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六章

李文英脚步微顿,状似不在意地道:“那也不能说明什么,或许只是巧合呢?”

张子望:“天象异变,我心中总有些不安。?比/奇.中!文?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

李文英不再吭声。

潘筠垂眸,挑破他心里的担忧:“师兄是怕龙脉指向邓茂

王添翼的决定传入京城,潘琳接到那封信时,正立于忠义侯府的书房之中,烛火摇曳,映得她神情复杂。

“若陛下真欲稳朝局,便该先稳边关。”

短短一句话,却似千钧压肩。她缓缓将信纸折起,放入袖中,心中却已明白王添翼的态度??他不愿再回京城,也不愿卷入朝堂之争。他选择了边关,也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她站在窗前,望向宫墙方向,心中隐隐不安。皇帝召王添翼回京,显然是有意将他重新纳入棋局,以牵制襄王与太子。而王添翼拒绝,无疑会让皇帝心中生疑。王添翼虽忠,但皇帝最忌讳的,便是“不受控”。

她深知皇帝的性情,一旦生疑,便不会再轻易信任。王添翼此举,虽保全了自己,却也埋下了祸根。

翌日,她入宫求见皇帝,却被挡在宫门外。太监传话:“陛下近日龙体欠安,暂不见外臣。”

她心中一沉,知皇帝有意冷落她,或许是在试探她与王添翼之间的关系。

她并未强求,只是默默退下,回到侯府,开始重新布置京中暗线,密切监视宫中动向。

数日后,消息传来??皇帝召见太子,命其正式接管六部事务,并下旨恢复其东宫属官之权。朝中大臣哗然,纷纷猜测皇帝是否已有意让太子复位。

然而,潘琳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太子赵承恩虽表面谦逊,但其亲信已开始频繁出入东宫,暗中联络旧部,甚至有人听闻他与江南士族密谈,似有意筹谋。

而与此同时,襄王赵承泽却被皇帝召入宫中,一连三日未出宫门。

潘琳终于意识到,皇帝并未真正放权,而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她连夜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往宣府,信中只有一句话:“陛下未病,太子复权,襄王被困。”

她不知王添翼是否会回应,但她必须让他知晓京城的变化。

而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悄然调动自己在京中能掌控的旧部,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风暴。

她知道,自己已无法置身事外。

---

宣府,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王添翼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白茫茫的天地,心中却无半分宁静。@求3|^书+~{帮/~′ ?更°{>新o最_快:^

潘琳的信件已送达,他读罢之后,久久未语。

“陛下未病,太子复权,襄王被困。”

短短十五字,却道尽了京城的暗流涌动。

他深知皇帝的手段,若真有意试探太子,绝不会只让其复权那么简单。而襄王被困宫中,恐怕也是皇帝有意为之。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皇帝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

“朕知你忠于大明,但忠义之道,未必只在边关。”

皇帝的话,依旧回荡在他耳边。

他知道,皇帝在等他回去。

可他若回去,便再无退路。

“大人。”副将陈守仁低声唤道,“京中密探来报,兵部已开始调兵,似有意加强京畿防务。”

王添翼睁开眼,目光如刀:“兵部调兵,是奉谁之命?”

“据说是太子亲自下令。”

王添翼眉头微皱:“太子竟敢擅自调兵?”

他心中一凛,太子此举,已显露出不寻常的野心。若皇帝真有意试探太子,那这一步,恐怕便是试探的关键。

“若太子真想夺权,皇帝绝不会坐视不理。”他喃喃道。

他必须做出决定。

他不能坐视京城生乱,更不能让太子与襄王之间爆发真正的冲突。

他虽不愿再回京城,但若局势失控,他便再也无法守住这片边关。

他转身,对陈守仁道:“传令下去,整备军马,三日后启程,返回京城。”

陈守仁一惊:“大人,您不是”

“我已别无选择。”王添翼低声说道,“若京城生变,边关亦难保。我不能让大明陷入内乱。”

他望向远方,风雪交加,天地苍茫。

“这一局棋,终究还是要我来走。”

---

京城,皇宫。

皇帝端坐御书房,手中握着一封刚刚送达的密报。

“王添翼已下令整备军马,三日后启程回京。”

皇帝嘴角微微上扬,眼中却无笑意。

“终于愿意回来了么?”

他缓缓将密报放下,抬眼望向殿外纷飞的大雪,低声道:“朕倒要看看,你回来之后,这局棋,该如何下。_比_奇`中?文_网/ \最+新?章·节¨更`新,快?”

他轻轻敲了敲案几,唤道:“来人。”

一名太监快步走入,跪地听命。

“传朕旨意,命太子即日召集六部尚书,商议边关防务。”

“是。”

皇帝望着那名太监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王添翼,朕给你最后一次机会。”

他低声自语,仿佛是在说给风雪听。

“若你真想为大明效力,便来吧。”

---

数日后,王添翼率亲卫启程南下。

潘琳在城门外亲自送行,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你真的决定了?”

王添翼回头,看了她一眼,微微一笑:“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潘琳轻声道:“那你可要小心,京城,已不是你离开时的京城。”

王添翼点头:“我知道。”

他翻身上马,长风猎猎,吹得他衣袍翻飞。

他望着京城的方向,眼神坚定。

“这一次,我不会再让大明陷入混乱。”

他策马而去,身影逐渐消失在风雪之中。

而京城的风暴,也正悄然逼近。

---

(本章完)

潘琳站在侯府的窗前,望着京城的夜色。风雪渐起,街道上行人稀少,宫墙之上的灯火在风雪中摇曳,仿佛随时可能熄灭。她知道,这一夜,注定不会平静。

她缓缓将手中的一封密信放入火盆,看着它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这是王添翼临行前托她保管的一封信,信中提及了他当年随襄王出征时,曾亲眼目睹皇帝密令锦衣卫暗中处决一名边将的旧事。那名边将,曾是襄王的亲信,因在战事中擅自退兵,被皇帝下令处死,但王添翼却在信中写道:“彼时我亲见那边将临死前口吐真言,言其退兵乃奉陛下密令,而非襄王授意。”

潘琳当时看完这封信时,便明白王添翼为何一直对皇帝心存戒备。他并非不忠,而是不愿成为棋子,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被人操控。

如今,王添翼已启程南下,而她手中这封信,却成了她与皇帝之间的一枚棋子??她若将它交出,皇帝便会对襄王彻底失去信任;她若藏匿不报,便等同于欺君。

她深知,自己已无法置身事外。

门外传来脚步声,她回头,只见一名亲信侍卫低声禀报:“侯爷,宫中传来消息,襄王今夜被皇帝召入御书房,至今未出。”

潘琳神色微变。

她知道,皇帝终于要动手了。

她沉吟片刻,道:“备马,我要入宫。”

侍卫一惊:“侯爷,此时入宫,恐有危险。”

潘琳冷笑:“若我不去,危险只会更大。”

她披上斗篷,踏入风雪之中。

---

御书房内,皇帝端坐案前,手中握着一封密报。

“王添翼已启程南下,预计五日内可抵京城。”

皇帝缓缓将密报放下,抬眼望向对面的襄王赵承泽。

“朕一直以为,你是个聪明人。”

赵承泽神色平静:“臣不敢。”

皇帝轻叹:“可你若真聪明,便不该与王添翼走得太近。”

赵承泽微微一笑:“陛下,臣与王添翼并无私交,只是同为大明臣子,职责所在。”

皇帝目光深沉:“职责?你可知,朕为何让你入宫三日不归?”

赵承泽沉默片刻,道:“臣不知。”

皇帝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外风雪交加的夜色:“朕在等一个人。”

赵承泽眉头微皱:“谁?”

皇帝回头,目光如刀:“王添翼。”

赵承泽神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平静:“王大人忠于大明,陛下何须如此防备?”

皇帝

冷笑:“忠?朕要的是忠于朕,而非忠于大明。”

赵承泽沉默。

皇帝继续道:“你与王添翼,皆是朕一手提拔之人。可你们却始终不肯真正归心。朕给你们机会,是希望你们能明白,真正的忠,不是忠于大明,而是忠于朕。”

赵承泽缓缓抬头,直视皇帝:“陛下,若大明与陛下相悖,臣该忠于谁?”

皇帝微微一笑:“你终于问了。”

他轻轻一拍手,门外走进两名锦衣卫,将一份密信呈上。

“这是王添翼写给潘琳的信,其中提及你当年在边关,曾受陛下密令,暗中处置一名边将。而王添翼,却一直以为那名边将是你所杀。”

赵承泽脸色骤变。

皇帝缓缓道:“你可知道,朕为何要让你看这封信?”

赵承泽沉默不语。

皇帝继续道:“因为朕要你明白,王添翼并不信任你。他之所以留在边关,是因为他不愿再被朕利用。而你,若再执迷不悟,终有一日,也会成为他的替罪羊。”

赵承泽深吸一口气,低声道:“陛下,臣愿听候处置。”

皇帝微微一笑:“处置?朕只是想让你明白,你与王添翼,终究不是一路人。”

他轻轻挥手,锦衣卫退下。

“你可回府了。”

赵承泽起身,深深一拜,转身离去。

皇帝望着他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他知道,赵承泽已被动摇。

而王添翼,也即将归来。

这一局棋,终于要迎来真正的对决。

---

潘琳踏入宫门时,正巧遇见赵承泽走出御书房。

他神色疲惫,却仍强作镇定。

“你来了。”赵承泽低声说道。

潘琳点头:“陛下召你入宫三日,究竟所为何事?”

赵承泽苦笑:“他让我看清了王添翼。”

潘琳一怔:“什么意思?”

赵承泽叹息:“陛下告诉我,王添翼一直以为我当年在边关杀了一名边将,而实际上,那是他的命令。”

潘琳脸色微变。

她终于明白,皇帝为何要在王添翼归来之前,先对赵承泽下手。

他是在瓦解他们的信任。

她深吸一口气,低声道:“那你打算如何?”

赵承泽摇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已不再是那个可以左右朝局的襄王。”

潘琳沉默片刻,道:“王添翼快要回来了。”

赵承泽苦笑:“他回来,又能如何?”

潘琳望着他,缓缓道:“至少,他还能选择。”

赵承泽怔住。

潘琳转身,走入风雪之中,留下一句话:“这一局棋,还未结束。”

夜色深沉,风雪交加。

京城的风暴,正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