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圣王手段,卖官鬻爵
对于唐天,李恪和李治都有一种盲目的信任,唐天说能发财,这俩兄弟立刻就开始思考如何配合唐天做成这件事。
两天后,唐天终于敲定了一套具体实施的办法,并额外召开了一次大朝会,当着众大臣的面,以李治的名义,让太监宣读了圣旨。
“为了振兴的大唐经济,朝廷决定录用一批商人,发展商业。鉴于现在户部缺钱,朝廷决定在六部之外,设立商部,并增设一些官位和爵位,专门用来招揽大商人。官位从三品到九品不等,爵位从国公到县男,初期按照各家捐钱多少来定,后面根据表现,也可以晋升!”
这份圣旨给满朝大臣造成震动,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
士农工商,这是千年来公认的一个体系,现在商人居然要入朝为官,还有爵位,更可气的是,商人的爵位、官位,居然和其他的官爵是一个体系!
“陛下,慎行啊!”连房玄龄都惊得差点昏倒,立刻跪在地上劝谏。
房玄龄都如此,更别说其他人。
“陛下,如此重用商人,那天下士子谁还愿意苦读经史子集?这天下,怕是要乱套啊!”高士廉惊恐万分,“圣王殿下,您就是再缺钱,也不能这样啊!你这是于天下世家为敌,这是在自掘坟墓,挖断大唐根基啊!”
“闭嘴吧,让你打理的户部,穷的只剩下三十万石粮食,本王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出来说话?”高士廉在府上煽动一堆人闹事,此时又出来说这种话,唐天立刻决定,不再给他好脸色。
“圣王殿下,您可要摸着良心说话!您打西域,打吐蕃,哪一次不是朝廷供应粮饷?这户部不是我经营不善,实在是被你打仗给掏空了!”高士廉双手一摊,一脸无奈,还看了看周围的同僚,显得很无辜。
“你户部究竟供应了多少钱粮,自己心里没数?”唐天冷笑一声,“本王在外用兵,几乎都是就地取用粮食,不管是在西域还是在草原,还是在吐蕃,都是外族人在供应大军粮草,什么时候用过户部?户部的钱粮去了哪里,用本王当着众人的面,给你说出来吗?”
高士廉面色一变,把头一低,退到了后面,不再做声。
“好了诸位,安心做你们的官。虽然本王号召诸位捐钱,不少人都选择了装聋作哑,甚至是抱着看本王笑话的心思,但是只要你们奉公执法,老老实实做官,本王也不会为难你们。”
朝会很快结束,诸多大臣三五成伙一起议论纷纷,唐天则立刻开始派人行动起来。
商部按照六部的布置,也从三品商部尚书开始,依次配制各级官员。
诏令发出后,各地富商迅速代表赶赴长安,很快,圣王府上宾客满满。
“并州张氏来访!”
“杭州苏氏来访!”
“巴州刘氏来访!”
“徐州陶氏来访!”
……
几乎天底下有点实力的商人都派人来了,这些商人里面,有的年富力强,不远万里赶来,有的年老无力,但是派出了自己的嫡长子前来拜访唐天。
拜帖一份份报入王府,护院家丁每次传入一个人,这商人就会带着众多仆从,抬着大量黄金宝物进入王府。
在唐天的授意下,每一家人献上的财富,都被王府长史详细记录在案,很快,圣王王府里面遍地黄金。
最终,所有的商人都汇聚在圣王府的议事厅里,数了数,居然有近五百人!
这些商人都是第一次进王府,而且都是第一次离得圣王如此之近,个个面色激动。
“诸位,朝廷的诏令,想必大家都度过千百遍了,本王召集你们,有两个意思。一来是向你们筹措资金,二来是设立商部,由诸位管理商部,为我大唐生财!”
“过去的数百年、千年时间里,商人一直被认为是卑贱的行业,但是今天本王却要告诉你们,这天底下,农业是根本,但是让大唐富强,却在于行商!不过,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尤其是那些士族,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歪曲事实,压制商人,暗地里自己却在偷偷经商,赚取大量钱财!”
“或许你们的价值,连自己都不信!但是,本王今天设立这商部,不出一年,我大唐将会经济复苏,不出三年,大唐就强大胜过任何一个王朝!到时候,大家就能知道自己的价值,天下人就会意识到你们的作用!只要你们肯跟着本王一心一意,老老实实办事,这大唐的天下,以后也有你们的一份!”
唐天说了很多,从商业的概念,到资本的运作,到商业的价值,从多方面做了诸多阐述。
虽然所有的商人只能懂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但是他们却听懂了最重要的一个意思:商人真的很牛批!殿下真的重视商人!
很快,唐天按照众人献上的财物的多少,对这些商人做了相应的官职、爵位的安排。对于那些有从政能力的人,唐天给了相应的官职,对于那些只有钱,却明显没什么任职能力的人,就赏给他们爵位。
有了官职或者爵位,这些人就能轻易脱掉商人的贱籍,跻身贵族,以后不用再受那些官员的压榨。
不过,这商部的尚书和侍郎还有郎中,唐天却有另外的安排。
尚书安排给了敦煌来的段家代表段德志,因为段家世代居住在敦煌一带,在那里有很广的人脉,如果启用段家主导贸易,大唐和西域的往来必然更加频繁、稳定,而通过西域和众多国家进行贸易,这是获利的最重要途径,也是物资交换的最佳办法。
再有就是并州来的张家代表张世傲得到了一个侍郎的职位,张家在马邑世代和突厥人互市,交换物资,任用张世傲为侍郎,有利于增加大唐和突厥的联系。
另外一个侍郎的职位,安排给了泉州来的谢家代表谢宇,谢家有自己的船队,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谢家一直承担着南方的部分漕运,并以此发展了海上贸易大队,甚至和高丽、百济等国都有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