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9章:皇家仪仗队
皇帝躺在龙床上陷入深度昏迷,每日清醒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时辰。
床边以永安王为首围了好几个紫袍大臣,看着莫大夫为皇帝施针。
小半个时辰后,莫大夫收针,一行人出了寝殿说话。
皇帝早已毒入肺腑,若不是永安王找来莫大夫救治,活不到今日。
莫大夫利用他师传的封脉法,让皇帝陷入深度沉睡,每日清醒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时辰。
用此法,皇帝预估还能再活三个月。
可今日莫大夫发现,皇帝的身体情况又变差了,如此下去,可能撑不了三个月。
几位大臣听了面色沉凝,又无计可施。
永安王背手看着远处,沉声,“快马加鞭给老丞相送信,让他加快行程,尽快将太子殿下接回来。”
温氏一党被除后,永安王便亲自出面,请回了已经致仕数年的商丞相。
让他第一时间带着人马走水路,前往锦州迎皇太子回朝登基。
走水路到锦州,坐船需要十五日,京城的消息传过去花费了数日。
所以在锦州百姓得知京城的种种消息时,商丞相就已经在前往锦州的船上了。
接到飞鸽传书后,商丞相又加快了行程,比原定时间提早了两日,抵达了宁安城外的码头。
锦州知府邢怀中最近忙的脚不沾地,自京城那边永安王大军破城后,他第一时间就带着早就收集好的证据,抓了樊老二查封樊府。
还有底下不干净的一些官员,没有半点情面的全部一锅端。
他收到的消息是迎接太子的回朝的人还有两日才到,谁知今日刚退了堂,就被告知东郊城外码头,来了十几艘大船。
原本是要去一趟竹溪村的邢怀中,匆匆赶往码头。
竹溪村,宋家。
姜念初的肚子已经快六个月了,不过她四肢依旧纤细,只有肚子大的明显。
此时,正扶着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和宋凛商量着,什么时候告诉家里人小四小五的真实身份。
毕竟永安王平反的消息都已经传遍大禹朝了,皇帝传位诏书也已经下了,京城应该很快就会派人过来接他们的小皇帝。
“那就说好了,今晚吃过晚饭全家人齐的时候,就直接坦白。”姜念初掐着腰说。
宋凛点头 “你开头,我负责补充。”
“为什么?你怕爹娘责怪我就不怕吗?”
“现在你最大,爹娘肯定不会骂你。” 宋凛上前扶住她,伸手轻柔的摸摸她肚子。
姜念初斜他一眼,不过也没反对。
“对了,柴青濯那边也要提前跟他说一声,别到时候吓晕过去。”宋凛说,“他的事,等小五当了皇帝说不定有转机呢。”
“是哦,若是能恢复他的功名,他不就能当官了。”
姜念初觉得这很有可能,毕竟柴青濯虽然严厉,但小五好像还挺喜欢他的。
两人正说着话,听雪这时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进来。
说是门房送进来,送信人是一个穿着官服的官差。
宋凛伸手接过信,打开。
姜念初凑过去一起看,信上只写了一句话,——京使已至,舟舣于城外码头。
两人同时看向对方,四目相对,姜念初眨巴了两下眼睛,“完了,好像来不及了。”
西跨院正在上课的孩子们被紧急叫停,小四小五被安排去沐浴更衣。
宋凛言简意赅的将小五的身份告诉了柴青濯,说完就走,留下柴青濯一个人在风中凌乱了半晌。
去村民家串门的吴夏莲和宋天成也被叫了回来,宋凛跟他们说一会儿有人来家里,是来接小四小五的。
二老和周氏闻言,还以为是姜家老二要来,立刻就要去杀鸡宰鸭招待亲家。
宋凛直接一句,“爹娘,小四小五其实不是姜家孩子,他们姓萧。”
二老一头雾水,又追问了几句什么意思。
宋凛来不及多做解释,挑着紧要的说。
三人得知真相后,家里一阵鸡飞狗跳,紧急安排接待京城来使。
吴夏莲和周氏腿都是软的,小五是皇太子,也就是以后的皇帝,竟然在他们家住了一年。
两个立刻绞尽脑汁回想,这一年有没有对这俩孩子不恭敬的地方。
姜念初等俩孩子沐浴更衣后,也在听雪的搀扶下来到西跨院,跟他们说了马上就有人来接他们的事。
小五问来的是谁,姜念初摇头说她也不知道。
烈日当空,皇家仪仗队浩浩荡荡向着竹溪村而来,此时已临近村口。
最先发现仪仗队的,是在村外田里忙活的几个汉子。
突然听到动静回头,见到那阵仗,手里的锄头险些没拿住掉在地上。
村口坐在树下唠嗑的几个老人,也手搭凉棚张望。
“官,官兵……好多官兵。” 看清是什么人后,赵婆子噌的一下窜起来。
走在最前方的是两队开道卫,身着玄色铠甲手持长矛,铁靴踏地的声音整齐划一。
紧随其后的是持旗官,高举着青色大旗,旗上绣金腾龙栩栩如生,在风中猎猎作响。
中间是七十二名手持长枪,腰佩横刀的侍卫,个个身姿挺拔目不斜视,护着中间那乘黄色銮轿。那銮轿幔帐低垂,绣着暗金龙纹,在微风里轻轻晃动。
銮轿主体以朱红漆木打造,四角立着描金铜柱,顶端各雕着仙人骑凤引路,狻猊、獬豸孔雀等神兽。
轿身两侧开着小窗,窗棂嵌着透亮的明瓦,隐约能看见里面铺着厚厚的锦垫。
十六名抬轿力士身穿青色宫装,腰束玉带,步伐沉稳地抬着轿杆。
轿杆两端装饰着鎏金龙头,龙嘴里垂下的珍珠串,在碰撞中发出细碎而清脆的声响。
再后面跟着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一个身着紫袍,腰悬玉带须发皆白的老者。
和一个一身铠甲的将军,那将军骑在一匹神骏的黑马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四周。
他们身后还跟着四名身穿红色官服的官员,个个神情肃穆。
最后就是身穿铠甲的兵士,头盔下的眼神冷硬,整齐排列延绵看不到尾。
队伍一进村,竹溪村的村民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一个个吓得拔腿就跑。
田里劳作的男人,也背着农具连忙躲起来。
来不及跑的,扑通就跪下了,其中也包括闻讯赶来的杨里正,跟着趴伏在地上。
队伍很长,村民们跪的膝盖都疼了,也不敢抬头。
“杨里正和各位乡亲都起来吧。”
头顶响起熟悉的声音,杨里正这才敢抬头,看到了张县令和邢知府。
两人身后,还跟着一群穿官服的人。
杨里正只认识前头两位,咽了口唾沫大着胆子问,“两位大人,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皇太子的事情很快就不是秘密,邢知府上前扶起杨里正,低声说,“圣上病重,已下诏皇太子继位,这些人是来接新皇回京举行登基大典的。”
来他们村里接新皇回京登基?
杨里正以为自个老糊涂,出现了幻听。
等他老人回过神来,邢知府和张县令,已经跟着队伍走远了。
队伍最前头有邢怀中安排的人带路,很快便到村尾,看到了宋家的大宅子。
宋家所有人都已经站在大门口,正中间最前面的位置,小四小五并排站着,看着前方神情各异。
姜念初靠着宋凛借力,也在满眼好奇的逐渐靠近的大队人马,心道不愧是天潢贵胄,瞧瞧这排场。
这些侍卫一个个穿的,都比她以前见过的官兵气派多了。
还有那轿子都能躺两三个人在里面都打滚了,那些闪闪发光的,莫不是黄金?
来的人多到远超姜念初的预想,好在宋家大门口的地方够。
前面开道的卫士和持旗官,不用指挥就已井然有序的往两边让出位置。銮轿停在了正中间,抬轿力士自觉退下,七十二个侍卫分列两旁,中间留出一条道。
后面的人实在站不下,自觉沿着村中主道两边站岗排列。
几匹马从侍卫中间上前来,小四看到黑马上一身铠甲的人,眼睛顿时就亮了。
“父王。” 他没忍住喊出声。
“皇叔。” 小五也跟着喊了一声。
喊完,俩孩子齐齐朝着他跑过去。
马上几人一起翻身下马,边走边整理衣袍。
“老臣奉陛下之命,恭迎太子殿下——回宫。”
一到近前,商丞相直接跪地行礼,深深俯首。
小五原是要往永安王世子怀里扑的,世子的手也已经碰到他了。
见状连忙扶他站好,拉着儿子一起跪下跟着行礼。
前方仪仗队里所有人也一起,动作齐整声音洪亮,跪地齐呼,“恭迎太子殿下回宫。”
小五看着落空的手,环顾四周垂下眸,一时间没有言语,
时间仿佛凝固了。
只剩旌旗在风中吹动的声音,更衬得四下一片死寂。
大门口,周氏已经腿软的偷偷扶住了墙,吴夏莲也被这阵仗吓出冷汗。
压着声音问宋天成,“我们要不要也跪下啊?”
宋天成看了眼站的好好的儿子儿媳,轻轻摇头示意待着别动。
几个孩子和姜念初宋凛,还有柴青濯,倒是表现的很淡定。
姜念初小声对宋凛说了句,“小五似乎不高兴了。”
宋凛给了她一个疑惑的眼神。
“或许是想到回去以后,像村里如此自由的日子了不会再有了。” 姜念初猜测。
而柴青濯的目光,此时却是落在了商丞相身上,他没想到京城派来的人竟然是他。
明明好几年前,他就听人说老丞相已经致仕了。
十年前,在那场朝堂权力博弈中,他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若没有商丞相保他一命,他早就死在了大牢里,然后被人一卷草席丢去乱葬岗。
从牢里放出来后,商丞相也见了他一面,提出可以收他做门生助他夺回功名,被他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