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裁撤御史,首创东厂
“殿下,既然如此,我等保留意见,但是我们尊重殿下和陛下的决定。”魏征最终也选择了屈服,没有冒死死谏。
唐天根本就没有想过魏征会拼命,说起来魏征之所以以前敢拼命进谏,那是因为有长孙无垢在宫中打掩护,要是没有长孙无垢,魏征早就被处死一百遍了。
现在长孙无垢不在,魏征也只是碍着自己过去的名声出来喳喳两声罢了,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和皇族死磕到底的。
毕竟说白了,一个女人能翻得起多大浪花?
不过,唐天在下朝之后,还真是把自己在朝堂上的话重新思考了一遍。
“御史台,实际作用还真是一般。在朝的御史,都和京官住在长安,哪里好意思当堂说自己同僚的事?至于地方官员,巡查御史更是很久才会去一趟,能查到什么呢?还有许多御史,接着外出巡查的名头,或者和自己主管地区地方官沆瀣一气剥削百姓,或者趁机勒索官员,办事效率基本为零。”唐天想了一会,便做了决定。
次日,唐天和李治、李恪,还有房玄龄等几个为首的大臣在两仪殿内商议许久,最终在唐天强势之下,决定裁撤御史台,创立东厂。
“圣王,这个东厂由谁来管事?”房玄龄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在本王的构想中,东厂是由陛下控制的绝密机构,负责监察天下,知晓京城、地方官员的言行动向,这些人职责重要,所以必须要陛下的亲信出任。所以,陛下身边亲近、有能力的太监,才能出任这个职位,总领整个东厂!”
唐天这么一说,李治面色一喜:“大哥,我有一个贴身太监,从小他们就侍奉我,很是忠心,而且自幼伴读,通晓天文地理,熟知世故人情。让他出任,再适合不过!”
李治、唐天这么一说,其他人也不好多嘴。
只有房玄龄最后说了一句:“陛下,殿下,东厂如果真的能够运作起来,必然是监察百官的利器,但是凡事有利有弊,臣料想这东厂长官既然是陛下亲信,那陛下自然愿意听信。所以臣建议,东厂有监察之权、奏事之权,但是要对官员做出惩处,必须由东厂给出确实的证据。否则,这东厂以后怕是会沦为有心之人蒙蔽圣听的工具啊!”
唐天笑着点头:“放心吧,本王早就想到这些了。这东厂初开之时,人是由陛下选定,但是具体怎么用,本王会亲力亲为。等他们知道究竟怎么做事,该遵守什么规矩之后,以后这东厂就会真正成为陛下手里的一把隐秘的利器!”
很快,他们的决议被写成诏书,在朝堂宣读。
“什么?御史台被裁撤了?”魏征失魂落魄,“我没有拼命死谏啊,怎么会招来如此灾祸?”
魏征忍不住当着众人的面流泪。
御史台在他的手上被裁撤,他的名字可真是要载入史册了。
以后不但御史台的诸位同僚会埋怨他,让众人丢了差事,就是后人也会嘲讽他,御史台在他的手上消失。“陛,陛下啊!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您这要至老臣于何地?”魏征恓惶地跪地哭诉。
魏征是老臣,李治也不好驳了他的面子,但是也不好说这是大哥的意思,只好好言劝慰:“魏征,你不要激动!虽然御史台撤了,但是诸位会补到其他部门,品级不变。都是为了朝廷出力,不要纠结那么多。”
魏征还想说些别的,想留住御史台,但是看了一眼唐天,见唐天绷着脸,心知这圣王是铁了心要撤掉御史台了,只好默不作声。
“任命太监李寅为东厂督主,统摄东厂诸人。”
诏书传下,太监李寅披红挂绿,穿戴整齐,从宫门外走了进来,和众官员打了个招呼。
“诸位,以后监察天下官员的任务,就全部交给东厂来做了。和御史台不一样的是,东厂的人员会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极少和朝廷官员打交道,基本都是暗访各位的做所作为。所以,以后大家做事,务必按照朝廷的规矩,否则事情一旦被抖出来,本王可不会留情!”唐天冷着脸再度警告了一下朝廷官员,东厂就算是正式和人们见面了。
东厂督主之下的官员,由李治从朝中亲信官员挑选,具体到
朝廷的羽林卫是不能充当这些角色的。
因为羽林卫都是从各个世家里面挑选出来的子弟,这些人本身就和官员们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用他们去调查官员,那这东厂就白开了。
薛仁贵上次在吐蕃事了之后,跟着唐天回京,选拔士兵的事情,就让他全权负责了。
安排好之后,唐天又开始为户部收入开始犯愁了。
设立东厂,监察天下官员,那需要数量庞大的基层人员,天下三百多个州县,东厂的人员少说也要三千人,就是平均下来没人每年只给五十两银子的工资,那也是十多万两的银子。
再加上这些人平时活动的经费,加起来少说也要五十万两!
这么多的银子,户部该去哪里弄?
之前唐天也和户部说过一些致富的门路,不过,朝廷多半是没有重视。他去了户部走了一趟,发现库房里面存银见底,连粮食也不过三十万石。
唐天当时就怒了,立刻把户部尚书高士廉喊来。
“你这尚书是怎么做的?堂堂户部的仓库,居然空的像被狗舔了,你怎么说?”唐天眼睛瞪圆,要不是看高士廉老迈力衰,早就上去踹他一脚了。
“狗舔?”高士廉一脸苍凉,“圣王殿下,你还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还真别说,我这户部,还真是被狗舔了!而且不止被舔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