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开科取士

太子听了秦王的话倒是有点意外,这些宰辅反对开恩科取士他是早在意料之中,因为这些宰辅背后的势力便是关陇贵族门阀世家,开恩科取士无异于损害他们在朝堂的份量,所以他们会反对,宰辅们希望的是门阀和皇权共治天下,不想皇权借助寒门布衣摆脱门阀势力,这一点是他们的核心利益,触碰不得,所以太子才会借着擎天之功向父皇提出开恩科的想法,以堵住这些宰辅的反对声音。~1/7/k^a^n¢w·e?n~x,u¨e..~c·o′m/

然而秦王开口支持,太子却是不能理解,太子起先以为秦王肯定是会反对开恩科取士,因为这样不就名正言顺的站在了门阀世家那边吗?而且据太子府密探的消息,秦王在治理长安城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可是和这些门阀世家靠的很近,己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那么反对太子提出的开恩科取士也就理所当然了,这样不但对秦王有利,而且还能让门阀世家站在太子的对立面,这不是一举两得之举吗?为何二郞却是舍这两得而支持自己呢?太子一时想不明白。

见到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裴寂出来打圆场道“陛下、太子殿下、秦王、诸位宰辅大人,容老臣说句话,太子殿下所提开科取士之事势在必行,然未到时机也,依老臣看,不妨先行在关中地区试行,待时机成熟再推广到全国范围,一来可以解决紧缺的人才问题,二来嘛,只在关中地区试行,不会动摇地方和国本,可谓一举两得也,此方案如何?还请陛下和太子殿下定夺。”

裴寂的话一出,立刻引得众人点头称善,这倒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好办法。

只有秦王心里哼了一声,裴寂不愧是条老狐狸,圆的可谓滴水不漏,这个方案既遂了太子的心愿,又维护了关陇贵族的利益,关中地区都是关陇贵族的基本盘,开科取士那还不是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待时机成熟,皇权都会被关陇贵族左右,哪里还有寒门子弟的机会,更不用说那些布衣百姓了,不过这些话秦王是不会说出来的,心里面明白就好了。\n\i,y/u_e?d`u`.?c′o¨m`

太子如何看不出裴寂的用意,只不过太子心里面有打好的算盘,知道想绕过中枢宰辅架空关陇贵族和门阀世家对皇权的牵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也并不会强力推行,前朝炀帝的身败名裂就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强国富民,完成自己心中大唐的蓝图还需要怀柔手断,只要能开科取士,培养出真正的治国人才,摆脱关陇贵族门阀世家的控制也只是时间问题,想明白这一点,太子拱手相谢道“还是裴相老成谋国,拿出了最优解方案,既不动摇国本又能录取到人才,建成实在是佩服,佩服之至啊。父皇,依儿臣看裴相的条陈相当成熟,似乎可行,儿臣恳请父皇首肯。”

其他宰辅也是纷纷点头表示同意,裴寂则是谦逊的说道“太子殿下过奖了,老臣所提议不过是遵照陛下与太子之意尔”。

李渊沉吟片刻说道“那就依太子和众位爱卿之意,颁布施行,既是恩科,今日太子凯旋,那是上天对大唐最大的恩赐,便以此为恩科,在观礼台向大唐百姓宣敕,今秋开恩科取士,太子为主考,敕令颁布天下。”

“父皇圣明”,太子立刻躬身说道。

“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宰辅也接着躬身说道。

李渊龙颜大悦,望着底下对着观礼台欢呼的大唐百姓,有了一种盛世降临的成就感,大手一挥说道“敕令,着太子监国,负责今秋恩科,裴相依此草拟圣旨吧。?齐/盛.晓,说\蛧- .冕.废^阅^独¢”

“谢父皇。”

“老臣遵旨。”

观礼台上,宣旨太监用工部最新研发的铜制大喇叭一百八十八对,向着大唐百姓隆而重之的宣读圣旨“上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战功卓著,居功甚伟,着太子监国,负责国事。随太子出征山东有功将士皆论功行赏,按级赐爵,国库拨款5000万贯嘉奖出征将士,大赦天下,大唐每户由工部发放粮米油柴,今秋开恩科取士,凡关中人士皆可报名参与...”

随着宣旨太监尖锐的声音,大唐百姓炸锅一样的欢腾起来,为大唐,为太子,更为开恩科取士,从此报国有门。

宣旨太监宣读完大唐皇帝李渊的敕令后,由太子向大唐百姓做大唐朝廷的施政报告,太子中气十足的说道“本宫做为大唐太子,是有责任和使命让大唐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本太子承诺,在未来五到十年时间里,令所有大唐百姓都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学者有其书,平均个人年收入至少达到十万文钱,在十年之内,本太子要让大唐富国强兵,不受外族欺辱,人均收入至少到二十万文钱。”

太子的施政报告言简意赅,大唐的百姓个个都能听的懂,保障民生、富国强兵,这是大唐百姓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虽说秦王在这两年多时间里治理长安城效果显著,但秦王毕竟不是太子,无法保证施政的延续性,而太子当众做出的承诺则不同,这预示着未来的政策是以提升大唐的普罗大众生活幸福感为首要重任,自然获得了大唐百姓的热烈拥戴。

太子只是一席话,轻轻松松便收获了民心,秦

王两年多的功绩虽不可磨灭,但在大唐百姓心中却似乎淡忘了许多。

只有大唐的商人们大失所望,太子还是倾向于农业,虽然没有重农抑商,但和秦王的一碗水端平还是不同,如果缺乏朝廷的政策导向,再现这两年多的商业繁荣恐怕很难实现,所以对太子的满腔热情也被浇灭了不少。

宣读完朝廷施政报告后,太子庄严的宣布,大唐的山东战事宣告结束,除了防范匈奴,大唐的主要重心将放在民生治理上,加大粮食生产,确保大唐百姓丰衣足食。但国虽大忘战必危,没有强大的国防基础,一切民生都是妄谈,所以本太子宣布,半个时辰后将进行胜利日阅兵,由父皇和中枢重臣及大唐百姓一起检阅大唐三军,以壮军威。

太子检阅三军的宣告刚刚说完,底下便响起了潮水一般的欢呼声“大唐威武、大唐万岁”“皇上万岁”“太子万岁”“大唐三军万岁”。

唐皇李渊当听到太子宣告将要进行阅兵之后,大唐百姓迸发出了更加热烈的呼喊声,这喊声响彻天地,震撼所有人心,不禁更感欣慰。

秦王默默的看着太子大哥从容不迫的宣布各项政事,简首军政全才,太子大哥能得到万民拥戴,其能力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自己之前的所有不甘在这一刻仿佛全部烟消云散。

唐皇李渊和众宰辅对太子的执政能力那是赞不绝口,听到半个时辰后要阅兵,想不到稳重的大郞也学二郞,给他这个老爹出其不意的来个惊喜,所以也是颇感意外。

“父皇,半个时辰后阅兵,请父皇坐镇中央,检阅大唐三军。”

“好、好、好”,李渊连赞三个好字,足见对太子的喜爱和褒奖,根本不在意太子的未奏先行。

“那诸位爱卿就随朕检阅三军,看看太子治下的威武之师、雄壮之师,无敌之师是怎样的一道风景。”

“陛下此言甚善,太子阅兵之意甚善,这一来壮了军威,二来也让大唐百姓吃了定心丸,大唐有这么雄壮的军队守护,安居乐业的主心骨就有了,大唐何愁不大治,大唐何愁不强大兴盛。”

“裴相之言甚入我心,老夫甚至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哈哈哈”,众宰辅听到萧瑀的话都笑了起来。

“那这个阅兵主将是谁?”李渊向着子太子问道。

太子看了一眼齐王,齐王把腰一挺,这么荣光的职责除了他齐王还有谁能胜任。

“回父皇,齐王当然是不二人选,但此次胜利日阅兵除了展示军威,孩儿更多的是想向大唐百姓传递和平理念,所谓乱世思治,所以孩儿想大胆启用女将军为阅兵主将。”

“什么!”李渊听了大为惊诧“一时不明白太子所言何意。”

齐王也是一脸的失落和不可思议。

“父皇,孩儿是这样想的,大唐不同于前朝,不用靠女人的胸脯和眼泪去护卫边关,不用靠大唐的女人去屈辱和亲保护,我们大唐男儿七尺之躯,不畏天下任何豺狼虎豹,更不会害怕突厥那些悍匪强盗,大唐军队能够保护好大唐的所有子民。既是如此,何不让女将成为阅兵主将,洗刷前朝所有的屈辱,有道是巾帼不让须眉,大唐的女人和男人同等重要,儿臣想给大唐的百姓传递一个声音,大唐无论男女,只要是有才华,都能得到平等的重用,所以孩儿才会提议用女将做为阅兵的主将,请父皇首肯。”

李渊听着太子的话颇为动容“你姐姐平阳公主镇守娘子关,突厥人都要退避三舍,谁说女子不如男,朕支持大郞的想法,只要有才,朝廷必重用之,不分男女,太子这个想法甚好,朕允了。”

太子听了大喜,躬身叩谢父皇道“孩儿谢父皇恩准”。

“那阅兵的女主将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