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前任挖坑后人填坑?刘彻发现了一举灭亡匈奴的机会!
在场的大汉群臣看到这里,心中也都松了一口气。
诸侯国解决了,国内也没出什么乱子。
这意味着群臣不必担心像之前一样出什么幺蛾子了。
不用担心被波及连累了!
刘恒有些无语地捏了捏眉心,道:
“这不就是以势压人么?刘彻这小子,倒是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啊。”
刘邦笑道:
“这小子是纯纯沾了卫青的光,若是没有卫青坐镇的话,恐怕诸侯国全都要造反了。”
“有卫青在,倒也算是一个非常精准的时机,头脑还是很不错的。”
萧何正色道:
“刘彻陛下的确是天纵英才,这个时间点选得正好,应该能解决诸侯国的问题。”
曹参陈平等人也连声称是,对刘彻大加赞扬。
黄老学派的根基是功臣集团,功臣集团虽然会争夺皇权,但它本身利益是和朝廷绑定的。
若朝廷能直接吞并所有诸侯国,对功臣集团来说是大大的好事,这意味着功臣集团又能获得更多的官职和权利,何乐而不为呢?
刘恒感慨道:
“刘彻这小子的运气是真不错啊,什么好事都让他赶上了。”
刘邦嘿了一声,道:
“运气?这天底下哪里有运气这种说法,刘彻若是不奋斗,不争,不集权,不提拔卫青,哪里来的推恩令?”
“嗯,单单从他做的这些事情来看,已经是大汉非常罕见的明君了。”
“难怪将来能成就千古大帝之名。”
刘恒忙道:
“父皇谬赞了,刘彻这小子还是运气好,若是没有父皇您开创大汉,哪里有他什么事?”
毕竟是刘恒的亲孙子,作为爷爷,该谦虚还是得谦虚几句。
刘邦哈哈大笑:
“好你个恒儿,祖父的架子摆的还挺足的。”
“嗯,还好,现在大汉的制度已经改革得七七八八,若是早几年看到这个视频,朕可真是有的忙了。”
群臣连连点头称是。
若是早几年看到刘彻这部视频,那在场的许多人脑袋上的官帽,甚至是自家的爵位都会被刘邦无情的撸掉。
现在改革基本上已经完成,大家都用各种形式融入了新的大汉统治秩序之中,反而是不需要太担心这个问题。
贞观世界之中,李世民笑了起来。
“千古第一阳谋?这个说法倒是有点意思。”
李治看了一眼李世民,试探性地开口道:
“父皇觉得算吗?”
李世民想了想,道:
“算其实也能算,的确也是阳谋嘛。”
“但归根结底,汉武帝主要还是在收拾西汉开国时期传下来的烂摊子罢了。”
“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啊,只能说,开国时候的制度设计是真的太重要了。”
李治连连点头,心有戚戚焉。
一个开国时候埋下的坑,要用三代皇帝近百年的时间去解决。
若是开国时候没有这种坑,这三代皇帝们就能腾出手来去做更多的事情,对大汉来说岂不是更好。
房玄龄正色道:
“西汉毕竟只是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对整个国家的制度探索的确不够成熟。”
长孙无忌也道:
“汉高祖在消灭异姓诸侯王时,其实就能将这些诸侯国直接并入朝廷治下。”
“他之所以做出分封的决定,应该还是担心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集团。”
这两位乃是大唐中负责修订《隋书》主要负责人,对历史自然是有很深研究的。
李治愣了一下:
“担心功臣集团?”
李世民看着李治懵懂的表情,不由笑了。
“功臣集团当然是要担心的,你看就算是有诸侯王的情况下,功臣集团都能诛杀吕氏扶立文帝,能让汉景帝被迫屈服。”
“若是最开始就没有诸侯王,恐怕西汉皇帝们分分钟就被功臣集团架空了,汉文帝以下基本都是傀儡,会变成春秋时代晋国六卿干政的形状了。”
晋国六卿?
李治迅速在脑海中找到了相应的历史记载。
晋国的传承,在最开始是经历过小宗篡位大宗变故的。
晋文侯的弟弟姬成师(曲沃桓叔)一脉经历过数十年的战争,夺取了
晋文侯一脉的正统,成为了新的晋国统治者,史称“曲沃代翼”。
本身就是通过歪路子上位的,姬成师的后代们就特别提防自家的叔叔、弟弟们,把这些公族都杀了个干干净净。
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了公族子弟对国君的拱卫,臣子们反而做大。
最终形成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联手架空朝堂,晋国君主变成了六卿手中的提线木偶。
在一番残酷的厮杀过后,范氏、中行氏被驱逐出晋国,原本大优势的智氏于胜利在望之际被赵氏绝地反击,联合魏氏、韩氏所灭。
获得胜利的赵氏、魏氏、韩氏鉴于之前的厮杀实在过于残酷,也不敢打下去了,就约定大家直接把晋国瓜分,自立为国。
这就是“三家分晋”。
李治想到这里,有些惊讶地开口道:
“父皇的意思是,若没有诸侯国在外作为屏障,西汉可能会也被功臣集团瓜分?”
李世民笑道:
“这几乎是必然的。吕雉为什么当不上第一个女皇帝,就是因为她的权术手段太弱了。”
“吕雉仅仅控制了西汉诸侯王,却无法消灭功臣集团,导致功臣集团反而趁着外面诸侯王被打压的时机悄悄做大。”
“所以才有了吕雉死后功臣集团反攻倒算吕氏,甚至能决定皇帝废立的事情。”
“都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这句话在吕雉身上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
“真正的威胁功臣集团不知道去打压,反而只看着眼前的威胁刘姓诸侯王,吕氏不死全族才怪了。”
“哼,什么吕后,连观音奴的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上!”
说到最后,李世民的表情有些怀念,又有些哀伤。
他想起了他的一生挚爱,已经过世的长孙皇后。
李治在怀念母亲的同时,心中开始梳理起了西汉建立的整个权力斗争脉络。
最开始,主要的矛盾是异姓诸侯王。
刘邦带着皇族子弟和功臣集团一起消灭了异姓诸侯王。
此时,刘邦开始担心起功臣集团将来会对刘姓未来皇帝造成威胁。
于是就分封了大量刘姓诸侯王在外,而且让诸侯王们一个个成为国中之国,拥有大量兵马对朝廷内部的军功集团进行威慑。
但吕雉上来之后,选择和功臣集团合作,把刘邦的儿子弄死了一大片,刘姓诸侯王一时间无力和朝廷对抗,功臣集团趁机做大。
吕雉死后,功臣集团觉得这是一个控制朝政的绝佳良机,一举发动,灭掉吕氏,扶立皇帝。
剧本到这里,其实刘家的天下已经很困难了。
但偏偏功臣集团看走了眼,选了汉文帝刘恒!
刘恒看起来老实巴交,一脸的傀儡君王之相。
结果这位汉文帝的权术手腕玩的飞起,在功臣集团和诸侯王之间左右横跳,硬是撑住了皇帝的逼格,把持住了最高权力。
扮猪吃虎的最高境界!
从汉文帝和窦漪房生的小儿子刘武就可以看得出来。
汉文帝本身就当过诸侯王(代王),他对诸侯国的危害心知肚明。
那为何汉文帝还要特地给嫡次子刘武分疆裂土,而且还封到中原富庶地区的梁国?
因为梁国距离长安近!
一旦功臣集团敢有什么异动,梁王刘武分分钟就带着梁国大军杀进关中,来支援大哥汉景帝刘启。
就问你功臣集团敢不敢动吧。
结果上来的汉景帝,是个愣头青。
上来就要干诸侯王。
功臣集团一看,嘴巴都笑歪了。
你赶紧弄死诸侯王吧,我们支持!
但汉景帝又玩了一个骚操作。
在弄死诸侯王的同时,汉景帝还要把儒家士人扶起来,顺便将功臣集团也一起弄死。
这功臣集团就不愿意了。
于是在七国之乱中,汉景帝被坑了一波大的。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也回过神来了。
诸侯国的确是大患,可近在咫尺的功臣集团,更是大汉的祸害!
所以汉景帝结束了七国之乱后,明明可以一鼓作气把其他藩王诸侯国都削了,但他就是不削。
再削藩,就是帮助功臣集团进一步掌权,就是在削弱汉景帝自己。
这个大坑又丢给了刘彻。
而刘彻
通过一连串的操作,改革军队、设立内朝、架空丞相、扶持出无敌的大将军卫青等等。
终于,功臣集团被刘彻完全搞下台了。
终于,诸侯国也被刘彻一纸推恩令给弄得土崩瓦解了。
李治越想,心中越是佩服。
“汉武大帝,真不愧是汉武大帝啊!”
从权臣集团手中夺回最高权力,暴打北方游牧异族,削平诸侯国。
这些事情中做到任何一件,都足以成为史书留名的明君。
刘彻却一口气做了三件,而且是在三十岁之前全部完成!(推恩令颁布这一年,刘彻虚岁三十,实岁二十九。)
这样的人,不是千古大帝,谁是?
什么叫天纵奇才,这就是真正的天纵奇才!
李治带着敬佩的目光,继续注视着金幕。
他迫不及待,想要亲眼见证汉武帝更多的表演。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还得看金幕。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刘彻看着面前的汇报,露出笑意。
“很好,基本上所有的诸侯王都愿意推恩了。”
“非常不错。”
这一刻,刘彻觉得主父偃死得其所。
一个臣子的死亡,对于刘彻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事情。
整个大汉无数子民都想着给朕效力,死了一个主父偃还有更多的主父偃。
怕啥?
仅仅死一个所谓的宠臣,就能解决推恩令这种大问题,实在是太值得了!
【推恩令刚刚结束,刘彻就面临了下一个问题。】
“陛下,国库的用度有些超支了。”
“若是再这么持续下去,恐怕再来几场战役,国库就入不敷出了。”
负责上计的官员非常忠实地对着刘彻做出禀报。
“什么?”刘彻闻言顿时大怒。
“文帝和皇考整整两代时间的积蓄,能这么快就用完?”
“拿来,朕仔细审阅审阅!”
刘彻这么一审阅,发现上计的数据还真没问题。
汉朝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和匈奴爆发了四次战争。
每一次战争,消耗的钱粮都是天文数字。
尤其是骑兵。
骑兵被称为兵中之王,维护骑兵的成本也是天文数字。
根据汉朝官方的统计,一名骑兵全身上下,包括战马、盔甲、武器在内的花费,足以养活二十名步兵!
刘彻除了第一次的马邑之围外,后面的三次战争基本上都出动了三万以上的骑兵。
最粗略的估算一下,刘彻相当于每一次战争都出动了六十万步兵,消耗的资源是天文数字。
四次战争,就把汉文帝和汉景帝“文景之治”留下来的殷实国库快要打空了。
在确定了这个情况后,刘彻也陷入了为难之中。
过了片刻,刘彻缓缓道:
“既如此,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朕就先休养生息,让国内民众先过一段安稳的日子吧。”
【在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印钞机的说法,没钱就是没钱,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刘彻迫于现实,只能暂时停止对匈奴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行动。】
【无独有偶,匈奴方面此刻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无暇和汉朝开战。】
镜头一转,到了匈奴王庭之中。
“大单于!”
王帐中,一片悲泣之声。
匈奴帝国的第三任单于,冒顿单于之孙,老上单于之子,当代军臣单于结束了他对匈奴帝国整整三十五年的统治,离开了人世。
得知军臣单于的死讯后,匈奴所有贵族立刻云集王庭。
下一任单于是谁?
下一任单于继位后,谁会鸡犬升天,谁又会被残酷打压?
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在接下来的博弈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好处。
动乱爆发了。
这一天,王庭之中,多支军队激烈地厮杀在了一起。
无数匈奴人挥舞着兵器,拉着长弓,拼命地射杀对面的同胞。
草原上的狼王,必须要以鲜血才能决出!
数日的激战后,多支匈奴贵族不敌败退,纷纷撤出了王庭。
镜头很快聚焦到了其中一支落荒而逃的队伍。
在
这支队伍的最中央,军臣单于的儿子,匈奴左贤王于单伤痕累累,脸上带着不敢置信的表情。
“伊稚斜,竟然背叛了本王!”
左贤王本来就是匈奴的太子,于单本来就该是匈奴接下来毫无悬念的下一任单于。
可就在于单觉得自己十拿九稳的时候,却遭受了伊稚斜的背叛!
本该尽心辅佐于单,成为匈奴帝国肱股之臣的伊稚斜,勾结其他诸多匈奴贵族,突袭于单的军队。
于单根本没料到这个亲叔叔会背叛自己,猝不及防之下被伊稚斜打得大败。
“左贤王,我们现在去哪?”
听着部下的询问,于单的心中一片悲凉。
他左贤王所部的精锐,已经在王庭之战中被伊稚斜消灭殆尽。
没有了军队,于单这个左贤王就什么也不是。
即便于单能顺利逃回左贤王本部,那些留守的人也会背叛他,甚至主动将于单的首级献给伊稚斜。
这就是匈奴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弱肉强食法则。
强者主宰一切,包括弱者的性命!
不,不能回左贤王驻地了。
于单目光闪烁了一下,咬牙切齿地开口道:
“走,我们南下,去投奔汉朝!”
于单想得很清楚。
汉朝皇帝刘彻已经和匈奴帝国打了四次大战,相互之间的仇怨是无法化解的。
只有刘彻才能保护于单,让于单免于伊稚斜的追杀!
于单不再迟疑,带着身边最后一点忠心耿耿的部下,朝着南方狂奔而去。
远处,西汉王朝巍峨的长城,在群山间遥遥在望。
“什么,于单前来投降大汉?”
皇宫之中,刘彻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也露出了非常意外的表情。
围绕着究竟是否要接受于单的投降,汉朝内部也爆发了一番巨大的争论。
支持者认为,接受于单投降是一件好事,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匈奴贵族在情况不妙的时候选择投降汉朝,让汉朝更多地探明匈奴内部的情况。
反对者认为,匈奴人向来狡诈不可信任,这个于单也是如此,应该直接把于单斩杀,正好震慑整个草原上的匈奴人。
刘彻沉吟良久,做出了决定。
“朕要见一见于单。”
于单来到了皇宫大殿中。
在众人的注视下,这位曾经的匈奴左贤王战战兢兢地跪下。
“于单见过大汉皇帝陛下!”
刘彻和颜悦色地开口:
“起来吧,你且和朕说一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于单自然也不会再有任何隐瞒。
听着于单的陈述,在翻译的帮助下,汉朝君臣们很快就明白了匈奴内部发生的事情。
“左贤王被篡位,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成为了新的单于?”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刘彻心中顿时一动。
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啊。
若是组织的好,或许汉朝就能有机会趁着匈奴内乱,直接将匈奴一鼓而定,彻底让这个北方的游牧帝国退出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