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养生常识山农珍姨

第41章 秋季厨房养生食疗,麦冬加黄芪!

秋风起,暑热渐消,带来的不仅是天高云阔的爽朗,还有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干燥与收敛。你是否开始感到喉咙干痒、皮肤紧绷、甚至偶尔会干咳几声?夜里也或许不如夏日那般沉睡,多了几分辗转?这便是中医所说的“秋燥”在悄悄作祟。

秋季,五行属金,对应人体肺脏。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主呼吸,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秋燥之气最易伤肺,导致肺阴亏损,出现口干、咽痛、咳嗽、皮肤干燥、便秘等一系列“燥”象。同时,秋气主“收”,人体的阳气也开始从体表向内收敛,为冬藏做准备。此时,若夏季耗散过多的气未能及时补充,就容易感到疲惫乏力、气短懒言,这便是“秋乏”的由来,本质是气虚。

因此,秋季养生的核心,便在于“润燥”与“补气”的双管齐下。而我们的厨房,正是实践这一养生智慧的最佳场所。今天,就为大家请来两位药食同源的“明星”——麦冬与黄芪,它们一润一补,堪称秋季养生的“黄金搭档”。

---

识得仙草真面目:麦冬与黄芪的深度解读

在将它们请进厨房之前,我们不妨先深入了解这两位“老友”的秉性。

麦冬:甘润救肺的“补水仙子”

麦冬,又名“阶前草”、“麦门冬”,其块根入药。它质地柔润,味道甘中微苦,性微寒,稳稳归于肺、胃、心三经。

它的本领何在?

·核心功放: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如何工作?麦冬的“润”是它能生出津液来直接滋润我们干燥的脏腑。对于肺燥,它能润肺止咳;对于胃燥,它能生津止渴;对于心阴虚引起的虚烦失眠,它能清心宁神。在干燥的秋季,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的肺部和呼吸道,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湿润顺畅。

·挑选秘诀:优质的麦冬呈纺锤形,表面淡黄色,半透明,质地柔韧,断面细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嚼起来甜中带苦。颜色过于惨白或过于暗沉、有酸味的则可能经过硫磺熏制,不宜选购。

黄芪:补气固表的“能量卫士”

黄芪,素有“补气之长”的美誉,是中药里补气力量最强大、最常用的药材之一。它味甘,性微温,入脾、肺二经。

它的威力几何?

·核心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

·如何工作?黄芪的“补”是它能增强我们身体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黄芪通过强健脾胃,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更好地转化为气血能量;通过补益肺气,增强我们呼吸和抵抗外邪的能力。它的“固表”,好比给身体加固了一层无形的防护罩(增强免疫力),防止秋风邪气轻易入侵。对于秋日感到的疲惫、气短、易感冒,黄芪就是绝佳的“能量补充剂”。

·挑选秘诀:好的黄芪以身干、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切片呈淡棕黄色或淡褐色,有浓郁的豆腥气。内蒙古、山西产的野生“北黄芪”品质尤为上乘。

为何二者是天生一对?

麦冬性寒润,黄芪性温补。单用麦冬过于寒凉,恐伤脾胃阳气;单用黄芪过于温燥,在秋日易助长燥邪。而二者结合,黄芪的温燥之性被麦冬的寒润所中和,麦冬的滋腻之弊又被黄芪的行气之力所化解。一补一润,一温一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达成气旺津生,润而不腻,补而不燥的完美平衡,正是应对秋日“气阴两虚”局面的妙法。

---

厨房里的养生实践:麦冬黄芪食疗方大全

理论已备,实践为王。让我们将这两位主角请进厨房,变身成为一道道美味又养生的佳肴。

一、基础核心:麦冬黄芪茶(滋阴补气代茶饮)

这是最简单、最日常的享用方式,适合全家人作为秋季的保健茶饮。

·配方:麦冬10克,黄芪10克。

·做法:

1.将麦冬和黄芪略微冲洗,放入保温杯中。

2.冲入沸水,盖上盖子,焖泡15-20分钟即可饮用。

3.可反复冲泡至味淡,最后将麦冬和黄芪嚼食,营养不浪费。

·变化升级:

·口干明显者:可加入5-6颗雪花梨干或一小把鲜百合,增强润肺效果。

·熬夜虚火者:可加入枸杞子10克,滋补肝肾。

·口感追求:可加入一小颗冰糖或一小勺蜂蜜(待水温降至60c以下再加蜂蜜)。

·饮用指南:每日一剂,代茶频饮。建议在白天饮用,晚上睡前不宜多饮,以免起夜影响睡眠。

二、进阶滋养:麦冬黄芪养生汤(炖汤的灵魂伴侣)

秋季是喝汤的季节,在汤水中加入麦冬和黄芪,能让一锅平凡的汤瞬间升级为养生药膳。

·推荐汤品一:麦冬黄芪乌鸡汤(滋阴补气,养血安神)

·食材:乌鸡半只,麦冬15克,黄芪15克,红枣5颗(去核),枸杞10克,生姜3片,盐适量。

·做法:

1.乌鸡斩块,冷水下锅,加入料酒和姜片,焯水后捞出洗净。

2.将所有食材(除枸杞外)放入砂锅中,加入足量清水。

3.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2小时。

4.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点睛:乌鸡滋阴养血,搭配麦冬黄芪,尤其适合女性、体虚乏力、睡眠不佳的人群。

·推荐汤品二:麦冬黄芪瘦肉水(清润平补,和胃生津)

·食材:猪瘦肉200克,麦冬10克,黄芪10克,生姜2片,盐少许。

·做法:

1.猪瘦肉洗净剁碎或切成薄片。

2.将肉碎、麦冬、黄芪、姜片放入炖盅内,加入适量凉开水。

3.盖上盖子,隔水慢炖或蒸制1.5小时。

4.喝时撇去表面浮油,加少许盐调味。这是广东一带非常经典的清补做法,汤汁清澈,味道甘甜。

·功效点睛:此汤补而不峻,润而不腻,非常适合脾胃虚弱、虚不受补的老人和孩子,也适合病后初愈者调理。

三、创意主食:麦冬黄芪粥(给白粥注入元气)

早餐或晚餐喝一碗药膳粥,温和滋养,最是熨帖肠胃。

·配方:大米100克,麦冬15克,黄芪15克。

·做法:

1.麦冬和黄芪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放入,吃时挑出)。

2.大米淘净,与药包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成稀粥。

3.粥成后,取出药包,即可食用。可根据喜好加入少许山药块、南瓜块同煮,风味和营养更佳。

·食用感受:粥水本身就养胃,融入了麦冬的甘甜和黄芪的豆香,每一口都是朴实的滋养。

---

因人而异:找到属于你的秋日配方

养生最忌千人一方。虽然麦冬黄芪搭配性味平和,但了解自己的体质,微调配方,效果会更好。

·如果你是气虚乏力型(说话有气无力,容易感冒,爱出汗):可以适当增加黄芪的比例,例如黄芪15克,麦冬10克。炖汤时可多加些党参、山药。

·如果你是阴虚燥热型(手脚心发热,口干咽燥,皮肤干,大便干):可以适当增加麦冬的比例,例如麦冬15克,黄芪10克。茶饮中可多加些沙参、玉竹。

·特殊人群请注意:

·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感冒发烧、体内有实热(如喉咙痛、黄痰)、湿热(如舌苔黄腻)者:暂时不宜服用,以免“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消化不良、腹胀者:麦冬稍显滋腻,应减少用量或配合陈皮等理气食材。

---

互动时间:让养生成为一种生活乐趣

读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摩拳擦掌,想去市场采购麦冬和黄芪了?别急,让我们让这篇文章“活”起来。

1.【晒出你的秋季养生汤】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这个秋天,你为家人煲了哪一道暖心汤水?无论是遵循古法的麦冬黄芪乌鸡汤,还是你自己的独家创意,都欢迎在评论区晒出你的汤品美照和recipe!我们将挑选三位“最诱人汤品”的分享者,送出精美养生礼品一份!

2.【养生疑惑大解答】

·你在使用麦冬、黄芪或者其他药材进行食疗时,遇到过什么困惑吗?

·关于秋季养生,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话题?(比如:秋季如何护肤?秋季如何缓解“悲秋”情绪?)

·大胆在评论区提出你的问题,我们的养生专家(和热心的读者朋友们)会为你答疑解惑!

3.【投票】:你最喜欢的秋季养生食材是?

·A.百合

·b.银耳

·c.莲子

·d.山药

·e.梨

·f.其他(快来评论区说出你的最爱!)

---

结语:顺应天时,食养有道

《黄帝内经》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秋季的养生,就在于顺应“收”的趋势,滋养阴液,补足气血,为寒冷的冬天积攒足够的能量。

麦冬与黄芪,这两味源自山野的恩物,经过千百年中医智慧的淬炼,如今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我们的厨房里。它们不是遥不可及的仙丹妙药,而是我们一日三餐中,最平凡也最珍贵的守护。

这个秋天,不妨就从这一杯茶、一碗汤开始。在氤氲的香气中,感受食物带来的疗愈力,用心经营一份属于自己的健康与安稳。愿你我都能在这金色的季节里,内润外固,身心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