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外史惊羽白客
第47章 亡人难安
小
大
陆涛与包师爷之间的寥寥数语,也让林有言看出,他们二人存有嫌隙。
他也曾听闻吴知县是位爱民如子的清官,定不会轻易为了自己的私事就弃普济惠民的育婴堂而不顾。
然他初来乍到,包师爷是他日后长期共事的搭档,陆涛的话也不能弃之不理。
只得找了个借口,暂时支开陆涛,缓解二人的口舌之争。
就在陆涛气闷之时,林有言却找到了他,详询吴知县辞官的真实缘由。
起初,陆涛还有所犹豫,林知县看出他的担忧,便说自己来找他,包师爷并不知道。
陆涛便将育婴堂从修建到停工、吴知县送信途中落水,以及钦差传旨的经历告知。
林知县心觉此事另有内幕,让陆涛带自己去找吴知县。
吴知县落水之难,陆涛算得上是其救命恩人。
当陆涛带着林有言来家中时,便让陆涛参与了他们的谈话。
也正是这次谈话,陆涛第一次听说了明月堂和育婴堂之间不为人知的秘辛。
那晚,来向吴知县传旨的钦差要他在育婴堂的地底再建数条秘道,至于孩子的去向和秘道的作用,就没再告知他。
在地下偷偷摸摸,绝非君子所为。
吴知县隐约感到这绝非善事,宁愿冒着得罪皇上的风险也要拒绝。
没成想,钦差竟用女儿的性命来威胁吴知县。
吴知县为了保全家人,只好忍气吞声,立刻辞官回家。
林有言得知真相后,对传旨钦差的无耻行径感到气愤,同时对吴知县放弃修建育婴堂的决定大加钦佩。
他疑心的是,这钦差是假传圣旨,表面上是收养无家可归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婴儿,私底下再以地下秘道将这些婴儿贩卖给各地的富贵大户。
恐怕为民解困是假,利用育婴堂敛财才是真。
他决定,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将此事上报朝廷。
吴知县虽为林有言的一腔正义所感,但仍再三劝他不要意气用事,此事须从长计议。
当时,天色渐晚,吴知县陪同陆涛一道送他回县衙。
然而,当吴知县回到家时,家里已经陷入一片火海,他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女四人都被烧死在屋内。
直到第二天,陆涛才接到村民的报案,赶到吴知县家中时,神情萎靡的吴知县因为受了亲人离世的刺激,突然心智失常,就此变得疯疯癫癫。
随陆涛一同来到现场的还有林有言,他坚信是昨晚吴知县将育婴堂的内幕告知,才致家人遭此横祸。
他偏生不服,区区一个传旨的钦差竟会做出这等暗害朝廷命官之举。
于是,他向百姓保证:自己身为枫阳县新任县令,一定会查出害死吴知县家人的真凶,将其绳之以法,还枫阳县百姓一个安宁之地。
随后,陆涛在村里四处询问,事发当晚是否看到有可疑人物进入或者靠近过吴知县的家。
村民都只说天黑后,看到吴知县陪着他和林知县出门了。
这些事情陆涛都知道,他真正要知道的是,在他们离开后,吴知县家里有无异常,村民们却都说没有留意。
一连多日都没有查到可靠的线索,林有言心想此地村民多半是受到钦差的威胁才不敢如实相告,决定亲自上京城告御状。
陆涛曾与吴知县共赴明州府衙的途中,没来由的遭遇水难,事后虽找不到证据,但吴知县的遭遇足以说明,此事必然有人从中作梗,劝阻林有言不要重蹈吴知县覆辙。
林有言听了他的话,倒是安静了几日,没再提及此事。
三日后,县衙有人来报案,需要林知县开堂审理,而林知县迟迟不见人影。
包师爷慌慌张张地找到陈捕头,声称林知县人不见了,在他住的地方发现少了几件衣物,不知是否出了远门。
陈捕头正带人在街上巡逻,一听新任的林知县不见了,包师爷来找自己寻人,而自己更是一头雾水,却反问他:“师爷每日和大人办理公务,大人去了何处,你该比我们清楚才是。”
包师爷愈发焦急,“是大人说自己有私事要处理,叫我先不要找他,谁知今日还不见他人影,你赶快派人到附近打听打听,他是不是出远门了?”
陆涛心里咯噔一下,即便林有言真的一时脑热,孤身前往京城,也该会给自己留下字条。
除了自己,育婴堂之事就只有吴、林两人得知,陆涛虽心有疑窦,也不敢将林有言的真实目的地对外告知。
他悄悄回到县衙,进入林有言的居所,果然少了几件衣服和盘缠,但却未找到他留下的什么书信。
这时,又有人来报案,说在城郊的一处水塘内发现一具尸体。
陈捕头正急着四处打听林有言的下落,哪有功夫管这等琐事,于是叫陆涛去应付。
到了现场一看,打捞上来的尸体竟然就是失踪三日的林有言。
听闻消息的包师爷立即赶到案发现场,衙役发现岸边还放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三十万两的银票。
经仵作刘义验尸,林知县系溺水身亡。
在林有言随身携带的包袱里看到巨额银票,足以令陆涛感到震惊了,仵作说他是溺水,陆涛更是不信。
趁众人忙乱之际,他悄悄掀开覆盖林有言的白布,发现他的脖子上有一道紫青色的勒痕。
陆涛欲找仵作重新验明,谁知就在这短短一刻,刘义竟踪迹全无。
包师爷对他问东问西的行径十分反感,“林大人死因如何,等着下一任县令来断,焉用你一介小小捕快来操心?”
林有言继任枫阳县令才不过三月有余,便遭逢生死巨变,县令的职位再一次空缺,朝廷下派徐仁礼接任县令,调查林知县的死因。
徐知县根据仵作的验尸结果和包袱里的证据,判定林知县是卷款潜逃之际,途中不慎落水而亡。现场也无搏斗痕迹,排除他杀。
陆涛如何肯相信,以林有言的为人会做出这等贪赃枉法,又携款逃亡的事情来,只是他人微言轻,更动摇不了与包师爷一拍即合的新任县令。
他不止一次的私下劝过徐知县,要重新判定林有言死亡一案,但每次均被徐知县给轰了出来。
彼时,与他同为捕快的好友师万里也劝他收手,不要以卵击石。
陆涛亲眼见证吴、林两任知县的惨烈下场,他纵然心知育婴堂有猫腻,也阻止不了徐知县继续修建育婴堂的决心。
此案就此定性,因林有言到任时间尚短,纵然有受过林有言帮助的百姓,那也是寥寥无几。
更多的是,于内情毫不相知的百姓在林有言的灵堂上破口大骂。
就这样,林有言不仅死的不明不白,死后还蒙上了贪贿无度的骂名。
夏书恩等三人听至此处,不禁想起初入枫阳县郊外的水塘,一农一绅为淹死林有言的水塘归属而争吵不休,围观众人对林有言纷纷叫骂的场景,原来这当中还有不为众人所知的内幕。
颜溪月又问陆涛:“那你后来为何离开了县衙?”
他也曾听闻吴知县是位爱民如子的清官,定不会轻易为了自己的私事就弃普济惠民的育婴堂而不顾。
然他初来乍到,包师爷是他日后长期共事的搭档,陆涛的话也不能弃之不理。
只得找了个借口,暂时支开陆涛,缓解二人的口舌之争。
就在陆涛气闷之时,林有言却找到了他,详询吴知县辞官的真实缘由。
起初,陆涛还有所犹豫,林知县看出他的担忧,便说自己来找他,包师爷并不知道。
陆涛便将育婴堂从修建到停工、吴知县送信途中落水,以及钦差传旨的经历告知。
林知县心觉此事另有内幕,让陆涛带自己去找吴知县。
吴知县落水之难,陆涛算得上是其救命恩人。
当陆涛带着林有言来家中时,便让陆涛参与了他们的谈话。
也正是这次谈话,陆涛第一次听说了明月堂和育婴堂之间不为人知的秘辛。
那晚,来向吴知县传旨的钦差要他在育婴堂的地底再建数条秘道,至于孩子的去向和秘道的作用,就没再告知他。
在地下偷偷摸摸,绝非君子所为。
吴知县隐约感到这绝非善事,宁愿冒着得罪皇上的风险也要拒绝。
没成想,钦差竟用女儿的性命来威胁吴知县。
吴知县为了保全家人,只好忍气吞声,立刻辞官回家。
林有言得知真相后,对传旨钦差的无耻行径感到气愤,同时对吴知县放弃修建育婴堂的决定大加钦佩。
他疑心的是,这钦差是假传圣旨,表面上是收养无家可归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婴儿,私底下再以地下秘道将这些婴儿贩卖给各地的富贵大户。
恐怕为民解困是假,利用育婴堂敛财才是真。
他决定,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将此事上报朝廷。
吴知县虽为林有言的一腔正义所感,但仍再三劝他不要意气用事,此事须从长计议。
当时,天色渐晚,吴知县陪同陆涛一道送他回县衙。
然而,当吴知县回到家时,家里已经陷入一片火海,他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女四人都被烧死在屋内。
直到第二天,陆涛才接到村民的报案,赶到吴知县家中时,神情萎靡的吴知县因为受了亲人离世的刺激,突然心智失常,就此变得疯疯癫癫。
随陆涛一同来到现场的还有林有言,他坚信是昨晚吴知县将育婴堂的内幕告知,才致家人遭此横祸。
他偏生不服,区区一个传旨的钦差竟会做出这等暗害朝廷命官之举。
于是,他向百姓保证:自己身为枫阳县新任县令,一定会查出害死吴知县家人的真凶,将其绳之以法,还枫阳县百姓一个安宁之地。
随后,陆涛在村里四处询问,事发当晚是否看到有可疑人物进入或者靠近过吴知县的家。
村民都只说天黑后,看到吴知县陪着他和林知县出门了。
这些事情陆涛都知道,他真正要知道的是,在他们离开后,吴知县家里有无异常,村民们却都说没有留意。
一连多日都没有查到可靠的线索,林有言心想此地村民多半是受到钦差的威胁才不敢如实相告,决定亲自上京城告御状。
陆涛曾与吴知县共赴明州府衙的途中,没来由的遭遇水难,事后虽找不到证据,但吴知县的遭遇足以说明,此事必然有人从中作梗,劝阻林有言不要重蹈吴知县覆辙。
林有言听了他的话,倒是安静了几日,没再提及此事。
三日后,县衙有人来报案,需要林知县开堂审理,而林知县迟迟不见人影。
包师爷慌慌张张地找到陈捕头,声称林知县人不见了,在他住的地方发现少了几件衣物,不知是否出了远门。
陈捕头正带人在街上巡逻,一听新任的林知县不见了,包师爷来找自己寻人,而自己更是一头雾水,却反问他:“师爷每日和大人办理公务,大人去了何处,你该比我们清楚才是。”
包师爷愈发焦急,“是大人说自己有私事要处理,叫我先不要找他,谁知今日还不见他人影,你赶快派人到附近打听打听,他是不是出远门了?”
陆涛心里咯噔一下,即便林有言真的一时脑热,孤身前往京城,也该会给自己留下字条。
除了自己,育婴堂之事就只有吴、林两人得知,陆涛虽心有疑窦,也不敢将林有言的真实目的地对外告知。
他悄悄回到县衙,进入林有言的居所,果然少了几件衣服和盘缠,但却未找到他留下的什么书信。
这时,又有人来报案,说在城郊的一处水塘内发现一具尸体。
陈捕头正急着四处打听林有言的下落,哪有功夫管这等琐事,于是叫陆涛去应付。
到了现场一看,打捞上来的尸体竟然就是失踪三日的林有言。
听闻消息的包师爷立即赶到案发现场,衙役发现岸边还放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三十万两的银票。
经仵作刘义验尸,林知县系溺水身亡。
在林有言随身携带的包袱里看到巨额银票,足以令陆涛感到震惊了,仵作说他是溺水,陆涛更是不信。
趁众人忙乱之际,他悄悄掀开覆盖林有言的白布,发现他的脖子上有一道紫青色的勒痕。
陆涛欲找仵作重新验明,谁知就在这短短一刻,刘义竟踪迹全无。
包师爷对他问东问西的行径十分反感,“林大人死因如何,等着下一任县令来断,焉用你一介小小捕快来操心?”
林有言继任枫阳县令才不过三月有余,便遭逢生死巨变,县令的职位再一次空缺,朝廷下派徐仁礼接任县令,调查林知县的死因。
徐知县根据仵作的验尸结果和包袱里的证据,判定林知县是卷款潜逃之际,途中不慎落水而亡。现场也无搏斗痕迹,排除他杀。
陆涛如何肯相信,以林有言的为人会做出这等贪赃枉法,又携款逃亡的事情来,只是他人微言轻,更动摇不了与包师爷一拍即合的新任县令。
他不止一次的私下劝过徐知县,要重新判定林有言死亡一案,但每次均被徐知县给轰了出来。
彼时,与他同为捕快的好友师万里也劝他收手,不要以卵击石。
陆涛亲眼见证吴、林两任知县的惨烈下场,他纵然心知育婴堂有猫腻,也阻止不了徐知县继续修建育婴堂的决心。
此案就此定性,因林有言到任时间尚短,纵然有受过林有言帮助的百姓,那也是寥寥无几。
更多的是,于内情毫不相知的百姓在林有言的灵堂上破口大骂。
就这样,林有言不仅死的不明不白,死后还蒙上了贪贿无度的骂名。
夏书恩等三人听至此处,不禁想起初入枫阳县郊外的水塘,一农一绅为淹死林有言的水塘归属而争吵不休,围观众人对林有言纷纷叫骂的场景,原来这当中还有不为众人所知的内幕。
颜溪月又问陆涛:“那你后来为何离开了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