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人间正道
先前那人山人海的阵势,着实让不少市民不敢近前。
“我的老天爷,”一位提着菜篮的大妈望着正在有序登车的人群,咋舌道,“听说这些都是天不亮就从山里赶来的,就为了给华兴的刘老板说句公道话?”
旁边一位早些时候就在现场的吃瓜群众接过话头:
“何止是天不亮!我方才听那位彝族老乡说,他们寨子离这儿三百多里路,有些人舍不得车票钱,硬是走了三天三夜!你瞧见那几个老人没有?布鞋底都磨穿了……”
大妈顺着指引望去,果然看见几位老人正被搀扶着上车,裤腿上还沾着斑驳的泥点,鞋帮开裂处露出磨得发红的脚后跟。
她不禁倒吸一口气,手里的菜篮子微微发颤:“这得是多大的恩情,才能让人这般拼命啊……”
路边修自行车的老师傅停下手中的活计,擦了把汗:
"今早的报纸我还看了,把华兴说得可难听了。可现在这阵势......我看啊,这报纸上的话,得打个问号。"
几个刚下夜班的工人站在路边议论:
"要真是黑心企业,能有这么多老百姓自发来撑腰?"
"我刚才听见那位老伯说,华兴给他们建了学校,孩子上学都不要钱......"
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先生静静地站在人群外围,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禁感叹: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今日一见,方知此言不虚啊。"
路边副食品店的老板搬出一箱汽水,招呼着正要离开的乡亲:
"来来来,天热,喝瓶汽水再走!你们这份情义,让人敬佩!"
渐渐地,围观的市民们不再只是好奇的看客。
有人飞快地跑回家取来相机,想要记录下这感人至深的一幕;
有人主动上前帮忙维持秩序,为离去的车队让出通道;
更有热心市民从家里带来煮熟的鸡蛋、刚买的包子,硬塞给那些即将离开的乡亲。
阳光下,整条街道仿佛上演着一场无声的教诲。
从最初的好奇围观,到后来的理解敬佩,再到最后的主动相助——这座城市的脉搏,在这一刻与远山的心跳产生了共鸣。
吴省长远远望着市民们自发相助的场景,对身旁的李市长轻声道:
"你看,真诚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这不只是华兴的胜利,更是人间正道的胜利。"
翌日,真相的阳光刺破迷雾
就在那个感人至深的中午过后第二天,一股反思与求证的浪潮席卷了各大媒体。
先前转载过诋毁报道的《蜀都晨报》在头版刊发了醒目的致歉声明,
并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特稿《民心如镜:记一场跨越山海的真情守望》,
详细记述了乡亲们徒步百里为华兴正名的动人故事。
省电视台在当晚七点半的黄金时段新闻中,播出了长达十分钟的专题报道。
镜头里,那些磨破的布鞋、那些真挚的标语、那些含泪相望的瞬间,第一次通过电波传遍了千家万户。
新闻主播用庄重的声音说道:
“……当一份善意被曲解,万千民众用最质朴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人心是秤’。”
也就在这一天,由省、市两级联合组成的专项调查组正式成立。
调查组组长、省纪委副书记郑国明是个经验丰富的老纪检,他带领的工作组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针对劳务纠纷、行政检查、舆论操控三个方向展开调查。
他带领的工作组分成三个小组,分别针对劳务纠纷、行政检查、舆论操控三个方向展开调查。
劳务调查组首先走访了工地周边群众。
一位在工地旁开小卖部的大爷说:"那些来闹事的,根本就不是本地人。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些人。"
调查组还找到了几个被雇来闹事的闲散人员,在政策感召下,他们承认是受一个叫"龙哥"的人指使,每天五十块钱来"站场子"。
行政调查组调取了半年来各部门的检查记录,发现一个反常现象:
对华兴工地的检查频次是其他工地的三倍,而且多数检查都是"有人举报"。
更蹊跷的是,这些举报都指向同一个电话号码。
经过追踪,这个人正是赵德兴的司机。
舆论调查组的发现最为关键。
他们找到了一位良心发现的报社编辑。
"我们也是奉命行事,"这位编辑交出了一份录音,"这是当时上面传达指示时的录音,里面明确要求我们要'适当关注'华兴的问题。"
与此同时,周航也将这段时间收集的证据全部提交给调查组:
异常高价的建材报价单、精心记录的异常检查台账、还有那些"拆迁户"的真实身份信息——调查组发现,这些人竟然都是赵德兴旗下的员工。
铁证如山,调查组立即向省委作了汇报。
三天后的一个清晨,当赵德兴正准备出门时,郑国明亲自带队出现在他家门口。
"赵德兴同志,经查,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请跟我们走一趟,配合调查。"赵德兴的脸色瞬间惨白,他强作镇定地说:"郑书记,这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我可是人大代表......"
"正因为你是人大代表,我们更要依法办事。"郑国明严肃地说,"所有的证据都已经核实过了。你利用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手,已经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就在赵德兴被带走的同一时间,某系统内一位手握舆论监督权的负责人也被带走了。
他安插在各部门的关系人也相继被约谈。
那个指使闹事的"龙哥"、永固建材的杨老板等人,也都被公安机关控制。
一周后,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郑国明向媒体通报了调查结果:
"经查,德兴集团负责人赵德兴为达到不正当竞争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违法手段...其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
消息传出,全市震动。
那些曾经被赵德兴欺压过的企业主纷纷拍手称快,而华兴的工地上,工人们更是欢欣鼓舞。
站在办公室窗前,周航对刘振华说:"看来,正义终究会到来。"
刘振华点点头,目光坚定:"经过这次风波,我们更要牢记:企业发展必须走正道,守正才能出奇。"
然而,比起对德兴集团的处罚,更引人注目的是随后几天掀起的"华兴热"。
省电视台派出的采访团队深入乌蒙山、大凉山,用镜头记录下了一座座崭新的希望小学。
在傍晚的黄金时段,专题片《山那边的读书声》播出,画面中:
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朗朗读书;
食堂里飘着午餐的饭菜香,每个孩子碗里都有肉有菜;
图书室里,孩子们踮着脚尖挑选华兴捐赠的图书;
宿舍里,叠得整整齐齐的被褥。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镜头还记录下了华兴乡村振兴计划的丰硕成果:
连片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里,西红柿挂满枝头;
茶叶合作社里,村民们正在对刚采摘的茶叶进行精细化加工;
养殖基地内,成群的生态土鸡正在林下觅食。
一位彝族老阿妈拉着记者的手,泪眼婆娑:
"告诉刘先生,娃娃们现在都能吃饱饭,读上书了,我们这些老人也能在家门口挣钱了..."
《蜀都日报》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华兴的西南情缘》,
详细记录了华兴在贫困山区开展的医疗扶贫、产业帮扶等项目。
记者跟随华兴的医疗队翻山越岭,拍下了医生为山区老人诊治的画面;
走访了华兴兴农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记录了农民们第一次收获经济作物时的喜悦。
这些报道在整个西南地区引发了强烈反响:
在蜀都市中心,百货公司的电视专柜前围满了观看新闻的市民;
茶馆里,老人们感慨:"这才是真正做实事的企业啊!"
学校里,老师们把华兴的故事作为德育课的案例;
就连菜市场里,小贩们都在议论:"要是多几个华兴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曾经对华兴持怀疑态度的市民,在看到那些实实在在的善举后,态度彻底转变。
华兴开发的"安居示范小区"售楼处,迎来了购买热潮。
"我们相信这样的企业盖的房子,"一位前来认购的退休教师说,"因为他们心里装着老百姓。"
这场风波,最终让华兴在西南地区树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声誉。
人们记住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更是那份扎根土地、回馈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望着办公桌上厚厚的感谢信和合作意向书,刘振华对周航说:
"你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份'金身',是千千万万乡亲们为我们筑就的。"
"是啊,"周航感慨道,"这份功德,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守护。"
窗外,阳光正好。
华兴的故事,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