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农技站

陈红那傲娇的样子,让杨庆兴奋。</p>

“别说,你现在的工资,都赶得上咱们院的中上水平了。”</p>

“不过你这个工资,没有问题吧?”</p>

“不会被人告了吧。”</p>

陈红自信的道。</p>

“都是按照你设置的标准执行的,是通过了街道和区里同意的。”</p>

“再说了,要是赔了,我可是也要承担三成责任的,现在挣钱了,我多拿点又有什么关系。”</p>

这钱她拿的心安理得。</p>

杨庆想了一下,试探道。</p>

“要不然你再向陈教授这里转移转移?”</p>

“省的别人眼热。”</p>

陈红扭过头来,扭住了他的耳朵,郑重的道。</p>

“我不同意,我辛辛苦苦的,净给别人做嫁衣了。”</p>

“再说了,我也喜欢和那些小猫小狗待在一起。”</p>

“你说的那农技站,谁愿意去,谁去,没人去,就让陈教授自己来。”</p>

“反正他也和我们街道混熟了。”</p>

杨庆咧着嘴,告饶。</p>

“行行行,都听你的,只要你出个头就行。”</p>

使唤一个人往死里使,确实不好。</p>

陈红这才松开了她的耳朵。</p>

一直回到家里,关上门。</p>

陈红才问道。</p>

“杨庆你跟我说实话,你对街道的事情这么上心,是不是盘算着什么事情?”</p>

她怀疑的盯着杨庆的眼睛。</p>

现在换成谁,也该发现问题了。</p>

一个架子菜,可以说是为了稳固陈红的地位,为了改善他杨庆的形象。</p>

那这一步步谋算,摊子铺的越来越大,就显的不那么简单了。</p>

因为对杨庆来说,这样做完全没有任何好处。</p>

杨庆被陈红盯的有点心虚,却强自镇定。</p>

“还能是什么,还不是因为孙红旗的那句话吗?”</p>

“这样再有人想动我,也要想一下我的贡献不是。”</p>

孙红旗的话,陈红也知道,不过她觉得不应该。</p>

“有老太太给你坐镇,你还怕什么?”</p>

杨庆情绪有点低落的道。</p>

“老太太,还有多长时间?”</p>

她儿子的死,带给她太多的伤害了,甚至一度有了死志。</p>

如果不是陈红和杨庆,老太太只怕能不能挺过今年都说不定。</p>

陈红也明白了杨庆的意思。</p>

“你是怕我护不住你?”</p>

杨庆翻了一个白眼,66年后,弄不好你还会被连累。</p>

更别说护着我了。</p>

“我父母这边,总归是一个隐患。”</p>

“你应该知道父母在弯岛那边,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p>

“毕竟一切都是我们的猜测,具体情况谁都不知道。”</p>

“更不要说过去这么久,谁知道他们有没有彻底放弃这边了,选择在那边。”</p>

“我不能把命运交给他们两口子。”</p>

“他们已经抛弃过我一次了,再抛弃一次,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p>

空气有点沉重,陈红没有想到杨庆这一连串的变化,竟然是因为这个。</p>

也没有想到,杨庆的心理一直有这么大的负担。</p>

他这算什么,她想起了村里曾经的那条见人就摇尾乞怜的狗。</p>

不管它怎么讨好村里人,还是在灾荒年,进了村里人的肚子。</p>

而杀它的那个人,曾经是它最讨好最信任的人。</p>

杨庆这样算什么,刷存在感?用来讨好有些人?</p>

最终的命运又会是什么?</p>

他会不会在灾年的时候,成为别人踏脚石?</p>

“有用吗?”</p>

杨庆摇摇头。</p>

“不知道。”</p>

两夫妻突然沉默了起来。</p>

生活的变好,也挡不住头上的阴霾。</p>

最终陈红还是向王主任提出了交出驯养中心的提议。</p>

王主任拧着眉头看着陈红。</p>

“就是在咱们街道再开一个农技站,你也没有必要交出驯养中心啊。”</p>

“要知道因为家庭农场的事情,已经给你提升过职级。”</p>

“再升,让别人怎么看?”</p>

“农技站的事情,还是让别人来吧,总要让别人也有表现的机会不是。”</p>

陈红笑着讨好着王主任。</p>

“我这不是怕别人不干吗?”</p>

“这是家庭农场的延伸,投入不小,见效慢。”</p>

“换个没有耐心的人,再坏了事情。”</p>

“毕竟种植箱的造价也不便宜,咱们街道又不能再发债券了。”</p>

王姨知道陈红说的有道理。</p>

但是陈红表现的太积极了,有点脱离群众。</p>

这很不好,为她以后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p>

这是有她,换一个地方,她会被排挤死。</p>

“你先不要说了,等我先去区里一趟,回来咱们再说。”</p>

王主任很快就去见了区长。</p>

因为家庭农场的事情,区长现在对王主任非常客套。</p>

这都是成绩啊,而且是的到了上面肯定的成绩。</p>

甚至杨庆提出来的那套菜园城市,果蔬城市,果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的概念,都被引入到了未来城市规划纲里了。</p>

红星街道搞的驯养中心,更是在粮库一战成名,成为了粮库的长期合作伙伴。</p>

为除四害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

“王主任,大驾光临啊,是不是又有什么好事情。”</p>

王姨拿出了杨庆的策划书。</p>

区长一看,映入眼帘的是关于蘑菇人工种植和冬季新鲜蔬菜供应的可行性报告。</p>

提出人是陈学森,这个在家庭农场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才。</p>

区长也不是一个草包,越看越觉得非常有可行性。</p>

“这个报告写的好啊,冬季绿色蔬菜供应。”</p>

这是外国人才提出的概念啊。</p>

“这蘑菇人工种植,也是欧罗巴和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正在大力发展的技术。”</p>

“这个想法好,填补了我们目前的空白。”</p>

(大棚蔬菜,是在石油化工,大力发展以后,才推广开的,大概时间是七八十年代。六十年代我们的石油化工技术还非常差,而且产量低,就连盆子,大部分都是搪瓷盆子,塑料的生产成本还很高。)</p>

“这个陈学森,还真是一个人才。”</p>

王主任打断了他的夸奖。</p>

“你还真认为这一切是陈学森搞出来的?”</p>

区长疑惑了。</p>

“你的意思是?”</p>

王主任指指那文件。</p>

“那是杨庆写的,我也是才发觉的。”</p>

“以前的也是杨庆写的。”</p>

“我这段时间听我们街道的人说杨庆是个天才,自学成才。”</p>

区长不敢相信的看看文件。</p>

“自学能够学成这样?写文章写的可不错啊。”</p>

王主任又拿出了关于家庭农场和驯养中心的那个文件。</p>

两厢一对比。</p>

第一份字有点丑,第二份关于驯养中心的字已经有模有样了,第三份关于农技站的,已经有骨有肉。</p>

这进步速度,确实有点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