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1章
举报人的签名“龙超”两个字力透纸背,最后一笔像把锋利的刀,划破了公文纸的寂静。
老郑端着刚泡好的浓茶进来,杯壁上的水珠滴在文件柜上,晕开片深色的痕迹。
“这龙超是个硬骨头。”老郑指着举报信附件里的履历,“前沈市发改委处长,因为不肯给张赤翔的亲戚批项目,被发配去守水库三年。”
“据说他在水库边搭了间铁皮屋,白天巡堤晚上写举报信,光快递费就花了两千多。”
周志高翻开沈市的舆情报告,#张赤翔汉奸#的话题在热搜上爆了三天,相关讨论量突破五亿。
最新的视频里,沈市民众举着“勿忘国耻”的横幅跪在市政府门口,防暴警察的盾牌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有个穿校服的女生举着爷爷的军功章哭喊:“我爷爷打鬼子断了一条腿,身上现在还有弹片,你凭什么说鬼子有功!”
“张赤翔的讲话稿找到了吗?”周志高的指尖在“鬼子入侵促进大一统”几个字上反复摩挲,纸页上的墨迹仿佛渗着血。
老郑点开段录音,张赤翔在市委扩大会议上的声音带着倨傲:“某些人就是狭隘民族主义!当年要是没有那场战争,龙国还在军阀混战!”
“死几个愚民算什么?历史前进总要有人垫背!”
录音里突然响起掌声,稀疏却刺耳,像生锈的钉子划过铁板。
技术科的小王抱着笔记本冲进来,屏幕上是张赤翔的社交账号截图。
去年某月某日,他在海外平台发了条动态:“参拜公共厕所,致敬先辈”,配图里的他穿着倭服,对着灵位鞠躬的角度刚好九十度。
“更绝的是这个,”小王放大张照片,张赤翔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个军刀模型,刀柄上的樱花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网友扒出来,这把刀的原型属于当年侵略沈市的战犯。”
周志高的手机突然震动,是沈市纪委书记的视频电话。
画面里的会议室烟雾缭绕,几位常委坐在阴影里,没人敢直视镜头。
“周部长,张书记他......”纪委书记的喉结滚动了两下,“他说这是学术讨论,还让宣传部发通稿,说‘要辩证看待历史’。”
视频突然被抢过去,张赤翔的大脸占满屏幕,油亮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周志高同志,我知道你刚办完孔家案,但历史问题要实事求是嘛。”
“当年要是没有外部压力,龙国能有今天的版图?这叫‘压力催生进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辩证法没教你认贼作父。”周志高打断他,把手机镜头对准桌上的老照片,当年沈市沦陷时,鬼子在街道上悬挂的膏药旗,背景里的建筑和现在的沈市市政府一模一样,“你办公室挂着的‘不忘初心’匾额,是不是该换成‘认贼作父’?”
张赤翔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手机被狠狠摔在桌上,画面变成晃动的天花板。
老郑突然指着举报信里的一句话:“龙超说张赤翔要把‘鬼子入侵纪念日’办成旅游节,还拉了日资企业赞助,准备搞‘模拟占领’实景演出。”
窗外的天色突然阴沉下来,狂风卷着沙尘撞在玻璃上,像无数冤魂在拍打。
周志高想起一位朋友父亲的抚恤金证书,那本泛黄的册子上写着“1943年牺牲于沈市保卫战”,证书记忆着的,是永远不该被遗忘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