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9章 光伏和碳关税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会议也渐渐到了尾声。
“好了,今天的会就先到这。曾总留一下,其他人都散了吧。”
曾淑峮愣了一下,没想到会单独留下自己。
等其它显示屏暗下来后。
“老曾,你对太阳能、光伏产业怎么看”
徐良直接道。
曾淑峮脸色先是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正常。
昆仑太阳能这家挂在能源事业群旗下的公司注册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正式展开运营,就一个空壳子放在那。
不过曾淑峮相信大老板不会无的放矢。
只是他没想到来的会这么快。
他的脑海里也迅速浮现出光伏发电的所有资料。
首先,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1839年,法国19岁的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做物理实验时,发现在导电液中的两种金属电极用光照射时,电流会加强,从而发现了”光生伏特效应”。
不过受限于材料技术、发电效率、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太阳能电池一直没取得太显著的发展,发展阶段一直停留在实验室。
直到1954年,贝尔实验室开发出了发电效率为6%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这项技术才迎来较大的发展。
华夏的光伏技术起步稍晚,1958年才研制出首块单晶硅。
但因为石油资源短缺的原因,上面比较重视光伏产业的发展和扶持。
从1998年华夏建立第一套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算起。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到07年,华夏已经成功超越东瀛成为了全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
产量从2006年的400w(兆瓦)一跃至2007年的1088w。
苏省的尚德电力、赣省的赛维都在这几年先后登陆了纽交所,吃到了这股行业红利。
尤其是‘尚德电力’刚刚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了华夏第一家到纽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声望如日中天,被誉为“光伏界的微软”。
人家连‘鸿蒙’都没看上。
尚德电力的创始人施正荣还一度成为仅次于他的华夏第二富豪。
光伏产业发展势头之猛,可见一斑。
当然,尚德电力口气大也是有原因的。
人家去年完成了产量360兆瓦,形成了540兆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华夏币。
公司市值更是突破百亿美元,成功进入世界光伏前三强。
此外还成为了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工程的太阳能电力供应商。
施正荣本人更是风头无两,成为了中国少有的登上世界舞台的企业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45位世界英雄”。
被英国《卫保》评为“拯救地球50人”。
华夏媒体也称其为“逐日英雄”。
颇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
不过尚德电力为首的华夏太阳能企业迅速发展,也改变了华夏乃至世界的光伏产业格局。
锡城也跟着成为了华夏最大的光伏生产与出口基地。
光伏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刺激的全国上下省份无不眼红。
然后苏省疯了,接着是江南地区疯了,整个华夏光伏业都跟着一起疯了!
各地衙门纷纷效法,试图押注寻找到下一个施正荣,自己成为第二个锡城。
最疯狂的时候,全国有多达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光伏产业园。
这几年,陆陆续续有几十家光伏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从业人员扑进这个行业淘金,造富神话一点都不亚于互联网热潮。
“徐总,光伏发电确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但受制于发电效率,以及储能和运输问题,大面积推广应用还需要时间。
目前国内光伏建设热潮已经有纳斯达克危机之前,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味道。
所以,我不建议公司现在介入这个领域。”
看着睿智而冷静的曾淑峮,徐良笑着点了点头。
“任何新兴行业的发展都是这样,从混乱无序渐渐过渡到有序,只是整个过程会比较残酷,大量的企业都会遭到淘汰。”
看到大老板认识非常清醒,曾淑峮心里也松了口气。“华夏光伏产业的整体狂欢,其实更像是建在沙滩上的脆弱建筑,一推就倒。
尚德电力也好,赛维也罢,实质上都是“代工厂”般的角色。
90%以上的光伏产品销往海外,90%以上的核心原料也是依赖进口,甚至连关键制造设备也都是外国的。
这种三头甚至更多头都在海外的模式,只要海外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烈火烹油般发展的华夏光伏业马上就会熄火。
纳斯达克危机的惨烈就会出现在华夏光伏市场。”
徐良点了点头,“你分析的没错,随着德国出台可再生能源法案,欧洲国家纷纷跟进,全都在大力补贴支持光伏发电产业。
华夏光伏制造业在此背景下,利用国外的市场、技术、资本,迅速形成了规模。
华夏光伏业能有今天,实际上是欧洲人给了口饭吃。
一旦政府补贴停止,海外新能源,尤其是光伏电厂停止建设,或者欧洲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那么华夏光伏业立马就会歇菜,完全没有抵抗之力。”
曾淑峮微微颔首,他也认同大老板的判断。
现在的人之所以不管不顾的往里扑,也完全是被钱迷了眼,生怕晚了赶不上一口热的。
徐良话锋一转:“虽然环境如此不利,但我们依然还是要做光伏。”
曾淑峮皱起眉头。
他没有急于发表意见。
看到不利,大老板还是要做,肯定不是无的放矢。
但他很好奇。
“为什么”
徐良微笑道:“五个原因。
第一,能源事业群已经囊括了消费电子锂电池、汽车动力锂电池两大业务,不可能完全对光伏发电视而不见。
第二,光伏产业国内没技术、没市场不可能是永久性的。
只要政策一来,光伏业可以迅速的死灰复燃,而且将变得比之前更有生命力。
第三,在石油能源逐渐耗尽、全球气候变暖的当下。
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推广,迟早会从欧洲席卷全球。
而且环境问题,可是欧美用来钳制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发展的王牌,他们不可能丢掉。”
美国和欧洲鼓吹全球变暖,打着保护环境的‘阳谋’和‘大义’。
通过“碳关税“等措施,将环保标准作为贸易壁垒,进一步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业。
这种“碳殖民主义“的做法,本质上是利用环保议题来维护其经济霸权。
只是他们没想到华夏新能源会发展的那么快,眼看‘碳税’不管用了,便直接撕
可惜最后还是没打赢。
“第四,产业融合。
随着公里电池安全性,储能效率的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大发展的时代肯定会到来。
未来需要在全国建立充电桩、充电网,各地的光伏电站将为其提供有力的后勤支持,降低充电成本,形成产业闭环。
第五,金融危机来临以后,光伏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剧烈波动,正是抄底的好时机。”
曾淑峮沉吟半响。
“徐总,你说的五点除了最后一点可能在近一两年内看得到希望。
其他四点都属于长远规划,十年、二十年,或者你说的五十年规划。”
徐良笑道:“所以我才在这里说,而不是拿到集团办公会上宣布。
集团和我本人,目前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光伏产业的规划,短时间内也不会有。”
曾淑峮听出了弦外之音。
“您的意思是小规模进入”
徐良笑着点头后:“华夏光伏业的要害在海外市场,这个现状我们管不了。
需要等国家政策来临才会起变化,但是原料和设备在外,这就相当于被人卡脖子了。
以硅片切片机为例,国内根本没有能生产这种制造设备的厂家。
只能从美、韩进口,价格高昂不说,还随时有可能被断供。
现在光伏产业的局势还不太明朗,国内各地纷纷爆产能,而欧美的反倾销调查大棒随时都有可能敲下来。
贸然进入产业链中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不可取。
更不可能去下游建光伏发电站。
所以,我们最优的选择就是布局上游材料和制造设备。
一来可以解决卡脖子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