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扶苏和张诚有龃龉?

皇帝到底和张诚有什么龃龉,朝臣无由猜测。

为什么皇帝对张诚担任专利局局长这事这么大反应?是皇帝对巩侯有所忌惮,不欲其在朝为官吗?但是巩侯夫人圜阳侯不是也在朝中为官?是不愿巩侯和圜阳侯同列朝班?但是在大秦父子兄弟同朝为官并不罕见。

是皇帝不喜欢巩侯有实职吗?自从扶苏皇帝复兴元年开始,为皇帝复国提供技术支持,立过大功的巩侯张诚,所得到的最大的奖赏,无非就是一万户的巩侯封邑。以巩侯张诚创办两所大学、开设物理、机械两大学科的学术成就,以保护收留扶苏、赵芃、蒙恬的大功,以推动大秦复国的能力,以创办遍布天下诚记商行白手成巨富的才干,张诚在朝廷中有一个职位,没有任何人会奇怪。

经历秦汉两朝的重臣,私下里普遍看法,说巩侯此人,才干大约在张苍和张良之间,文足以担任左丞相,武能够领三军,这样的大能大功,居然只是一个闲散的彻侯,别说两千石俸禄的三公九卿的职位,连一石的朝臣俸禄都没有,甚至连彻侯本人都不在长安居住生活,而是远在巩邑就国。

除了张苍赵杏儿蒙恬韩信这样非常了解张诚的人,很多人觉得,这是扶苏的兔死狗烹,只不过扶苏仁厚,没有把事情做绝,让张诚这个有颠覆国家能力的大才在巩邑得以安度余生。

所以扶苏在朝廷上亲口说出“谁都可以来做专利局局长,巩侯不可以!”这话的时候,这个扶苏版的鸟尽弓藏就似乎被证实了。

但是扶苏也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让大家重新去推举一位适合专利局局长的人——这个人要有律法背景,专利局还要有一些具有工程机械能力的吏员。这才能充分保证专利审核能力。

不过,猜测皇帝忌惮张诚的朝臣又有一个疑虑——如果说皇帝对张诚有所忌惮,为什么所谓的大秦制糖,一万万钱的投资中,还要包含张诚的三成股份?这个数额甚至比皇帝本人占股还要多!

朝廷中有人讨论,说如今的巩侯张诚,和昔年的相国文信侯吕不韦谁更有钱?

大多数人觉得吕不韦更有钱。

毕竟文信侯吕不韦封邑十万户,门客三千,奴仆上万人,据说吕不韦的财产相当于大秦半个国库。文信侯的底蕴,又岂是巩侯张诚所能比拟的?

据说除了皇帝亲赐巩侯的那座在山中彻侯府邸以外,巩侯张诚只住了相当于两进院落的住宅,房子只有几间,身边连仆役都没有几个,据说巩侯的三餐要么在学校食堂吃,要么就得自己亲手做,巩侯的生活,比之小地主没多大区别。

知情的人不会参与这种讨论,他们只会轻蔑的笑笑。

巩侯垄断了天下的石油产业。

巩邑的钢铁天下第一,蜀中大富翁卓氏以冶铁起家,号称富甲天下,巩邑钢铁厂生产的钢铁,不用说质量无双,就是产量都超过卓氏十倍甚至百倍。巩邑专门修了两条长达两百里的铁路。用钢铁铺路,前所未有,就这两百里的铁路,所需钢铁就超过卓氏数十年钢铁总产量。

而石油产业,甚至都不是张诚旗下最赚钱的行业。张诚最赚钱的行业是什么,好像也没人说得清。就一个不起眼的橡胶,已经帮助皇帝得到了大量的分红,这次皇帝投资制糖厂的股份,基本上来自橡胶厂的分红。所以皇帝跟右相张苍争夺起股份来,那是毫不脸红气喘。

张村诸贤中,只有张苍因为被萧何骗下山,没有赶上早期产业分红的热潮,甚至连公孙尼子都有一小股橡胶厂的股份。制糖厂中张苍的两厘股份的两百万钱,已经耗尽了他的俸禄和多年积蓄,估计张苍要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娶新的老婆了。

但是所有既往的财富,在赵杏儿看来都不值一提。在未央宫夜宴上,张诚忽悠了皇帝和丞相,合计投资一万万钱在制糖厂项目上,赵杏儿粗粗算了一下,蔗糖所产生的行业利润是个前所未有的数量词,曾经拥有半个国库的吕不韦在这种数量级的财富之下,屁都算不上。

糖厂老板富可敌国吗?

好几天,赵杏儿走路都摇摇晃晃的,不知道是妊娠反应还是被这个大数弄得晕乎乎的。

是的,和张诚只有休沐时间才能在一起的赵杏儿,又怀孕了。

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不喜欢张诚做专利局局长。赵杏儿对张诚说起朝会之上,皇帝不同意张诚担任专利局局长的事情,赵杏儿对皇帝的态度很忧虑。

张诚发了一会儿呆。

历史上有一个了不起的人,一边做专利局雇员,一边得了两个诺贝尔奖,可见专利局是一个很适合科研……啊不,很适合摸鱼的地方。

但是显然,专利局职位不是得诺贝尔奖的充分必要条件,不然为什么全世界只有那么一个专利局雇员得了诺贝尔奖呢?

成为了不起的学者,尤其是奠基型的学者,最重要的条件是有钱,财富自由才能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无穷无尽的科研工作中去。重生一次的张诚已经充分明白这个道理了。

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毫不犹豫的投入金钱和时间。如果自己只是一个六百石的小官,那就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投入,最多是学张苍一样,买点纸,在小破屋里做数学题……

好多学科都需要钱的!

张诚想了想,对赵杏儿说:“有没有一种可能,皇帝觉得你家郎君懂的东西太多,专利局送上来的申请,你家郎君看一眼就能懂。啥民间发明送到你郎君这里,你郎君都能近水楼台先下手为强?因为太懂,就不适合做专利局局长呢?就好像狼不适合放羊一样?”

赵杏儿听了这样的比方,觉得似乎有点道理,又觉得是不是自己郎君为了宽自己的心,专门开解自己呢?郎君久不在长安,和皇帝的往来少,关系自然会变淡。怎生要修复一下才好。

正在众人以为扶苏会冷淡张诚的时候,皇帝扶苏遣宫中内侍传谕张诚入宫。这件事不能公开讲,皇帝要张诚来参详自己的陵寝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