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洪武二十三年,大宁城生产总值

第881章 洪武二十三年,大宁城生产总值

午后,微弱的阳光艰难穿透厚重云层,

洒下几缕微弱光线,给大宁城增添了一丝暖意。/2^叭+墈·书/王′ +庚.辛!最-全-

衙门口早已聚集了众多百姓,

他们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疑惑

虽然不知道生产总值是什么,但并不眈误他们在此旁听。

事实上,衙门告示上许多东西,他们都看不懂,但并不防碍他们来看。

不多时,解缙身着一袭崭新的青色官服,头戴黑色乌纱帽,

神色庄重地站在衙门口的高台上。

他身后,一众官员整齐排列,表情严肃。

杨士奇站在解缙身旁,手中捧着那卷长长的卷轴。

他们一经出现,场面顿时安静下来。

解缙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人群,清了清嗓子,洪亮的声音响起:

“诸位大宁城百姓,今日,本官要向大家公布去年大宁城的生产总值。”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解缙身上。

解缙微微点头,示意杨士奇展开卷轴。

杨士奇小心翼翼地将卷轴展开,解缙看着卷轴,开始详细通报:

“首先,是修路方面,

去年,都司大力推进道路修建,

为日后与北平、关内的交通往来打下坚实基础。

在修路工程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从西城门处的修路工地开始,一路规划建设到如今二百八十里处,

所用工匠众多,采购石料、木材等材料花费巨大。

经统计,修路一项,全年投入银钱十一万两,其中工钱四万六千两,

赏钱六万一千两,这六万一千乃是衙门年前现银拨付,不参与修路一项生产总值计算。”

此话一出,门前聚集的一众百姓纷纷面露震惊!

修路居然这么花钱!

工钱居然这么多?

旁听的诸多官员眉头皱了起来,的确太多了,

若是招募民夫的话,这笔钱少说也能省下八成。

解缙没理会他们,继续说道:

“接下来是农业,大宁城土地肥沃,百姓勤劳,去年农业迎来大丰收。

农田里,麦浪滚滚,粮食满仓,各类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

其中小麦产量达到了二十万石,粟米十五万石,还有甘薯一百零三万石,其他杂粮若干。

可以这么说,大宁城百姓已经再也不会挨饿了。

同时,畜牧业也发展平稳,

牧场里牛羊成群,去年共养殖肉牛一万头,羊五万只,马四千匹,猪一万三千头,

值得一提的是,一万三千头猪中只有七千三百馀头正常生长,其馀皆死。”

不少人面面相觑,尤其是城北的草原人,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解缙将声音拔高,大声道:

“农业与畜牧业的总产值,经核算达十一万两银子。

这离不开每一位辛勤劳作的农夫、牧民,都司在此多谢了。”

不知是谁带头率先鼓掌,场中一下子掌声一片。

他们想得也不复杂,虽然养猪死了不少,

但种甘薯可是大大丰收啊,

一百万石粮食,今年的确不会挨饿。§幻?想?姬÷ =首&发?

“再来说说手工业。”

解缙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宁城的手工业种类繁多,木工、铁匠、陶匠等技艺精湛。

家具、农具、兵器,以及陶器,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在大宁畅销,

还远销北平、辽东、应天等地!

去年,手工业全年产值达到六万两银子。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你我提供了丰富所品,

还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让让许多百姓能够凭借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

“丝织业,也是我们大宁城的重要产业。”解缙接着介绍。

“去年,丝织业发展迅速,

织布机日夜运转,织出的丝绸质地优良,花色繁多,

做出来的皮草质地精良、远销大明四处!

经过粗略统计,丝织业全年产值达四

万两银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都司同知刘大人已经决定,继续扩大纺织业的规模,

开设更多任务坊,力争明年纺织业的全年产值达到六万两银子!”

解缙这么一说,早上来听的一些人便有些懵懂,

更有聪明人倾刻明悟,

这多出来的两万两,就是机会!

“制糖业,同样不容小觑。”解缙继续说道。

“大宁城有最先进的制糖工艺。

去年,制糖工坊的工人不辞辛劳,日夜赶工,全年制糖产量达五万斤,产值两万两银子。”

不远处的佥事李贤听到这个帐目,眉头一皱。

这么少?这怎么算得?

他是知道的,这些白糖大多都卖去了草原,产出虽然是两万两,

但真到大宁的钱财,少说也得二十万两!

“冶铁业,是我们大宁城的支柱产业之一。”

解缙提高音量,

“去年,冶铁业规模不断扩大,

工匠们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能够炼制出高质量的铁。

全年冶铁产量达六万斤,

除了满足本地手工业和农业须求外,

还大量制造军械,全年产值达六万两银子。”

“商贸往来也是咱们大宁城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大宁城的发展,商业日益繁荣。

城中集市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

南方的茶叶、丝绸,北方的皮毛、药材,还有众多香料、珠宝。

去年,商贸往来全年产值达四万两银子。”

解缙看了看长长的文书,说道:

“其他一些细枝末节,本官就不过多赘述,

稍后会有吏员将这些文书张贴到城中各处。”

解缙说完各项产业的产值后,

稍作停顿,目光再次扫过台下的人群,神情庄重地说道:

“现在,本官公布去年大宁城生产总值。”

“经过详细核算,去年大宁城修路投入十一万两,

农业与畜牧业产值十一万两,手工业产值六万两,丝织业产值四万两,制糖业产值两万两,冶铁业产值六万两,

商贸往来产值四万两,总计二十二万两银子!”

台下停顿了片刻,而后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呼,

不少百姓面面相觑,纷纷感慨大宁城居然这么有钱!

不过,一众旁听官员则皱起了眉头,

他们对于都司的钱财往来有些了解,居然才只有二十二万两?

这个数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解缙十分严肃地开口:

“诸位,因为这是都司第一次用生产总值的方法来测算都司繁华,

所以其中难免会有所偏差。比奇中闻旺 耕辛嶵快

在后续一年中,都司会完善计算方法,

采用更加精确的方法来算出准确帐目。

当然,这个数字也是参考之用,可以与今年的生产总值两相对比。

还是那句话,万事开头难,

计算生产总值一事只是开始,以后的路还长,

都司会根据这份计算帐目,做出具体规划,持续增加投入。

诸位还请用心做工,好好干活,也还请转告亲戚朋友。

今年大宁城的工作岗位,只会比去年更多,更好!”

百姓们听了,纷纷露出期待,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虽然听不明白那生产总值是什么,

但上工的地方多了,总是一件好事。

很快,吏员就张粘贴了详细的大宁城生产总值,

一行百姓蜂拥着向前查看,

人群熙熙攘攘,一个个瞪大眼睛。

不远处的李贤见到这一幕,眉头略微皱了皱,眼中闪过不可思议。

居然有这么多的百姓关心都司政务,这等盛况他从未见过。

以往在北元,朝廷下发的文书就连一些朝廷官员都视若厕纸,

更不用说那些如行尸走肉一般的百姓了,

几乎看都不会看。

阿速站在一旁,见李贤面露震惊,好奇地发问:

大人,这是怎么了?”

李贤回过神来,忽然笑了起来:

“有些震惊,看看这些百姓,

能够蜂拥而至地看文书,已经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了。

这在别处,几乎不可能看到。”

阿速脸色有些古怪,在那些百姓身上连连打量,

不就是看个告示嘛,有这么玄乎?

“大人,是不是有些太太”

“呵”

李贤嗤笑一声,瞥了他一眼:

“怎么,觉得我夸夸其谈?”

“也不是,这些百姓以往也常常来看告示。”

“关心政事本就是一种明事理,

你去过大明其他地方,他们那里的百姓对于政令告示会这般关注?”

阿速去过京城,他摇了摇头:

“京中百姓也看政令告示,

但更多的还是看府衙发布的悬赏,准备发一笔横财。”

“这不就对了,京畿尚且如此,

那些贫苦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大宁有如此盛况,日后飞黄腾达已经是必然之事。”

李贤斩钉截铁地开口,语气中的坚定让阿速都看了他好几眼,

恍惚间,阿速觉得,身旁的李大人才是真正的明人。

不多时,李贤与阿速等人来到了后堂衙房,见到了正在看礼单的陆云逸。

“拜见大人。”

陆云逸抬起头来,见是他们便笑了起来:

“快坐,上茶。”

他将礼单放下,笑呵呵地看着前面几人:

“怎么样,对于咱们大宁城的生产总值,有何看法?”

众人面面相觑,段正则率先开口,躬敬道:

“大人,此法乃是正本清源之法,

以后大宁城可以根据两两对比,

真正发现一年中的不足,到时候再修修补补起来就容易多了。”

一行人频频点头,以往对于城中的一些缺陷,

他们只能用眼睛去看,去从百姓日子中去体悟,

甚至可以毫不关心,得过且过。

但有了这东西,能看到其中不足。

陆云逸笑着压了压手:

“坐下坐下,生产总值是正视自身的唯一办法,能够落实到纸上,

只要坚持下去,就能看到大宁的发展趋势,

到时候拿着这张纸找朝廷要银子,也好要。”

众人一愣,旋即反应过来,一个个脸色都变得古怪。

好象是这么个道理!

一个节节攀升的都司,若是朝廷再不加以大力支持,那也未免太寒心了。

李贤若有所思,试探着发问:

“大人,这这生产总值的计算准确吗?

下官怎么觉得,这个数太少了,

毕竟前些日子衙门的现银都有快二十万两。”

陆云逸笑了笑:

“能赚多少钱跟能值多少钱天差地别。”

李贤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陷入了沉思。

“大人,还请解惑?”

陆云逸摆了摆手:

“就象你我,用歪门邪道弄一万两银子很简单,

但弄一个能赚一万两银子的生意却非常难。

其中区别就是,生意可以持续,歪门邪道却总有到头的一日。

都司现在就是一个大商行,每年能赚许多银子,

只要别弄一些天怒人怨的政令,就能一直保持下去,

这种生意的价值可要比它的价格要贵上至少二十倍不止。”

一行人更加疑惑,满脸茫然,

李贤作为北元的工部尚书,听懂了一些,但又不是太懂。

陆云逸眨了眨眼睛,说道:

“应天商行去年赚了六十九万两银子,

想要买下这么一个商行需要多少钱?

总不能六十九万两就把商行买了吧,库房里的银子都不止这么多。”

这么一说,李贤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大人说得对,的确是这个道理,

大宁城虽然生产总值只有二十多万两,但这是能世世代代经营的‘生意’。

若按大人所说的二十倍银钱将大宁城卖了,

那二十年后就是纯赚的生意,太划算了,

下官觉得,大宁城可能更值钱,至少至少得五十年!”

陆云逸大笑出声,频频点头:

“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帐目已经不少了,

而且这次的测算十分粗浅,

修路虽然花了十一万两银子,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重新流回城中,

或是工钱,或是工坊货钱。

所以二十二万两这个帐目不准,测算方法会渐渐完善的。”

段正则也在这时开口:

“大人,一开始这个帐目不能说得太高,

要不然逞了一时威风,明年就难办了,

应当一点点加弄出一个持续增长的样子。”

陆云逸一愣,笑着点了点他:

“各个屯田卫收取的粮食年年攀高,就是这么干的吧。”

段正则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大人,各地都这么干,也就得过且过了。”

众人哄堂大笑,一番攀谈后,陆云逸说起了正事。

“过些日子本官要去辽东与潘大人商议修路一事,可能会去个几个月,

到时候尔等要看好家,小心提防城中商贾与外人合流,

还有城西的关口,不该流向北平的,一分一毫也不让它过去。”

一众大人脸色凝重,段正则诧异地发问:

“大人,这么快就要开始修?朝廷的银子还没来呢。”

“算算时间也快了,此事宜早不宜迟,

趁着年后清闲,快去快回,

还是那般,都司一众事务由黑鹰处置,有什么事都去找他。”

“是!”

一行人答应下来,府尹洪忆山沉声发问:

“大人,年前的时候都司去了一封申请成立三司的折子,

若朝廷回信答应,我等该如何处置?

难不成真要增设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

李贤等人也脸色凝重起来,

三司设立毫无疑问会削弱他们手中的权势。

平心而论,这封奏疏他们是不同意上的,

但奈何眼前之人将都司弄成了一言堂,他们不听也不行。

陆云逸笑了笑,回答道:

“此事不用担心,朝廷目前不可能在大宁设立三司,

上这一封奏疏也是个由头,

总比以后朝廷扭扭捏捏跟咱们提好。”

洪忆山松了口气,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他现在的府尹,若是成立布政使司,

他还不知能捞得一个什么官职,远不如现在这般自在。

毕竟,他现在说是府尹,

但操持的事,可都是左右布政使干的事!

“行了,各位都回去吧,

这段时间有什么事就提早禀告,过些日子本官就带人出发!”

“是,大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