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暗结珠胎案(2)
又见陶岁岁被太后这么一骂,哆哆嗦嗦就在身边跪了下来。
怀着孩子的身子,怎么能跪!不对,就算没怀着孩子,他也不愿意让她跪。
“陶氏,你先起来。”
陶岁岁低头不敢直视皇帝:
“奴婢自知有罪,只配跪在娘娘和陛下面前,但请太后娘娘听奴婢一言......”
“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太后怒不可遏:
“搅乱皇室血脉,当诛九族,来人,给哀家把她拖出去,立即处死!”
皇帝直接挡她面前,脸上也毫不示弱。
“母后!”
“你既说奸夫,那朕如何没看见,只怕是有人蓄意加害。”
【她怎么还跪着,心疼。】
【朕先看看这男模表哥生什么样,再杀了他。】
【就这?没朕帅,她当年怎么看上的。】
陶岁岁在身后:??!!
皇帝怎么知道男模这个词,他也是穿越过来的?
“奸夫”已经被拖上来,看样子已经被打得不轻,在看见陶岁岁的那一刻,嘴里还在不干不净。
“表妹,前几日你才把你的鸳鸯肚兜挂我腰上,你我夫妻恩爱一场,你都忘了吗?”
“还有我们的孩子......那是我们在宫道的草丛,在冷宫的暗室里......”
【啊!!他说什么,草丛?暗室?朕还没试过!】
【什么档次!敢让她亲手给他系肚兜?】
【不对,这一定是假的,见过朕她怎么可能会对别人动心,假的假的假的。】
皇帝表面已经快伪装不下去了,陶岁岁只顾着盯地上那堆“穿越值”,把皇帝心声当背景Bgm了。
好吵,他就不能用他的狗脑子想想吗?
太后脸都绿了。
“听听!听听!你宠爱的是个什么人,竟然如此上不得台面,实在是荒唐!”“来人,给哀家掌嘴!”
凤仪女官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一掌下去,表哥嘴角流下抹黑血,脑子一歪,挂了。
死无对证啊,看来对方是一定要搞死自己了。
随之而来的宫正道:
“还有冷宫宫人瑞书的证词,她因撞破陶氏在冷宫与人苟合,才被陶氏报复发配到暴室,就在亲眷入宫前,陶氏还吩咐人将瑞书双腿打断,让其不能出来指证。”
皇帝冷声道:
“既然不能指证,那你的证词哪里来?”
宫正闭嘴不敢说话。
皇帝直接把陶岁岁拉起,挡着她,不让她看到那具口吐黑血的尸体。
【她手好凉,不会真的为了表哥难过吧。】
【那朕算什么?】
【好难过,可是身为皇帝不能难过......】
啧......
狗皇帝内心戏好多。
陶岁岁低头啜泣几声,再一次开口道:
“奴婢清清白白实在冤枉,还望太后娘娘和陛下明察。”
“奴婢也有人证,偏听则暗,还请太后娘娘和陛下听一听她的证词。”
这次在太后训斥前,皇帝已经应允:
“你说,朕想听听你的证词。”
陶岁岁委托小行子把外头等候的医女喊进来。
太后不屑道:
“皇帝给你赏赐颇多,怎知不是用重金收买,依哀家看,应当重刑拷打一番,才知道是不是吐出的真话。”
医女倒是不卑不亢,将给陶岁岁检查的脉案呈上前。
“太后娘娘明鉴,奴婢并未收过陶姑姑任何贿赂,因为陶姑姑清白之躯,让宫中任何一位有经验的嬷嬷或医女,都可以轻易验出。”
“陶姑姑的守宫砂清晰可见,脉象也并非有孕之兆,至于先前所诊断的脉案,乃是因为她事务繁忙,月信紊乱,再加上压力过大,才会有呕吐、腹胀等症状。”
此言一出,倒是把太后和皇帝都给愣住了。皇帝道:
“那你今天拿的安胎药?”
陶岁岁道:
“禀陛下,那是太医院开的安神药。”
“怪奴婢浅薄,不通男女之事,才会误以为自己有孕,奴婢自知罪孽深重,又想起太后娘娘乃六宫之主,才会先找医女验过清白,然后来跟娘娘请罪的。”
她想跪,谁知皇帝预判了她的预判,一手就拦住,只得略略屈身道:
“娘娘恕罪,奴婢并非有意欺瞒,与那表哥及家中远亲更是久未相见,他们今日入宫探望,根本认不出奴婢,又怎么可能是奴婢安排的侍卫之职?更遑论苟合怀胎一事。”
太后的脸色变了又变,不知是喜还是忧。
最终幽幽看皇帝一眼,摇摇头。
“皇帝......你......唉......”
“怎么会是完璧之身呢,皇帝你真的是,你不会连位置都找错了吧?”
虽然话糙理不糙,但太后你这话也太糙了吧?
皇帝茫然,但好像又懂了什么,但碍于皇帝尊严,他脸上神情丝毫未变。
“母后明鉴,所以朕才来帮陶氏证明,她绝无可能与他人通奸。”
“母后,既然如今证明她无罪,那些赏赐,可尽数归还了吧?”
经此一事,太后的气倒是消得七七八八,但脸上还是维持着六宫之主的威严。
“不可,若得了皇帝宠爱的宫人都来这么一遭,那天家赏赐成什么了。”
“再者,陶氏只是区区一位宫女,赏几个银子得了,拿那么多赏赐,让天下臣民怎么看,皇帝,莫为了个女人,寒了臣子们的心呐。”
简直是一派胡言!
别的陶岁岁不知道,给臣子的赏赐她还能不知,之前贴身侍奉皇帝的时候她就看过,光是一个月俸禄就顶自己几年,还有年节赏赐,普通家庭一辈子也吃不完。
但陶岁岁知道硬刚太后是不行的,反正只有皇帝赏的才能换穿越值,她继续用一招以退为进,弓着身恭敬道:
“太后娘娘所言极是,奴婢身份卑微,本就不配这些赏赐,无论是娘娘还是陛下所赐,奴婢都不曾动过,还望太后娘娘和陛下收回。”
“只是宫女陶氏不配,并非你不配。”
皇帝瞥了眼满地的赏赐。
“既如此,那朕就纳陶氏为妃,赐宝印宝册,再多的赏赐,她自然都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