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李隆基策动政变,李世民惊呼妙极

  东汉世界之中,刘秀微微点头。

  “有点意思,这李隆基竟然和之前的盘点人物颇为不同。”

  这句话立刻就得到了大臣们的共鸣。

  丞相宋弘道:

  “此子有勇有谋,临危不乱,真不像是一个败家子。”

  邓禹摸着胡须,缓缓道:

  “从视频中来看,韦皇后已经见识过一次政变了,怕是会有所防备。”

  “这禁苑应该是皇家园林,从此地对羽林军营发动突袭,才能让韦氏在羽林军之中的将军毫无防备,仓促应战导致身亡。”

  “确实是一个出其不意的好策略啊。”

  耿弇淡淡道:

  “羽林军营一般都在宫门之外,即便攻破了羽林军营,还得入宫捉拿住韦皇后和李重茂才行。”

  “韦皇后和李重茂毕竟是大唐正统,一旦不能抓住这二人,被她们逃离,那依然是万事皆休!”

  贞观世界之中,皇帝李世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禁苑?有点意思,竟然选择从这种地方突袭羽林军营。”

  “李隆基这小子,的确是出人意料啊。”

  和别的朝代不同,李世民现在可就居住在长安。

  视频之中李隆基发动突袭的,就是李世民脚下这座大唐宫城!

  群臣也是议论纷纷。

  房玄龄忍不住道:

  “难道李隆基也想要从玄武门杀入宫中?”

  禁苑位于宫城北方,羽林军营也在皇城北方,就在玄武门附近!

  李世民看着金幕,心中不觉瘙痒难耐。

  “李绩,你说说,李隆基会怎么进攻宫城?”

  李绩闻言,顿时满头大汗。

  “陛下,这是宫城啊,臣怎么敢说?”

  开啥玩笑,在皇帝李世民的面前献计怎么攻入皇宫之中?

  李绩又没有嫌自己命长!

  李世民大为不满,目光投向程咬金、侯君集等人。

  这些武将整齐一致地摇头。

  “臣不敢说!”

  李世民重重哼了一声。

  “扫兴!”

  只能将目光重新移向金幕。

  【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宫城北侧的左万骑和右万骑两个军营守将们选择听从李隆基的命令,左飞骑和右飞骑的韦氏将军被李隆基当场斩杀。】

  【此时皇宫之中的韦皇后还在睡梦之中,对此一无所知,李隆基得以从容进行下一步计划。】

  金幕画面之中,李隆基离开左飞骑军营之中,立刻做出布置。

  “李先凫将军,你领兵攻白虎门,入掖庭宮后直取右藏库,进攻永安门!”

  “葛福顺将军,你领兵攻宣德门,入东宫后同样过左藏库,直驱长乐门!”

  “永安门和长乐门拿下之后,尔等务必第一时间将承天门和太极门一并拿下!”

  “陈玄礼将军,你率剩余兵马,随本王来!”

  李隆基如此这般地分配,井井有条,几名将军心中顿时信服,各自领兵而去。

  贞观世界之中,李世民目光一挑,有些惊讶。

  “这个李隆基,有点意思,竟然不走玄武门,舍近求远?”

  在占领宫城北方的四大营后,只需要攻入玄武门,就能直达韦皇后和傀儡皇帝李重茂所在的寝宫。

  李隆基这个计划,明显是舍近求远!

  但马上,李世民又反应了过来,啪地打了一个响指。

  “朕明白了,这小子是怕韦氏带着李重茂从南边逃跑!”

  “韦氏既然经历过一次政变,必然会调集大军在长安城之中驻扎。”

  “这些大军不可能驻扎于宫城,但一定离宫城很近。如果李隆基从北面的玄武门进攻,那么韦皇后就可以逃到附近忠于她的军队大营之中!”

  李世民说着,目光越来越亮。

  “李隆基之所以绕道迂回进攻,就是为了切断韦皇后和东、南、西三面的联系!”

  “一旦这些地方的联系被切断,那韦皇后就只有一条路。”

  “往北,往玄武门逃跑!”

  “但偏偏,玄武门外的四座军营,此刻已经被李隆基全部掌控。”

  “韦皇后一旦逃到玄武门外,那她就必死无疑了!”

  “有意思,真有意思,李隆基这小子,哈哈哈!”

  李世民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没想到啊,朕这个大唐的败家子,竟然是这么有意思的一个败家子!”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画面中,两支唐军在宫城里激烈厮杀。

  李隆基一方攻势极其猛烈,人人向前,齐声高呼。

  “我等为大唐除逆,忠于大唐者放下武器!”

  “韦后妄图称帝,尔等阻我,是想要让大唐再次灭亡吗?”

  许多正在抵抗的宫廷禁军听到这些呼喊之后,不由变得迟疑,纷纷撤出战场。

  【李先凫、葛福顺两人势如破竹,自东宫、掖庭宫包抄太极门,彻底完成了三面封锁。】

  画面切换到寝殿之中,韦皇后急急忙忙,带着小皇帝李重茂和上官婉儿等人奔出。

  上官婉儿急声道:

  “太后,我们去哪?”

  韦皇后咬牙道:

  “三面都是敌人,我们去玄武门,那里有韦跨和韦播在!”

  一行人立刻朝着玄武门的方向狂奔而去。

  一路畅通无阻,离开玄武门。

  听见喊杀声渐渐在身后消失,韦后不由又惊又喜。

  “一定是李旦和太平那个贱人干的,等过了今夜,就弄死他们!”

  “快,先进左飞骑营!”

  很快,左飞骑营门大开,将韦后等人迎入。

  韦后迫不及待地高喊。

  “韦播,快出来,保护陛下和老妇!”

  跟在韦后身边的上官婉儿突然脸色一变,拉住韦后的袖子。

  “太后,这里好重的血腥味,快走!”

  还没等韦后反应过来,一个声音突然响起。

  “太后是在找这个人吗?”

  李隆基策马出现在韦后视线之中,将一颗人头丢到了韦后的面前,正是左飞骑将军韦播!

  紧接着,大批羽林军出现,将韦后一行团团包围。

  看着面如土色的韦后,李隆基哈哈大笑。

  “毒妇,本王就知道你会自投罗网,早就在这里等你多时了!”

  “诸位,韦氏妄图架空陛下,行武则天旧事篡夺大唐江山。”

  “本王奉陛下之命,诛杀韦氏和上官婉儿群贼,还不速速动手!”

  “不!”伴随着韦后一声凄厉至极的尖叫,画面渐渐暗淡了下去。

  【李隆基并没有重蹈前太子李重俊的覆辙,成功在玄武门外把韦后诛杀,并将皇帝李重茂掌控在手中。】

  【宗楚客、安乐公主等韦后心腹也很快被斩杀殆尽。】

  【随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逼迫李重茂退位,将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第二次扶上皇帝宝座。】

  【李旦二度登基后,本应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认为李隆基居功至伟,故而坚决让位于李隆基。】

  【最终,李旦下旨,立李隆基为太子!】

  【这位曾经亲眼目睹过神龙政变的成功,也目睹过李重俊政变失败的年轻人,终于成为了大唐的核心人物。】

  【但,李隆基的人生并没有因此就顺风顺水了,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等待着他!】

  看到这里,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感慨一声。

  “这就是李世民造就的恶果了。”

  朱棣闻言,不由疑惑。

  “父皇,李世民早都死了呀。”

  别说是李世民了,就连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此时都死了很多年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瞪了朱棣一眼。

  “论功绩,李世民自然是华夏千古大帝,无可置疑。”

  “但李世民上位的手段,乃是诛杀了当朝太子李建成,不折不扣的篡位!”

  “既然是篡位,那他的子孙自然也就有样学样了。”

  “这就是为何李世民死后,大唐乱象频生的原因。”

  朱棣若有所思,突然大汗淋漓。

  “父皇,您是在说儿臣?”

  朱元璋似笑非笑地看着朱棣。

  “你小子也不傻嘛。想想吧,若是你当真通过靖难之役那样的方式篡位,你觉得将来你的子孙会如何?”

  “他们会不会也想着效仿你这个祖先,来一个‘能者居之’?”

  朱棣的冷汗哗一下就全都出来了。

  此刻朱棣的脑海之中,全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为了争夺皇位残酷厮杀,兄弟阋墙的情形。

  朱高炽见状,赶忙安慰道:

  “爹您别怕,现在您可是大明皇太子殿下呢。”

  “再说了,从之前朱祁镇那盘点来看,咱们大明的皇位传承还是很顺利的。”

  朱棣刚刚松了一口气,朱元璋又悠悠地开口了。

  “真的很顺利?朕可是记得朱祁镇那一篇视频里说过,朱瞻基刚刚登基,就镇压了汉王朱高炽的叛乱。”

  “怪了,朱高炽为什么会叛乱呢?”

  朱棣瞪大了眼睛。

  对啊,朱高炽为什么会叛乱呢?

  朱元璋继续不紧不慢地开口。

  “朕可是听说了,许多人都觉得高炽这小子过于肥胖,非人君之相也。”

  “哦对了,朕还听某个太子在朕面前说过,他家的二儿子朱高炽才是最像他的呢。”

  朱棣眼珠子都要凸出来了。

  这些话,都是朱棣在朱元璋面前说的!

  群臣闻言,脸色也都变得古怪。

  父亲疼爱某个儿子,其实也很正常。

  但大家刚刚才从盘点视频之中看过李承乾和李泰争夺皇位,不免就要多想一想了。

  李承乾是瘸子,朱高炽是肥胖,都符合“望之不似人君”的外表缺陷。

  李泰和朱高炽,正好也都受到自家老爹的疼爱!

  李承乾和李泰是长孙皇后所生,都是嫡子。

  朱高炽和朱高煦同样也是太子正妃徐氏所生,也都是嫡子。

  换言之,李承乾和李泰的故事,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身上!

  朱棣额头上的汗水越来越多了。

  “父皇,儿臣……真没想过那么多。”

  朱元璋了然的点头。

  “这是自然,毕竟朕还没死呢,也轮不到你来考虑继承人的问题。”

  说到这里,朱元璋加重了语气。

  “但你确实应该好好考虑一下了。”

  朱棣低下了脑袋。

  “儿臣明白了。”

  当天晚些时间,东宫之中。

  朱高煦兴冲冲地来到朱棣的书房,对着朱棣笑道:

  “爹,孩儿今天又去练兵了!”

  “您不知道,那些新的火枪兵训练起来其实也是……”

  朱高炽突然意识到了不对劲,有些疑惑。

  “爹?”

  朱棣安静地注视着朱高煦。

  徐氏给朱棣生了三个儿子,但朱棣最疼爱的不是嫡长子朱高炽,也不是三儿子朱高燧,而是这个二儿子朱高煦。

  朱棣能从朱高煦的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朱高煦明显有些不安,道:

  “爹,孩儿是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朱棣突然笑了起来,道:

  “孩子,你很喜欢当一名大将军,对吗?”

  朱高煦闻言,立刻激动起来。

  “爹,孩儿做梦都想当一名大将军。”

  朱棣微微一笑,伸出手。

  朱高煦愣了一下,正色道:

  “爹,我都二十岁了!”

  朱棣依旧微笑,手没有收回来的意思。

  朱高煦一脸无语,默默地将头伸了过去。

  朱棣摸了摸朱高煦的脑袋,微笑道:

  “那你以后就当一名大明真正的大将军吧,孩子。”

  看着朱高煦高高兴兴地离去,朱棣将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一声轻叹。

  你也只能当大将军了,孩子。

  或许,将来运气好,还能在海外弄块领地,当个藩王?

  但大明的皇位,从此就和你无缘啦,孩子。

  大汉世界之中,刘邦表情微妙。

  “李旦是谁来着,这大唐的关系乱七八糟的,朕都有点迷糊了。”

  陈平答道:

  “陛下,李旦是李治和武则天生的最小儿子,之前死掉的那个李显是他的三哥。”

  萧何补充了一句。

  “李治死后,先是哥哥李显继承皇位,不久之后武则天废掉李显,让弟弟李旦当了皇帝。”

  “故而神龙政变的时候,大臣们先拥立李显,因为李显是李治遗诏里的继承人。”

  曹参接着道:

  “但李旦毕竟当年也当过一段时间的皇帝,所以在李显死后,李旦第二次复位也能算名正言顺,无可指摘。”

  刘邦揉了揉太阳穴。

  “所以就是武则天的三儿子和四儿子轮流当皇帝嘛,那大儿子和二儿子呢?”

  陈平闻言不由一滞,这视频之中也没说啊。

  想了想,陈平道:

  “应该是死了,按照武则天的手段来说,或许这两个儿子就死在她这个亲生母亲手里也不一定。”

  坐在刘邦身后的皇后吕雉听到这里忍不住了,道:

  “陈大人怎么能说这种话?母亲怎么会杀儿子呢!”

  还没等陈平说啥,刘邦就嘿嘿一笑。

  “这武则天为了陷害王皇后,可是把刚刚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女儿都捂死了。”

  “别的母亲不会害儿子,但武则天这个母亲,确实不好说。”

  吕雉听完之后明显很生气,直接站起来离开了大殿。

  刘邦也不着恼,用玩味的表情看着吕雉离开,然后又转过头瞧了刘盈一眼。

  刘盈依旧板正地坐在那里,也不知道这位大汉太子心里在想什么。

  刘邦目光移回金幕,良久之后一声长叹。

  “朕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何之前那些国君都喜欢自称‘寡人’。”

  “当坐到了这个位置之后,确实就是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啊。”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李治和武则天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李弘最为贤明,据说有明君之相,也是很长一段时期的太子。】

  【但李弘成年之后,因看不惯武则天的做法,多次和武则天发生冲突,最终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暴病而亡。后世许多人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用阴私手段害死的。】

  【李弘死后,二儿子李贤被立为新太子。李贤人如其名,同样非常贤能。武则天察觉到这一点之后,利用权力多方打压李贤,最终逼迫李治废掉了李贤的太子之位,逼得李贤不得不自杀。】

  【李弘和李贤死后,剩下的李显和李旦这两个亲儿子,被武则天刻意地培养成了废物,成为了武周代唐的垫脚石。】

  【故而,李旦虽然第二次继承了皇位并拥有了真正的皇权,却因为缺乏能力,没有办法做好一个合格的皇帝。】

  画面之中,李旦正在和群臣议事。

  “请陛下圣裁!”

  李旦闻言,脸上露出迟疑表情。

  过了片刻,李旦看向一旁的太子李隆基。

  “隆基啊,这件事情你觉得如何?”

  李隆基忙道:

  “父皇,儿臣觉得姚崇说得没错,确实应该这么办。”

  李旦哦了一声,点头道:

  “那就……等等,先不着急。”

  “朕等会找太平入宫,再问问她的意见好了。”

  群臣闻言,不由哑然。

  李隆基忍不住道:

  “父皇,此乃国事,姑姑她一名女子,何必事事参与呢?”

  李隆基话音刚落,旁边的宰相们就七嘴八舌地开口了。

  “太子殿下此言不妥。”

  “镇国公主乃是有大功于陛下的,陛下垂询公主,也是理所当然。”

  李隆基听着,脸色明显发青。

  李旦顺势道:

  “那就这么办吧!”

  【李隆基虽然当上了太子,但他却要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曾经的盟友,亲姑姑太平公主。】

  【在政变一事中,李隆基事实上只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太平公主才是真正提供了强大力量的幕后主宰。】

  【故而在李旦成功登基后论功行赏,七名大唐宰相之中竟然有五名是由太平公主所举荐的。】

  【加之皇帝李旦能力不足生性懦弱,凡遇到国事都会习惯性地先找太平公主商议之后再做决定,导致太平公主在朝廷之中权势极大,明显压过了李隆基这个正牌太子。】

  【双方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越发激化,仅仅一年的时间就爆发了。】

  画面中,太平公主带着一群侍从出现,将正准备上朝的大唐宰相们拦住。

  姚崇见状,皱眉道:

  “公主这是何意?”

  太平公主盯着姚崇,淡淡道:

  “本宫觉得,太子德不配位,大唐是时候换一位新太子了,还是让李成器皇子当太子更好一些。诸位宰相觉得呢?”

  几名忠于太平公主的宰相自然是连声赞同。

  便在此时,突然传来一声厉喝。

  “公主殿下,简直是无理取闹!”

  镜头立刻转到了开口之人身上。

  【大唐宰相,宋璟。】

  宋璟站了出来,冷声道:

  “公主殿下,您虽是陛下亲妹,但毕竟没有坐在龙椅之上!”

  “殿下如何能凭自身好恶,替陛下擅行废立之事,真以为您是大唐女皇不成!”

  “若此事被陛下所知是什么后果?请公主殿下自行思量!”

  宋璟一番义正言辞的呵斥,让太平公主不由心虚,过了片刻后讪讪一笑。

  “是本宫冒失了。来人,起驾回宫!”

  【在宋璟的言辞阻止下,太平公主这一次对李隆基的发难宣告失败。】

  【此事过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正式公开,支持双方的大臣在朝堂之中也是势如水火,大唐朝政变得无比混乱。】

  看到这里,汉武帝忍不住冷笑一声。

  “这些个女流之辈,总是想要搞乱朝政!”

  “哼,什么狗屁巾帼不输须眉,也就没脑子的女人才信!”

  面对汉武帝的锐评,刘据忙道:

  “父皇所言极是!”

  金日磾依旧安静地侍立一旁,脑海中又浮现出一段历史。

  汉武帝当年之所以登基,是因为迎娶了自家姑姑,大汉馆陶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

  但在登基之后,这位大汉馆陶长公主行事跋扈,喜欢干涉朝政安插亲信。

  皇后陈阿娇同样继承了母亲的性格,行事作风都极为霸道,让后宫之中颇多怨言。

  于是汉武帝就扶立了另外一名女子卫子夫为皇后,废掉了陈阿娇的皇后之位。

  馆陶长公主也由此失势,被排除出了大汉的权力核心。

  但即便是在馆陶长公主失势之后,汉武帝表面上对其还是毕恭毕敬。

  今天听着汉武帝这一番话,金日磾觉得,应该就是冲着馆陶长公主和陈阿娇去的。

  汉武帝看了一眼刘据,叮嘱道:

  “尔要记住,将来绝对不能让女子获得权力,不然就是如同这武则天、韦氏以及太平公主一般,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刘据唯唯诺诺。

  唐初世界之中,皇帝李渊看到这里,表情也是有些微妙,瞅了一眼李世民。

  “世民啊,你这个孙子李旦,当皇帝似乎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