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给钱就行
第89章 去病拜师、陈易格物
小
大
霍去病没有拒绝,但也同时没有接受,只是脑子闪了一下之后说道:“娘娘,我的年岁还太小了,等过两年,出征之前再说这件事情吧。”
他笑了笑,一张古板的小脸上带着些许讨好的笑容:“但是我一定不会忘记娘娘说的话,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承诺。”
“您就放心吧。”
看着霍去病有些古灵精怪的神色,卫子夫心中长叹一口气,知道自己说的话霍去病一句都没有听到心里面去,但此时她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于是只是点点头。
“也好。”
“你如今的年岁是小了些,成家立业的事情倒是不着急。”
“只是....你可万万记住了,哪怕是不能够学到那两位的兵法传承,也一定是要拜师陈易陈翊之中的一个!”
“唯有如此,你在军中才能够彻底的得到保障!”
“军中塞外苦寒、届时打仗起来,边远之地距离长安十分遥远,我与陛下的面子不一定能够保得住你,还须得是官渡侯、以及陈氏的面子。”
“你记住了吗?”
霍去病微微点头:“娘娘,您放心就是了。”
.... .....
武帝十一年的秋天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的第一场大雪开始缓缓落下,将整个长安城都装扮成了素裹银装,一切都显得十分的静美。
而大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倒是暂时和缓了不少,毕竟在冬日,大汉是有粮食可以顶得住的,但是匈奴没有,他们需要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也需要为之后的战争做足准备。
这是匈奴休战的原因。
而大汉休战的原因则是更加简单——在这一年间,大汉内部的诸侯王势力又有些开始不老实了,中央朝廷需要调遣一部分的兵力用来镇压他们,而对付这些诸侯王最管用的人也必须是在长安。
“官渡侯”。
第一任官渡侯、第二任官渡侯、以及上一任官渡侯杀出来的威名,让那些诸侯王听到官渡侯这三个字便觉着心中发颤。
而此代的官渡侯并不擅长军事,所以也就只能够让官渡侯加上庆侯一起留在长安,以此来镇压诸侯王了。
虽然效果没有原本的几代官渡侯好,但也足够用了。
于是,武帝十一年的冬天,也在这种和平安宁的生活中缓慢的度过了。
.... ....
武帝十六年,国子监。
“嘿,你听说了吗?祭酒要在中台讲学!”
一个国子监的学子脸上带着激动的神色,他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感慨的说道:“这是祭酒成为了祭酒之后第一次讲学吧?”
旁边的那个学子也是微微点头:“不错,当年陈公在中台讲学,引起了长安城内外的轰动,就连当时的儒家大儒董仲舒的弟子也甘拜下风,而又因为董公身体的缘故,不能够在当时来到长安,于是陛下便下令,以令陈公为祭酒。”
“当时成为祭酒之后,陈公收下了一个弟子,名为霍去病的,之后就一直闭门不再讲学,也不知道今日讲什么?可还是讲格物?”
旁边的弟子摇了摇头:“这倒是不清楚,但听闻陈公的那个小弟子说,陈公近些年似乎又有所悟,自格物之中观摩到了新的思潮。”
两人一边说,一边朝着国子监的中台而去。
国子监在修建的时候,便预先留出来了中央的位置作为“中台”,此处便是诸多学子、博士、祭酒等众人“论道”“讲学”的地方。
前两年的时候,董仲舒也曾在此地讲学,宣扬他的“天人感应”以及“新儒学”的思想,只是这种思潮不受到当时学子的喜欢,也因此董仲舒抱恙而归只留下了一个弟子在国子监中。
两人急匆匆的朝着不远处的中台而去,却没有注意到有一个人与他们擦肩而过,缓缓的朝着国子监外而去。
那人十六七岁的模样,脸上带着俊秀与风流的俊美之色,让人一眼便忘不掉。
他翻着自己手中的小包裹,脸上带着些许茫然:“咦?东西呢?东西怎么不见了?”
正是霍去病。
此时的霍去病已然成长为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郎,但他的志向却并没有过多的改变。
这几年的时间,他拜师陈易,而后又从陈易、陈庆的手中得到了当年张良留下来的兵书,但却并未曾得到韩信所留下来的兵法。
霍去病挠着头叹气:“也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传我韩氏兵法?”
他对于那位开国之初赫赫有名的兵仙十分有想法,也十分崇敬,毕竟历史中这样子出身卑微、而后又站在了天下之巅,最后甚至还能够全身而退的人非常稀少。
“也不知道陛下这次找我做什么。”
“听闻塞外匈奴有了些许动静,难道是汉匈之战又要爆发了?”
想到这里,霍去病的眼睛猛的一亮,他嘿嘿一笑,然后快步朝着未央宫走去。
他此时已然是十七岁的年纪了——虽然还未曾过十七岁的生日,但那也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若此时爆发汉匈之战他一定是要参与的,左右不过是跟自己的姨娘磨一磨嘴皮子罢了。
.... ....
未央宫中
武帝站在未央宫大殿之中,脸上带着肆意的傲然之色。
“匈奴人以为此次休养生息足够了,就可以发动汉匈之战了?”
他的脸上带着不屑:“我当然知道,他们与大月氏以及西域的一部分国家有所盟约,但那又如何呢?”
“一群蝼蚁汇聚在一起,难道就能够将猛虎咬死吗?”
“啪——”
武帝猛的将手中的长剑拍在了桌子上,目光灼灼的看向坐在自己面前的陈庆以及周亚夫:“陈公、周公,你们二位觉着,大汉该与匈奴开战吗?”
他的问话更像是一种试探,但这种试探对面前的两个人都不怎么奏效。
一个是脑子直缺根筋懒得思考的陈庆、另外一个是已经到了行将就木、倚老卖老年纪的周亚夫。
两个人眼皮子都没有抬。
“一切都听陛下吩咐。”
他笑了笑,一张古板的小脸上带着些许讨好的笑容:“但是我一定不会忘记娘娘说的话,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承诺。”
“您就放心吧。”
看着霍去病有些古灵精怪的神色,卫子夫心中长叹一口气,知道自己说的话霍去病一句都没有听到心里面去,但此时她也不好再说什么了,于是只是点点头。
“也好。”
“你如今的年岁是小了些,成家立业的事情倒是不着急。”
“只是....你可万万记住了,哪怕是不能够学到那两位的兵法传承,也一定是要拜师陈易陈翊之中的一个!”
“唯有如此,你在军中才能够彻底的得到保障!”
“军中塞外苦寒、届时打仗起来,边远之地距离长安十分遥远,我与陛下的面子不一定能够保得住你,还须得是官渡侯、以及陈氏的面子。”
“你记住了吗?”
霍去病微微点头:“娘娘,您放心就是了。”
.... .....
武帝十一年的秋天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的第一场大雪开始缓缓落下,将整个长安城都装扮成了素裹银装,一切都显得十分的静美。
而大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倒是暂时和缓了不少,毕竟在冬日,大汉是有粮食可以顶得住的,但是匈奴没有,他们需要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也需要为之后的战争做足准备。
这是匈奴休战的原因。
而大汉休战的原因则是更加简单——在这一年间,大汉内部的诸侯王势力又有些开始不老实了,中央朝廷需要调遣一部分的兵力用来镇压他们,而对付这些诸侯王最管用的人也必须是在长安。
“官渡侯”。
第一任官渡侯、第二任官渡侯、以及上一任官渡侯杀出来的威名,让那些诸侯王听到官渡侯这三个字便觉着心中发颤。
而此代的官渡侯并不擅长军事,所以也就只能够让官渡侯加上庆侯一起留在长安,以此来镇压诸侯王了。
虽然效果没有原本的几代官渡侯好,但也足够用了。
于是,武帝十一年的冬天,也在这种和平安宁的生活中缓慢的度过了。
.... ....
武帝十六年,国子监。
“嘿,你听说了吗?祭酒要在中台讲学!”
一个国子监的学子脸上带着激动的神色,他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感慨的说道:“这是祭酒成为了祭酒之后第一次讲学吧?”
旁边的那个学子也是微微点头:“不错,当年陈公在中台讲学,引起了长安城内外的轰动,就连当时的儒家大儒董仲舒的弟子也甘拜下风,而又因为董公身体的缘故,不能够在当时来到长安,于是陛下便下令,以令陈公为祭酒。”
“当时成为祭酒之后,陈公收下了一个弟子,名为霍去病的,之后就一直闭门不再讲学,也不知道今日讲什么?可还是讲格物?”
旁边的弟子摇了摇头:“这倒是不清楚,但听闻陈公的那个小弟子说,陈公近些年似乎又有所悟,自格物之中观摩到了新的思潮。”
两人一边说,一边朝着国子监的中台而去。
国子监在修建的时候,便预先留出来了中央的位置作为“中台”,此处便是诸多学子、博士、祭酒等众人“论道”“讲学”的地方。
前两年的时候,董仲舒也曾在此地讲学,宣扬他的“天人感应”以及“新儒学”的思想,只是这种思潮不受到当时学子的喜欢,也因此董仲舒抱恙而归只留下了一个弟子在国子监中。
两人急匆匆的朝着不远处的中台而去,却没有注意到有一个人与他们擦肩而过,缓缓的朝着国子监外而去。
那人十六七岁的模样,脸上带着俊秀与风流的俊美之色,让人一眼便忘不掉。
他翻着自己手中的小包裹,脸上带着些许茫然:“咦?东西呢?东西怎么不见了?”
正是霍去病。
此时的霍去病已然成长为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郎,但他的志向却并没有过多的改变。
这几年的时间,他拜师陈易,而后又从陈易、陈庆的手中得到了当年张良留下来的兵书,但却并未曾得到韩信所留下来的兵法。
霍去病挠着头叹气:“也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传我韩氏兵法?”
他对于那位开国之初赫赫有名的兵仙十分有想法,也十分崇敬,毕竟历史中这样子出身卑微、而后又站在了天下之巅,最后甚至还能够全身而退的人非常稀少。
“也不知道陛下这次找我做什么。”
“听闻塞外匈奴有了些许动静,难道是汉匈之战又要爆发了?”
想到这里,霍去病的眼睛猛的一亮,他嘿嘿一笑,然后快步朝着未央宫走去。
他此时已然是十七岁的年纪了——虽然还未曾过十七岁的生日,但那也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若此时爆发汉匈之战他一定是要参与的,左右不过是跟自己的姨娘磨一磨嘴皮子罢了。
.... ....
未央宫中
武帝站在未央宫大殿之中,脸上带着肆意的傲然之色。
“匈奴人以为此次休养生息足够了,就可以发动汉匈之战了?”
他的脸上带着不屑:“我当然知道,他们与大月氏以及西域的一部分国家有所盟约,但那又如何呢?”
“一群蝼蚁汇聚在一起,难道就能够将猛虎咬死吗?”
“啪——”
武帝猛的将手中的长剑拍在了桌子上,目光灼灼的看向坐在自己面前的陈庆以及周亚夫:“陈公、周公,你们二位觉着,大汉该与匈奴开战吗?”
他的问话更像是一种试探,但这种试探对面前的两个人都不怎么奏效。
一个是脑子直缺根筋懒得思考的陈庆、另外一个是已经到了行将就木、倚老卖老年纪的周亚夫。
两个人眼皮子都没有抬。
“一切都听陛下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