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好想吃薯片

第408章 改稿子的牙医

第408章改稿子的牙医

“归程总是比迷途长,长于一生。”

“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

江弦下半句诗一出,一种莫名的情绪只霎那间便涌上众人的心头。

“好诗.”

钟阿城轻声感叹。

告别是主动的割裂。

重逢却需天时地利人和。

每一次重逢都在消耗命运的配额。

直至最后一次告别的余额清零。

钟阿城怔忪了片刻,忽然由感而发,吟出一句古诗: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他想不到别的诗句。

或许只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苍茫,才能托住江弦这首诗里所蕴含的那抹哀伤。

另一边,赵振开的妻子邵飞忽然双手掩面。

虽然遮挡住了她的面庞,但所有人都能从她身体的微微颤栗看出。

她在哭。

而她也不只是一个人。

在场的诸多友人,都被这首诗的哀伤所感染,红了眼眶。

钟阿城的爱人也热烈的拥抱住他,在他的衣襟上抹着涕泪。

赵振开一脸怅然的望着江弦,轻咬嘴唇,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江弦这首诗简短、冷峻、深邃、凝练,朦胧而不晦涩。

在赵振开看来,自己全盛时期的全部优点,都在这首诗里面了。

他甚至觉得即便在自己最妙的那几句面前,江弦这首诗的两句也丝毫不会显得逊色。

他写的是那样的直白、激情,让人一看便落泪。

关键

你敢信这是江弦随口吟出的一首诗!

古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曹子建那样的才气,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燃萁之敏倾倒

然而刚才,江弦就是站在原地。

别说七步了。

这小子一步都没走!

就低下头略微思索片刻,然后就随口吟诵出这么一首微言大义、字字珠玑的好诗。

当然了,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江弦早就作出了这首诗,今天机缘巧合吟诵了出来。

另一种就是江弦真的是福至心灵,由感而发。

赵振开更相信是后者。

后者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前者太过于机缘巧合,相比之下,还是后者这种情况更加合理。

赵振开满眼复杂的看着江弦。

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

不论是《致橡树》,还是今天这首诗,江弦这个人,都表现出绝对的才华横溢、绝对的诗才敏捷。

可偏偏这个人他不爱写诗!

你说这气不气人

“老江,你这诗写的也太好了,应该起个诗名,正式发表出去!”陈皑鸽嚷嚷说。

其他人也同意道:

“是啊,是啊,小陈说得对。”

“写的太好了,是应该发表。”

“赶紧起个诗名吧老江!”

“诗名”江弦挠了挠头。

怎么还闹得要发表了

他这首诗也不是自己写的。

其实这原本是赵振开的一首诗《黑色地图》里的两句。

全诗很长。

刚才赵振开让他帮忙作诗,他一下子就想起里面这两句,干脆就把这两句摘出来,组了一首诗。

嗯,用赵振开的诗替赵振开写诗,谁也不吃亏嘛。

不过因为只是诗中的两句,缺少了太多的意象,再叫《黑色地图》就显得有些不恰当。

“.你看,这首诗就叫《在离别之前》怎么样”见江弦陷入思索,赵振开试着给起了一个。

钟阿城点点头,“可以可以,这诗名很点题,也很应景。”

“老赵给起的这个不错。”

“我看行。”

其他人支持说。

赵振开笑着看向江弦,“你觉得怎么样老江”

“我觉得”

江弦摇摇头。

“我觉得不要叫在《在离别之前》。”

“不要”

众人诧异。

纷纷好奇江弦究竟想起一个什么样的诗名,居然在他看来,比赵振开想的这个《在离别之前》还好。

“我想不要叫《在离别之前》.”

江弦揭晓答案:

“我觉得叫《在抵达之前》会更好。”

“抵达”

众人陷入思索。

赵振开最先反应过来,认同的点点头,“改得好!你这个名字改得好!”

所有人目光都朝着赵振开看去,只听他解释道:

“离别就只是离别,改成抵达,这首诗一下子就多了一层意味,也多了一种希冀,读罢以后,心中一定会对这一次的重逢更加珍惜和渴望。”

听了他的解释,众人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改得好,这样一个诗名,这首诗一下子就有了两种意味,更深刻了。”

“你这首诗一定要发在《诗刊》上!肯定能流传开!”

“.”

江弦只是无奈。

他改这个诗名,其实用意不在这首诗本身。

刚才他写这首诗,本是为了配合陈皑鸽的提议,于是答应赵振开的请求,给大家缓解缓解悲伤的气氛。

结果呢,一首诗写出来,闹得是这个哭、那个抱。

眼看着气氛变得比刚才写诗之前还悲伤。

他要是再起个“离别”的诗名。

那恐怕赵振开和钟阿城这俩人都要舍不得走了。

他俩舍得,他俩媳妇也舍不得了。

因此他才特意将“离别”改了个“抵达”。

果然,刚才那股悲伤的氛围,一下子被这个“抵达”冲散了不少。

谁知道赵振开还在那做起了“阅读理解”。

“这可真是自有大儒为我辩经。”他小声哔哔着吐槽。

送君千里终须别。

眼看着时间差不多,江弦又叮嘱两人几句,两人这才一步三回头的去安检。

剩下一帮过来送别的人作鸟兽散。

江弦找上邵飞。

“嫂子。”

“小江,怎么了”邵飞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拎包,眼眶还有些粉红。

“嫂子,赵哥去了那边,以后家里遇到什么困难,你尽管跟我说。”

“害,没啥困难,不用麻烦你。”邵飞摆摆手。

江弦笑了笑,蹲下去抱了抱赵振开的闺女。

“知道叫我什么不”

“.”

赵振开闺女也不说话,吃着手指头,一脸戒备的看着江弦,呐呢着喊了个:

“哥哥。”

“哎呦,真乖。”

江弦龙颜大悦啊呸,喜上眉梢,从兜里掏出个红包塞给小丫头。

“哥哥给你的,收好了。”

“哟!”邵飞眼疾手快的拦住,“小江,你这是干嘛这多不合适!”

“嫂子,有啥不合适的,我给孩子的。”

推脱一番,最后邵飞还是无奈收下江弦的好意。

她跟赵振开都是搞艺术的,虽然家里都是高干,不过依旧是捉襟见肘,日子紧紧巴巴的凑活着过。

搞定邵飞,江弦又去钟阿城媳妇那儿,如法炮制一番。

两个红包,拉近了和俩女人的关系,稳固住后方,以便美国的两兄弟放开手脚。

说起美国那边,不久前,江弦收到几封美国的来信。

其中一封来自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史密斯,信里先是问候,然后就是催稿。

史密斯非常渴望见到《饥饿游戏》第三部的稿子。

之前江弦就和他透露过,《饥饿游戏》不只有两部,还有第三部。

嗯,其实还有个前传。

史密斯在信里告诉江弦,《饥饿游戏》现在在美国火的可怕。

而且这部小说的火爆,已经逐渐出圈。

就连政界都对这篇小说有所关注。

1984是个特敏感的年份。

这一年,里根已经干够日子了,要换届。

往往这也是漂亮国最能闹幺蛾子的时候。

恰巧《饥饿游戏》这本小说红遍美国。

于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美国的民主派和共和派都非常亲民的在演讲上提起了《饥饿游戏》这部小说。

民主派的人说:《饥饿游戏》的主角凯特妮丝是个不折不扣的民主派支持者,喜欢这本小说的人就应该明白民主派的伟大。

轮到共和派的人演讲的时候,他们怒喷民主派那群傻子根本就不懂文学!

《饥饿游戏》的故事分明是在批评民主党,批评他们要搞垮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

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

《释放心中的凯特妮丝》

总之,两边的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差江弦这个原作者的一嘴官方认定。

另外,美国家喻户晓的强档脱口秀节目《今夜秀》。

就是后来换了个叫吉米的主持人然后改名成《吉米今夜秀》那个节目,经常请一堆明星,什么雷迪嘎嘎、复联.懂王也上过。

后来有人爆料这主持人吉米,搞职场霸凌

当然了,这会儿还不是吉米这个主持人主持。

节目历史上的第三任主持强尼,在节目里头发出一句感慨:

“太离谱了。”

“你们知道我们的选举有多离谱吗”

“《饥饿游戏》作者的一句话就能改变最后的结果!”

“你们知道更离谱的是什么吗”

“这作者还不是美国人!”

江弦也觉得很离谱,莫名其妙的他成了这么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也就是他已经回国了,不在那边了。

要是他还在那边,那双方的人不得追着给他送钱求他站出来替自己的人说几句话

江弦一琢磨,万一自己的发言还真的有用。

那不也是和马斯克一样了

头等“从龙之功”!

不过这事儿想想还怪危险。

这里面的水太深。

江弦自知就算是穿越者也把握不住。

那边又是什么莫名其妙的岛,又是什么莫名其妙的会.

哎呀。

还是不去往这里面掺和为妙。

除了史密斯的信,江弦的经纪人马歇尔当然也和他有联系。

据马歇尔说,好莱坞那边八大影业公司,什么华纳、派拉蒙、福克斯、迪士尼还有江弦的老朋友米高梅,都追着要改编他的小说《漂流者》和《饥饿游戏》,开出的改编费一家比一家高。

马歇尔问江弦的意见是什么。

江弦说我一家都不给。

《漂流者》和《饥饿游戏》的影视改编,在江弦所知道的后世,也就是原本的历史轨迹中,都是超乎想象的成功,能在影史留名的那种。

《漂流者》的全球票房高达5.6亿美元。

《饥饿游戏》就更恐怖了。

光是第一部的票房就6.95亿美元了,后面的第二部、第三部上下,外加前传,整个系列简直就是捞钱机器,狂揽将近3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多吓人啊。

30亿美元的票房什么概念

《哪吒2》现在20亿美元票房。

《漂流者》和《饥饿游戏》俩ip的票房加起来也就是大概两部《哪吒2》的票房吧。

江弦已经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月亮与六便士》交给米高梅了。

他觉得《漂流者》和《饥饿游戏》这两部电影还是应该留到自己手里,把这两个堪比“哪吒”的大ip留给他的“今天”。

上海火车站。

才刚到8月份,离国庆还有一个多月,火车站就已经在准备了,今年可是建国35周年,而且今年还要阅兵,时隔24年,又一次阅兵,举国重视,从去年就开始研究准备了。

车站里红旗插上了,国旗挂上了,领导的画像也贴上了,庄严肃穆,和以往无异。

但仔细瞧来往的人群,各色的衣着以及细微处的装饰,还有寸手不离的文艺报刊,偶尔大胆的玩笑能体会到一种介于封闭与开放之间欲望释放的萌动。

“同志,你上哪去”一个男同志拉着另一名等车的男同志唠嗑。

“我去京城。”

“去干嘛”

“改稿子。”

余华身着短袖凉鞋,一身土到不能再土的打扮,手上捧着一本《收获》,非常青涩的回答说:“我的稿子被《京城文学》的看上了,人家喊我去改稿子。”

“改稿子是不是哦”对方怀疑的看他一眼。

“骗你干嘛。”

“你是干嘛的”

“牙医。”

“牙医还会写稿子吹吧你就。”对方根本不信,瞄上余华手上的杂志,“你这本《收获》看完了没有”

“看完了,我已经在火车上看了三遍了。”

“你看这样子。”

对方拿过一本杂志,“我要去坐车了,我这本杂志给你,你这本杂志给我,你那本我没看过,我这本你没看过,咱俩换换,谁也不吃亏,你看行不行”

“换换”

余华迟疑的看他一眼,“你这是本什么杂志”

“《人民文摘》。”

对方回答说,“你拿着看看吧,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