跪到了咱们院子里,你也不会同意这桩亲事的。”
真是的,年轻人,没眼光不说,还不听话,当年真是把他夫人气得不轻,饭都吃不下,三天饿了三顿。
“到底还是我的错,没有坚持下去,这一祸害,便是没完没了了。”祝夫人道。
祝老爷点点头,这个么,倒真是,怪道人们常说长痛不如短痛的呢,如今,他们家有这样的长房媳妇,那便是长痛啊、
“夫人,再看看,咱们家儿子多,无妨。”祝老爷意有所指的说道。
祝夫人却是坚定的说道:“不用再看看,这以后,祝家庄落不到他手中。”
“都听夫人的。”祝老爷表明了态度以后,又问道,“夫人,你是不是钟意老八啊?”
祝夫人沉思片刻道:“只要他不一直惦记着那位黄姑娘,能娶个贤妻,不是不可能。”
“他现在心里还是她呢,年轻人受了情伤,夫人,你要给他时间走出来嘛。”
“行行行,给他时间。再等等,等大家淡忘了那事,再给他说个好姑娘,但我就是怕他死心眼,一棵树上吊死。”祝夫人不太乐观的说道。
“那不会,我的儿子,我了解。”祝老爷道。
“你了解什么啊,英齐和英台,一个表面上随和,内里固执;一个表面上固执,内里也固执,都不是什么令人省心的孩子。”
“哎呀,夫人哪,英台表面上也随和的。”
“表面上随和?你忘了,她是如何执着的要去尼山书院读书的了?”
“去书院读书也没什么不好的嘛,涨见识啊。”
“对,就是跟个纸鸢似的飞了出去,连书信也是稀稀落落的,对吧?”
“十日一封信,我觉得,还可以。当然了,若是能一日一封,就更好了。”
“想得美。”
祝老爷不说话了,反正他家英台最好,别的,哪个孩子都比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