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中医理论的现代阐释

事情,最终还是传到了国外。~x/w+b!b′o¢o?k_..c/o`m,

英国,剑桥大学,一间挂满了分子结构图的办公室里。

一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如鹰的老者,正皱着眉,看着屏幕上的一封邮件。邮件是他的一个中国学生发来的,附上了方铭的部分观察日志,以及一段模糊的、小石头手指动弹的视频。

他叫阿利斯泰尔·芬奇,当代最杰出的遗传学家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也是最早阐明smn1基因功能,并推动相关基因疗法研究的权威。

芬奇没有说话,他将那段只有几秒钟的视频,反复播放了十几遍。

他的眉头,越皱越深。

作为这个领域的泰斗,他一眼就看出了视频没有作假的痕迹。那个孩子四肢的萎缩程度,典型的“蛙腿”姿势,都符合i型sma的典型特征。而那一下手指的屈伸,虽然微弱,但绝不是无意识的肌肉痉挛,而是一种有神经支配的主动性动作。

“不可能……”芬奇喃喃自语,但眼神里,却燃起了一股浓厚的、属于科学家的探究欲,“一个本应在持续衰退的系统,却出现了逆向的、功能性的改善……这背后一定有什么我们尚未理解的机制。”

他猛地站起身,对助手说:“给我订一张最快飞往中国的机票。\咸~鱼-墈?书/ ¨已_发!布·最.薪/蟑¢洁/我要亲眼去看看。如果这是真的,它将改写我们对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的全部认知。如果这是个骗局,我也要亲手把它揭穿。”

一周后,诺奖得主芬奇教授的突然到访,让神州中医基地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刘明远接待这位大神的时候,紧张得手心直冒汗。这可是教科书里的人物,万一招待不周,或者周翊聪的治疗出了什么岔子,那可就丢人丢到全世界了。

然而,芬奇教授并没有想象中的傲慢和挑剔。他谢绝了所有官方的欢迎仪式,直奔主题,要求立刻见到病人和主治医生。

在特护病房里,芬奇教授见到了周翊聪和小石头。

他没有急着和周翊聪交谈,而是像任何一个严谨的临床医生一样,戴上手套,仔仔细细地为小石头做了一遍体格检查。他检查了孩子的肌张力、腱反射、关节活动度,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眼神专注。

检查完毕,他沉默了良久,才转过头,用一种极为复杂的目光看着周翊聪的脸上,没有了初见时的审视,而是充满了巨大的困惑和一丝敬意。

“周医生,我行医四十年,这是我见过最不可思议的病例。”芬奇教授的中文,带着浓重的口音,但吐字清晰,“他的基因检测报告我看过了,smn1基因纯合缺失,这是毫无疑问的。¢1\9·9\t/x?t,.·c·o,m^按照已知的病理进程,他的运动功能应该只退不进。但是,我刚才检查发现,他的指关节和腕关节,确实存在微弱的、可控的主动活动能力。这……违背了生物学的基本法则。”

周翊聪笑了笑,给他倒了杯菊花茶。

“芬奇教授,法则,是用来描述已知的世界。当新现象出现时,或许不是现象错了,而是我们对法则的理解,需要扩展了。”

他没有讲什么“气”或者“经络”的玄奥理论,而是换了一种芬奇更能理解的方式。

“您可以把人体的基因,看作是一份建筑的‘设计蓝图’。小石头的蓝图,在‘承重墙’这一块,出现了严重的设计缺陷。西医的思路,是想方设法去修改这张蓝图,这很难,成本也极高。”

“而我的思路是,既然蓝图改不了,我能不能不去管它?”周翊聪指了指小石头,“我选择去强化负责施工的‘建筑队’,给他们提供全世界最好的‘建筑材料’。我让这支队伍变得无比强大、高效,用最好的砖瓦、最坚固的钢筋,去弥补设计上的缺陷。或许,他们最终盖不成一座摩天大楼,但他们或许能用超规格的材料和工艺,盖出一座坚固、能遮风挡雨的小平房。对于一个注定要崩塌的地基来说,这,就是奇迹。”

“建筑队……建筑材料……”芬奇教授咀嚼着这两个词,眼中光芒闪烁,“你是指……人体的自愈系统?细胞的修复机制?线粒体的能量供应?”

“您可以这么理解。”周翊聪点头,“我用的丹药和针灸,目的不是去‘修改基因’,而是去‘激活’人体内潜藏的一切积极因素,去‘优化’整个身体的内环境。我把这片‘土壤’变得肥沃了,即使‘种子’本身有缺陷,它也能努力地生根发芽。”

这番“蓝图与施工队”的理论,让芬奇教授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在征得周翊聪和家属的同意后,芬奇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对小石头进行了一系列无创的、细胞层面的深入研究。

半个月后,研究结果出来了。

结果,震惊了整个团队。

他们发现,小石头的基因序列,确实没有任何改变,那个缺陷的smn1基因,依然存在。但是,在他的细胞层面,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细胞线粒体活性,比同龄健康儿童高出30%!

负责修复dna损伤的端粒酶,其活性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峰值!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发现了一个旁系的、功能类似smn1的基因(smn2),其表达效率,在没有任何基因药物干预的情况下,被提升了近五倍!这个基因,正在努力地“代偿”那个缺陷基因的功能!

“上帝……这不是治疗,这是……这是在细胞层面上,发动了一场‘文艺复兴’!”芬奇团队的一名核心成员,看着显微镜下的活细胞切片,发出了梦呓般的惊叹。

芬奇教授拿着这份报告,找到了周翊聪,他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周医生,您……您知道您做了什么吗?您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一扇通往‘非基因干预下的基因功能表达调控’的大门!这……这是足以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

最终,在芬奇教授的坚持下,一篇由他本人作为第一作者,方铭和周翊聪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被投递到了世界最顶级的学术期刊——《自然》。

论文的标题,极具冲击力:

《一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在传统中医药干预下的神经功能改善及细胞级修复机制探索:超越基因的生命力重塑》

这篇论文,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科学界,尤其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界,引发了剧烈的地震。

无数的质疑和争论随之而来,但当芬奇教授将详尽的、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公之于众时,所有的质疑,都变成了巨大的震惊和对未知的敬畏。

中医,第一次,以一种无可辩驳的、被顶尖科学所验证的姿态,登上了世界最高的基础科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