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章 纸上谈兵?
岑昏在历史上是东吴末期的大臣,为人奸诈谄媚,受到吴主孙皓宠信,有意思的是按照正史记载,这个岑昏应该不是太监,只不过在《三国演义》当中把他设定成了孙皓的贴身太监。
而在九州当中,此人倒是跟《三国演义》里也同样是个太监。
只不过无论正史还是演义小说,此人都是为人好兴土木,祸国殃民,算得上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
而在历史上,此人的死法倒是颇为滑稽。
因为当时的魏国已经被司马氏取代为晋,所以他们当然把目光对准了仍旧偏安一隅的吴国,而面对晋国的大举进攻,当时孱弱的吴国分明难以对付。
随着晋国大军节节胜利,当时孙皓麾下一大部分人居然把这个责任全部推到了岑昏身上。
虽然岑昏此人确实是奸臣,但若将吴国即将亡国这个责任全部推到岑昏身上,这也实在是太夸张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扯蛋的理由,孙皓居然相信了,面对众文武将责任推到岑昏的局面,孙皓居然说说:“若是如此,就该拿这个人去向百姓谢罪。”
而孙皓同意,这也就代表着岑昏死到临头了,虽然孙皓又后悔了,不断派人去阻拦他们,但岑昏已被处死,最后这位奸臣就这样草率的死去了。
岑昏的死看起来十分草率,但此人是个欺上瞒下之徒,这一点确实是无可厚非,要不然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不会把他塑造成一个宦官。
不过在九州世界里,岑昏尚且没有做出什么出格之举,虽然他是孙坚的贴身内侍,也算得上有些恩宠,但到目前为止,这岑昏也没有仗着孙坚贴身内侍的身份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来。
不过这倒也很正常。
孙坚是何许人也,那孙皓跟孙坚压根就不能比,而且孙坚乃是吴国的开国皇帝,威压整个朝廷,连周瑜、陆逊、鲁肃这些人都安安稳稳辅佐孙坚,这岑昏当然掀不起什么波浪。
所以九州的岑昏居然还算得上是一个为孙坚尽心尽力的内侍,虽然算不上什么贤臣,但总归不会干出什么坏事就对了。
而在收到周瑜被陈蒨夜袭,不但折损数千兵马,而且一路撤军到武胜关的消息后,他也着实惊慌了一下,也不顾此时的孙坚正在酣睡,连忙冒着孙坚火冒三丈的风险进了他的寝宫。
而孙坚被岑昏吵醒也确实心有不满,可当岑昏说有十万火急的事情后,孙坚也只能按下心中烦闷,示意岑昏有话直说。
而岑昏也用最快的速度将刚刚收到的消息告诉了孙坚,而这也让孙坚皱眉不已。
战事失败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但身为吴国大都督,平常百战百胜的周瑜居然被陈蒨偷袭得手,这确实让孙坚感到不可思议。
而在听完来龙去脉后,孙坚的面色也有些不自然。
这场仗的失败虽然不能把失败的原因都归结到周瑜身上,但大半责任还是逃不掉的。
身为领兵大将,居然如此疏忽大意,明明两军对垒,可周瑜居然被陈蒨找到了空隙,最终被投降得手。
若光论这场大战的表现,周瑜跟初出茅庐的纸上谈兵之将没什么区别。
损失的几千兵马到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周瑜这一败那可是一路倒退百里,将之前攻下来的土地又拱手让了回去。
可以说目前的南陈北边疆土里面,除了武胜关以及章烨城,还有章烨城后面几座城池以外,其他的可都快要被南陈收回去了。
而周瑜在这封信里除了说明此战的来龙去脉以外,他还请求孙坚派遣援兵到武胜关和周瑜会合。
不过这援兵的数量倒是不多,周瑜仅仅只要一万人而已,这对于身为一流国家的吴国来说倒也还好。
可问题是孙坚已经前前后后投入了数万的兵马,现如今吴国的情况不能说坏,但绝对也算不上好,看上去甚至还像在走下坡路一般。
数万兵马的投入,所得到的东西却完全不成正比,甚至还将原有的大好局势葬送,这可让一向主战的孙坚都有些犹豫了。
倒不是孙坚拿不出这一万兵马,说老实话,现在的吴国拿出四五万精锐大军还不是什么问题,可问题是真的有必要吗?
虽然周瑜在这封信上信誓旦旦,言说自己得到孙坚的一万援军后,绝对有把握克敌制胜,将本该属于吴国的疆土全部拿回来,可这仗的不顺利让孙坚有些迟疑了。
最关键的是兵马调动可不是他这位皇帝皇帝一拍脑袋就能够决定的。
随着这一万兵马的调动,所需要的粮草、辎重,甚至是随军的民夫都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数字。
而且现在朝堂上已经有声音不支持周瑜继续对南陈动手,而且这股声音还不小,即便孙坚贵为皇帝,他也要斟酌再三。
“岑昏,你觉得这仗还要不要继续打下去?”孙坚看向身旁低眉顺眼的岑昏道。
岑昏被孙坚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的一愣,但很快他便说道:“陛下,大都督掌管兵权后可谓是百战百胜,今日阴沟里翻船,或许现在心有不甘,这才想让陛下继续派遣援兵,可是这南陈如今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这一万兵马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大都督一向心高气傲,一万兵马能否席卷重来也是未知数,或许是因为大都督想找回此次失利丢的面子呢?”
岑昏这话说的委婉,实则也是说明不希望继续派兵攻打南陈,而孙坚在听完岑昏的话后则是若有所思。
一夜无话,只不过被这个消息惊醒的孙坚却是再也睡不着了,辗转反侧时心中也在不断犹豫,究竟是要让周瑜撤兵回来,休整一番,等待南陈和楚国大战一场后卷土重来,还是继续给周瑜派兵增援,趁着南陈兵力匮乏之际拿下南陈部分土地。
不过这一思考便到了黎明,孙坚也是再也睡不着了,他只能将这个问题抛给上早朝的文武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