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十里相送
刘振华最后看了一眼住了两年的房间,轻轻带上门,走向等候的车队。
他的行李很简单,但心情却格外沉重——这片土地承载了他太多的心血与情感。
“出发吧。”他轻声对司机说。
车队缓缓驶出广场,就在这一刻,刘振华和随行人员全都愣住了。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屏住了呼吸。
从广场的街道开始,整条人民南路两侧已经站满了人,黑压压的人群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仿佛整座城市的人都聚集到了这里。
晨光斜照在人们身上,给这幕景象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最前面的是来自各所华兴希望小学的师生们。
孩子们按照学校列队,穿着整洁的校服,红领巾在晨风中飘扬。
他们手中举着连夜制作的横幅和标语牌:
“刘叔叔,我们会努力学习”
“华兴小学的孩子们永远记得您”
“您是我们心中的灯塔”
老师们站在孩子们身边,许多人都红着眼眶。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对学生们说:“孩子们,记住这一刻,记住这位改变了我们命运的人。”
在师生方阵后面,是来自各个合作社的乡亲们。
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彝族的擦尔瓦、藏族的楚巴、苗族的百鸟衣,五彩斑斓的传统服饰在晨光中交织成一条绚丽的彩带。
乌蒙山石头村的赵大山带着合作社的社员们来了,他们整齐地站成一排;
大凉山的彝族乡亲们来了,老阿普穿着隆重的礼服,手中握着象征祝福的枝条;
滇黔交界处的苗族乡亲来了,妇女们头上的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们没有呼喊,只是静静地站着,用最庄重的仪式表达着最高的敬意。
当车队经过时,他们用各自的民族语言唱起了送别的古老歌谣,低沉而深情的旋律在长街上空回荡。
更让人动容的是,在乡亲们的后方,是自发前来的普通市民。
他们中有住在华兴安居小区的居民,有在华兴产业园工作的员工,
有因华兴的投入而生意兴隆的小店主,还有无数被华兴故事感动的普通百姓。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早早来到路边:“我要亲眼看看这位好人。”他说。
几个年轻的创业者举着“感谢华兴带来发展机遇”的牌子;
一对抱着婴儿的年轻夫妻说:“我们要让孩子记住这个时刻。”
沿街的商铺老板自发地在门口摆放了鲜花,有的还在画板上写出了
“刘总,蜀都永远欢迎您”的字样。
送早餐的小贩推着车,免费为等待的人群发放热乎乎的豆浆包子:
“今天不做生意,只为送刘总。”
“打开天窗。”刘振华的声音有些哽咽。
当车顶天窗缓缓打开,他站起身将上半身探出车外时,整条长街瞬间沸腾了。
“刘总,一路平安!”
“谢谢您!”
“常回来看看!”
呼喊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如同浪潮般一波接一波。
孩子们用力挥舞着小手,老师们红着眼眶鼓掌,乡亲们继续唱着深情的送别歌,记者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感人一刻。
刘振华的眼眶完全湿润了。
他向着两侧的人群不断挥手,时而双手合十深深鞠躬。当他看到孩子们齐刷刷地向他敬队礼时,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车队以最缓慢的速度前行,短短几里的路程,走了一个多小时。
所到之处,人群自动让出一条通道,却又在车队经过后重新合拢,久久不愿散去。
在长街的尽头,即将驶入机场路口的地方,刘振华看到了最后一批送行的人——那是他最早帮助过的几个村的老人和孩子们。
“停车。”刘振华终于说道。
他走下车,走向这些可敬的乡亲。
那位曾经舍不得吃牛肉要留给妈妈的小女孩走上前来,递给他一幅画:“刘叔叔,这是我画的我们的学校。”
画面上,红旗在蓝天下飘扬,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远处是青山绿水,还有一片片整齐的茶园。
画的下面写着一行字:“谢谢您让我们有了家乡。”
刘振华蹲下身,紧紧抱住孩子,泪水滴落在孩子的肩头。
当他重新站起身时,对着所有送行的人们,深深地三鞠躬。
第一鞠躬,献给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人们;
第二鞠躬,献给所有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孩子;
第三鞠躬,献给这份让他重生、让他懂得生命意义的深情厚谊。
十里长街,十里相送。
这不再是简单的告别,而是一座城市、一片土地对一位建设者最崇高的致敬。
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也照亮了这条写满感恩与不舍的长街。
当车队驶入机场通道,送行的人群依然在远方挥手。
透过车窗,刘振华看见那条人的长河始终不曾散去,如同大地上生长出的最坚定的守望。
这一切,都源于昨日下午那个感人的决定——
原来,昨日刘振华离去后,刘爱国始终伫立在原地,目送着越野车在盘山路上渐行渐远,直到它消失在青山叠翠的拐角处。
他久久凝望,直到山风拂面,才恍然回神,心中已然立下坚定的决心。
他快步返回办公室,因为走得急切,那条受过伤的左腿显得愈发不便。
他一把抓起桌上的电话,第一个拨通了大石村华兴希望小学。
“李校长吗?我是老刘。”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刘总……刘振华先生明日就要离开蜀都了……”
电话那端的李校长毫不犹豫:“刘校长,我明白了!我们全校师生明日一早就到!”
放下电话,刘爱国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华兴兴农合作社。
他站在合作社门口,对着正在分拣新茶、包装山货的乡亲们重复了这个消息。
话音未落,一位满手沾着泥土的老茶农立即起身,高声说道:
“刘总为我们付出这么多,说什么也要去送行!”
“对!一定要去!”
“我家娃娃就在希望小学读书,这是天大的恩情!”
合作社里顿时群情激昂,众人异口同声地响应。
这个消息,如同落在秋日草原上的星火,借着电话线与乡民的口耳相传,
一夜之间,燃遍了整个西南大地。
从乌蒙山麓到大凉山深处,从金沙江畔到岷江两岸,
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地准备着——要用最真挚的方式,送别这位改变了他们生活的恩人。
十里长街相送,万里晴空作证。
这不是别离,而是永恒的约定——因为真心相待的情谊,从来不需要距离来衡量。
当飞机的引擎在跑道上轰鸣,刘振华透过舷窗向下望去,这座曾经陌生的城市,如今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在云端之下,那些挥动的手臂,那些真诚的笑脸,将永远烙印在他的记忆里,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