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知命名
公元755年,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依旧繁华似锦,然而在这繁华之下,却暗流涌动。
清晨的长安,薄雾笼罩,晨钟悠扬。长安城的百姓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街市上人声鼎沸,叫卖声不绝于耳。然而,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一场密谋正在悄然进行。
长安城东,一座不起眼的茶馆内,几名身着便装的男子围坐一桌,低声交谈。为首的男子名叫李承业,乃是前朝皇室后裔。他目光深邃,眉宇间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英气。
“诸位,如今安禄山叛乱,天下大乱,正是我等复国的大好时机。”李承业声音低沉,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承业兄所言极是,只是如今长安城戒备森严,我们该如何行事?”一名身着青衣的男子问道。
“长安城虽固若金汤,但并非无懈可击。据我所知,近日宫中将有大事发生,皇上将前往骊山温泉宫,届时城中守备必然松懈。”李承业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承业兄的意思是,我们要在皇上出行之时动手?”另一名男子问道。
“正是。届时我们分兵两路,一路在城外埋伏,截击皇上的车驾;另一路则潜入宫中,伺机而动。”李承业详细地布置着计划。
“此事非同小可,若有闪失,我等性命难保。”青衣男子面露忧色。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不冒险一试,何以复我大唐江山?”李承业语气坚定,目光如炬。
众人沉默片刻,终于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的另一端,大明宫内,唐玄宗李隆基正与杨贵妃对弈。棋盘之上,黑白子交错,战况激烈。然而,李隆基的心思却全然不在棋局上。
“陛下,近日朝中多有传闻,说安禄山叛乱愈演愈烈,恐有内应。”杨贵妃轻声说道,语气中透着一丝忧虑。
“贵妃不必多虑,朕已命高力士加强宫中守卫,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朕的耳目。”李隆基微微一笑,语气中透着无比的自信。
然而,李隆基并不知道,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悄然逼近。
夜幕降临,长安城灯火辉煌。李承业等人按照计划,分头行动。一队人马悄然出城,在通往骊山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另一队人马则潜入宫中,伺机而动。
夜色深沉,长安城的街道上渐渐安静下来。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李隆基的车驾在禁军护卫下,缓缓驶出大明宫,向骊山方向进发。
埋伏在路旁的李承业等人屏息凝神,等待着最佳时机。当车驾进入埋伏圈时,李承业一声令下,埋伏在四周的士兵纷纷杀出,截击皇上的车驾。
一时间,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李隆基的护卫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渐渐不支。就在此时,宫中传来消息,另一队人马也已潜入宫中,形势危急。
李隆基临危不乱,迅速调集宫中禁军,全力镇压叛乱。与此同时,高力士亲自率领一队精锐,赶往骊山救援。
经过一番激战,叛乱终于被平定。李承业等人被捕,叛乱宣告失败。
叛乱虽然被平定,但长安城的局势依然紧张。李隆基深知,安禄山叛乱未平,朝廷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陛下,承业等人虽已伏法,但朝中仍有不少人心怀不轨,恐有后患。”高力士忧心忡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