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对儿子的认可
刘光天刚结束日本的收割回来,风尘未卸。
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璀璨的夜景,而他的心神却已飞越千山,落在了蜀都。
私人助理将一份整理好的简报轻轻放在他宽大的办公桌上,封面上标注着“蜀都全程纪要”。
他没有立即翻开,只是将目光投向窗外沉浮的灯火,片刻后,才拿起那份沉甸甸的文件。
他一页一页地翻阅,神情沉静如水。
当看到乡亲们徒步百里、布鞋磨穿的细节时,他指尖在纸面上停留了许久。
看到赵德兴伏法、舆论反转时,他也只是微微颔首。
直到看完最后一页,他才缓缓合上文件,闭上眼,靠在椅背上。
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古董座钟的滴答声。
良久,他睁开眼,对助理吩咐道:“接通振华的电话。”
此时,蜀都正是华灯初上。
刘振华的办公室里电话响了起来,他看到来电显示,立刻深吸一口气,接通了电话。
“爸。”
“简报我看完了。”
刘光天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平稳、深沉,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种千钧之力,
刘振华沉声回应:“是我们工作没做到位,才让乡亲们受了委屈,走了远路。”
“路不怕远,怕的是心凉。”刘光天的语调依旧平缓,
“这件事,你处理得很好,但更珍贵的是,你守住了华兴的‘心’。
这份来自百姓的‘金身’,比我们赚的所有钱都重,你明白吗?”
“我明白,爸。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嗯。”刘光天略作停顿,话锋微微一转,那商海巨擘的锐利此刻才稍稍显露,
“赵德兴之流,是疥癣之疾。打掉他,不算什么本事。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他的声音凝重了几分:
“我们动了某些人的奶酪,打破了他们习以为常的规则。
蜀都这一仗,我们赢了场面,但也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从今天起,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等着我们犯错,盼着我们倒下。”
“我知道,爸。我们会更加如履薄冰。”
“不是如履薄冰。”刘光天纠正他,语气斩钉截铁“”
“是要如日在天!”
“行事要正大光明,
格局要开阔坦荡。
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看清楚,华兴走的,是阳关大道!”
“是!”
“振华,”刘光天的语气放缓,流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赞许,
“你这次做得很好,比我预想的更好。你长大了。”
简单的几个字,让刘振华眼眶微热。
这是他从小渴望的认可。“接下来,按照你的想法去做。蜀都的根基已经扎下,下一步,要让它枝繁叶茂。”
刘光天的声音带着远见,“蜀都,绝不是我们的终点。”
“我明白,爸。我们已经开始研究武汉和西安的市场。”
“很好。”刘光天最后说道,“记住今天这份心情,记住那些磨破的布鞋。华兴可以成为一艘航母,但真正的海洋,是民心。失了这片海,再大的船,也只是无根浮萍。”
“我会永远记得。”刘振华坚定回答道。
翌日清晨。
晨曦刚刚洒在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上,却驱不散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的压抑。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的港岛,表面平静下暗流汹涌。
报纸头条醒目地刊登着"华兴百亿投资内地,战略重心北移?"的标题。
电视财经频道里,分析师们正激烈辩论着港资流向的变化。
证券交易所内,几支华资背景的蓝筹股开盘即出现异常波动。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焦虑,如同维多利亚港上空的低气压,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茶餐厅里,股民们交头接耳;
写字楼中,白领们窃窃私语;
码头工人们也在休息时议论着未来的生计。
在这个敏感时期,华兴集团在蜀都等内地城市的大举投资,已成为全城关注的焦点。
街头巷尾,不少人暗自揣测:华兴是否在悄悄转移资产?这位港岛商界的旗帜人物,是否对港岛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近期几家重要华资上市公司的异常资金流向和股价波动,以及几位原本坚定表态留港发展的华商巨贾与伦敦、新加坡方面的频繁接触,都已不再是秘密。
更有人私下传言,李嘉城被曝增持海外资产;
郑裕彤家族信托突然变更受益人...这些迹象让"跑路"二字在圈内不胫而走。
九龙塘的私人会所里,侍应生们私下议论着某位大亨正在变卖收藏的名画古董;
中环的律师行突然接到多宗设立离岸信托的紧急委托;
就连跑马地的豪宅区,也传出了几处顶级物业正在寻求买家的消息。
不安的情绪如瘟疫般蔓延,从金融圈扩散到市井小巷。
在这个决定港岛命运的历史关口,整个港岛都在等待一个声音,一个方向,一句能让所有人安心的承诺。
而能给出这个承诺的,全港只有一个人。
华兴集团顶层办公室内。
刘光天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他亲手参与建设的城市。
报纸散落在办公桌上,电视里还在播放着财经评论员的争论。
林秘书推门而入,语气凝重:"董事长,市场反应比预期更强烈。我们的华兴丽都股价开盘下跌了三个百分点,连带其他华资股也受到波及。"
刘光天没有回头,目光依旧凝视着窗外:"告诉公关部,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
"您要亲自出席?"
"是时候给这座城市一个明确的答复了。"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回荡。
窗外,维多利亚港的海面波澜不惊,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