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待遇上的差别,汉人春节放假30天!!!

阅兵结束那一刻,朱由检却没有立刻离场。

他只是看了眼身后的王承恩,淡淡道:“把人叫出来。”

于是,阵列前方的礼仪军官高声宣布:“张铁柱,出列!”

人群沸腾。

一名皮肤黝黑、军姿挺拔的年轻士兵,从装甲方阵中快步走出,胸口挂着一枚尚未佩戴的勋章。

他一路跑上高台,重重跪下。

“张铁柱,参见陛下!”

朱由检轻轻拍了拍张铁柱的肩膀,像是给他压下一块重得千斤的铁。

“加油,你以后要打更多的仗,开拓更多的疆土。”

张铁柱重重点头,脸颊绷紧,浑身像根拉满的弓弦。

他没有哭,但那双眼睛,比火炮还亮。

高台下,许多将士望着那一幕,脸上浮起或激动、或羡慕、或崇敬的神情。

有兵卒低声感叹:“铁柱这是……走到天上去了。”

“镇北勋章,全北境第一块……他是真赢了。”

一名骑兵悄悄握紧拳头,低声对身边兄弟说道:

“咱们打仗的时候,谁不是拿命往前冲?可人家能冲得比我们都狠。”

“这勋章,咱不服都不行。”

军阵之间,许多老兵默默敬礼。

张铁柱此刻仍跪在高台,目光沉沉地望着眼前那枚勋章。

那金灿灿的“镇北”二字,在阳光下沉甸甸地晃着光。

他喉头滚动一下,眼眶微热,却死死压住。

与此同时,另一份通告,也在全城张贴——《北境公约》。

这是一份朱由检亲自审定、由中枢编撰、全国通用的殖民法则。

红色封面,黑金字体,醒目的西个大字:“文化·教化。”

《北境公约·第一条》:本地区即日起,全面执行明朝法典,废止一切旧地方法规、教会判例。

本地将设帝国总督府一座,汉人管理署三处,设“北地语言转换所”五区、“帝国书房”十六所,统一培训政务用语、律令书写、商务契约。

自即日起,以汉语为唯一官方文字与通用语言,他语一律作废。

政务文书、城中标识、市井商契,不得出现一字异文。违者,轻者罚金,重者流放。

《第三条》:帝国境内统一作息,凡属北境之地,须依大明京师为时辰标准,每五日一次“对时调钟”,不得自行起止。

每日开市、启学、通关,须先举行升旗礼,宣读《帝训·民篇》一章,以示臣服与感恩。私自启市者,以扰乱帝制论罪。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七条》:节日体系统一采用大明历法,取消本地一切旧俗、旧神、旧祭、旧祷。

全面施行“汉节十二纪”,其余节令,如寒食、立春、秋分、霜降、腊八,亦按汉地风俗施行,不可擅改。

其中春节汉人放假三十日,其他只得三日!

《第九条》则首接拉满民族优待:所有汉人享有“高温补贴”“极寒补贴”,金额按年工时计发;

非汉人需在冬夏时节各缴纳“环境共济税”,用于供养京师移民与驻军;

若不缴税,则无资格享用取暖、制冷、食品调拨等福利。

《北境公约·第十二条》:

凡帝国登记在册之汉人公民,入驻北境者,享有以下权利与待遇:

每月基本工酬不得低于五千制式银元,其余按岗位绩效累进;

年满十八者,国家一次性发放五万成年贺礼金,鼓励“走读天下、游历九州”;

汉人每三年可申请带薪休养一季,帝国设有“疗养补助”专项金,按户头首拨;

凡汉人战殁者之家属,优先分配“北地新城”房产一套,终身免税;

入学优先、医疗优先、职务优先、申诉优先。

而非汉族人士,虽暂居本地,不得以任何形式享受上述待遇。

相反,凡在北境从事商业、工役、运输、商贩等营生者,须按季缴纳“帝国保障税”,专项用于支撑上述帝国福利体系,名曰“国恩回馈”。

而在《第十三条》的最后一句,通篇金字印刷、另起一页:“此乃帝国开化之恩,百族得其生,万方奉其道。”

公约贴出后的第三天,城南码头聚集了大量前来看榜的异族平民。

人群里,一位身穿羊皮短袄的老木匠望着榜单,眉头越皱越紧。

他嘴里喃喃念着那一行行字:“五千……五万……免税……疗养……新城住房?”

“我们这些人呢?”

“我们……要干活、要交税、还得在雪地里替他们扫街?”

旁边一名车夫怒道:“汉人来了三个月就能领房,我们活了一辈子连个棚子都分不下。”

“他们十八岁发五万银子去‘旅游’?我们十八岁,是去扛麻袋的年纪!”

更有年轻人咬牙切齿,低声骂道:“这不是共治!这是剥皮!”

“我们活着,是为了让他们舒服。”

有人看得眼圈都红了

,悄悄把榜纸撕下一角塞进怀里。

“我得带回家,给我弟弟看看——”

不过没人敢在榜前多说一句。

因为不远处,几个士兵正站在雪坡上,扛着步枪,目光森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