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王妃是她靠山
这位高氏本名叫周韵柔,早年太皇太后从民间选的家世清白的女郎,甚至还有父母兄弟皆在。
崔家接纳了她。
然而,崔家为了顾及体面,崔大夫人也要考虑儿孙们的面子,把周氏与她的孩子们寄养在八爷名下。
“八爷当年病死在战场上,无功名、无子嗣,没个供奉香火之人。这对双生子,就养在他名下。”崔大夫人对外说。
又说,“周氏不明不白跟了大将军,到底不检点。若接了她进府享受荣华富贵,乱了伦理纲常。
就送她回故乡静养,崔氏给她一套宅院、六百亩良田,往后每年都给她送五百两银子,直到她寿终。”
孩子养在崔氏族中,选了乳娘和丫鬟照顾他们俩;周氏送走。
整个伏天,满盛京城都在看崔氏、郑氏的热闹。
申国公府固然很引人注目,崔大将军有私生子之事,更吸引目光——普通人还是喜欢听这些男女绯色纠纷,而不是政治丑闻。
外头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说崔大夫人手段狠,面慈心毒。
先是借着去世小叔子的名义,把崔大将军和两个孩子隔开,不让他们“认父”。
又把周氏送走,不叫她与崔大将军见面,免得旧情复燃。
也有人夸崔大夫人睿智。
私生子养在去世小叔子的名下,彼此有利,还保全了长房儿孙的体面。
周氏送走,少了一个受攻讦的隐患;而钱财上又大方,一年五百两的供给是非常丰厚的。要知道普通的侯爵,朝廷一年给的爵禄也才六百两。
普通百姓都觉得仁至义尽了,哪怕周氏抱怨也只是她不识好歹、贪心不足。
不管怎么说,这次之事只是一个笑话,没有动摇崔氏根基。
外面传,雍王府内部也传。
孔妈妈每日出去买菜,都要带各种趣闻回来,与众人分享。骆宁对着账簿,偶尔听一耳朵。
流言蜚语到了离奇的地步,不过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崔大将军与南诏王庭勾连、为了金矿屠戮村庄的事,几乎没人提起。
崔大夫人故意制造了很多噱头,都是大家茶余饭后感兴趣的,把真正危险的事遮住了。
崔正澜闷在屋子里好几日,特意来找骆宁。
她叫骆宁把服侍的人遣下去,她要单独与骆宁聊。
“……当初高氏王庭摇摇欲坠,权臣尹氏几乎把控了整个局势,高氏公主向我大伯求助。
而后不成,就勾搭我八叔,楚楚可怜的。我八叔只比我大四岁,年纪轻经不住事。
大伯严令他不许接触高氏王庭的人,将来会沾染叛国罪名。八叔私下里与她来往,此事瞒住了大伯,我却是听说了几句。
再往后的事就不知道了,八叔是一场战役中受了伤,高烧不退去的,他与高氏公主到底怎样,说不明白。
如今大伯母把那两个孩子过继在八叔名下,说不定他们就是八叔的孩子。”
骆宁:“……”
崔大夫人想要瞒着所有人,却忘记了还有亲历者。
崔正澜也是犹豫了好几天,不知是否该说。
最终决定,还是说出来。
王妃是她靠山,将来前途都指望她帮着说情。王妃如此好,还故意欺瞒她,着实不厚道。
“我大伯铁面无私,将军牢记军纪是天性,他绝不会接近高氏公主。那两个孩子,说破天都不可能是我大伯的。”崔正澜又道。
骆宁:“我也觉得这是污蔑。还好,高氏公主是假的,她真实身份是太皇太后的眼线。崔将军这次危机解了。”
崔正澜:“还有金矿的事,这件事我更清楚了,当时我就在!”
骆宁坐正几分:“内幕是什么?”“是南诏国的细作所为。权臣尹氏的人,想要用这个村子拖出我大伯的腿,让他不干涉南诏国王庭更替,尹氏打算谋朝篡位。
我们接到了密报,赶过去的时候,整个大村子五百多口人,无一幸免,而金矿入口被暴露出来。
大伯当时面无人色,偏偏他身边跟着不少人一起去查看,消息不可能封锁得住。死了人、又有金矿,哪怕我们都知实情又能如何?
传到朝廷口中,我们站出来作证,都只是袒护我大伯,无法自证清白。尹氏想要我大伯被换掉,换个更亲近他们的大将军去驻守。
这件事我大伯严令所有人闭嘴,任何人都不准提起,却又时刻提心吊胆,时刻担心闹出来,不仅他遭殃,他手下的将领也要吃挂落。
却没想到,我那个不争气的八叔,与高氏公主的私情,正好替大伯洗刷了此事。大伯一块心病解了,我也放了心。”
说到这里,崔正澜又更正说,“是郑家,替我大伯洗清了冤情。要是申国公先知道此事,把它刨出来定罪,崔家危矣。”
两件事的前后顺序一变,崔家立马就抓牢了机会。
崔正澜没有再见过高氏公主和周韵柔,她不知道掉包了,才能把这件事解决。
崔大夫人不仅是有运气,还因为她消息灵通、脑子灵活,缺少一样都不行。
而前世崔家那般被动,崔将军因此解甲,除了他们毫无准备,估计也是崔将军没把金矿的事告诉崔夫人;等用高氏公主定了崔大将军的罪,郑家稍后查到了金矿,再翻出来攻讦崔家就是自打脸,两件事的矛盾会让崔大将军脱身。
虽然两者用了轻的,到底把崔家拿下了,而政治争斗不是要什么正义,只是目的。
斗败崔氏,就是郑氏的目的,崔家自己没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处置,是他们自乱阵脚、心虚了,着了郑家的算计。
骆宁的提点,帮了崔家一个大忙。
这些多余的话,骆宁没有和崔正澜聊。
崔正澜掏心掏肺对她,什么都告诉她;而骆宁尽可能把秘密藏住,不给崔家招惹麻烦,来回报崔正澜的信任。
两个人说了半晌的话。
崔正澜又说:“王妃,您改日去崔家做客,带上我。我想回去看看那孩子,像不像我八叔。”
骆宁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