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城乡人口对房子的共同执念。
最后,产生地皮纠纷的两家就当着众人的面立下了正式字据。
“呐,两家各一份,你们都签字收好了。”
“免得再因为这个而干仗。”
接过字据,被主持公道的庆新一个劲的道谢道,“感谢萧书记和叶县长主持公道!”
……
事毕,人群散开。
现场最后只剩下了萧承一行人和村支书。
“萧书记、叶县长,你们这趟下来视察,就由我来给你们做向导吧。”
“嗯,那就由你来做向导吧。”
路上,萧承趁着这个问题问起了陈福远,“陈福远同志,刚才的阵仗我和叶县长也算是亲眼所见了,你们这些基层干部确实不容易啊。”
“哪里,再不容易还能有二位领导辛苦?”
“不过,繁琐确实是繁琐了些。”
“您像刚才,要是没有二位领导来掌控全局,我还真不好入手调解。”
“毕竟都是乡里乡亲的,你站在哪一边,另外一边都会不服,说你拉偏架,站在谁谁谁那边。”
“刚才您二位也听见了,虽说是胡搅蛮缠,但这个口无遮拦的表达方式才是我们基层工作最常见的环境。”
“动不动,就说你收了钱,怎么怎么样。”
“再加上,一个村里的多少都沾亲带故的,要是碰上一方和自己有亲戚关系,那才是真难办。”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像今天一样,让派出所来介入,来主持公道。”
“但这种事,人家派出所遇上了,一般又会倾向于由村里出面调解。”
“这样,要是双方都愿意配合我这个村支书和派出所还好说,但要是像今天这样,闹个苦大仇深的程度,那就真不好办了。”
闻言,萧承点了点头。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有些邻居,就是容易处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冤家。”
“这样,双方自己你挨我、我挨你的住着,膈应的很。”
“萧书记,可不是嘛!”
“像这种事,今天不是我们村第一次,以后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有几家,祖上还是共一个爷爷的,结果呢,照样因为一些分家的什么原因,处成了现世冤家。”
“每年清明上坟,双方还要争个先后、较个暗劲,您说这是什么事嘛!”
“要不都说这分家的老规矩有先见之明,不然这要还是都处在一个屋檐下,那就更要人命了。”
“那倒不至于,看各家情况吧。”
“跟周围邻居、亲戚的关系处的好不好,也是一门艺术,换句通俗点的话就是会不会做人。”
“萧书记,是这个理。”
……
就这样,两人一边聊着,一边视察起了情况。
“一路走下来,我发现你们村已经有过半的家庭建起了自己的新房。”
“萧书记,我们乡镇里的人其实和城里的人差不多,都有一个念想。”
“那就是拥有一套自己的新房。”
“只不过,我们乡下是自己建,城里就是自己买了。”
“但有一点,这房子啊,那都是衡量一个家庭条件高低的重要标准。”
“您像我们这边相亲,先不说你在城里有没有房,但最起码的你在老家得有一栋新房立在这里。”
“不然,人家考虑你时,就要往后稍稍了。”
“就连人家媒婆,都是专挑那些家里建起新房的事主做媒。”
听到这,一旁的县长叶帆也搭起了话,“可不是吗?乡下如此,城里也亦然。”
“现在年轻人结婚不都要三件套嘛,房子、车子、然后再来个票子。”
“说到底,还是今天的物质条件不同了,大家择偶的标准都放高了。”
“不过说起这结婚的事,陈福远同志,你们村现在整体的婚配情况是个什么样?”
“有无适龄但未婚配的情况普遍存在?”
“毕竟,这些年,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了。”
“叶县长,这个情况确实是越来越多了。”
“说起来,还是现在的年轻人思想都开始转变了,不再受我们那个时代传宗接代的观念所束缚,看待这个问题时更加豁达了。”
村支书陈福远的一句‘更加豁达了’,说的恰到好处。
因为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他知道,这是个不可避免的事,所以即使这对他这个年龄段的观念有些冲击,但随着这个趋势的越发明显,他也必须要去尝试理解和尊重了。
毕竟,如果不正视这个趋势,你就无法去理解这个现象的出现以及这个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