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亲力亲为 见义见利
唐禹并不指望这些匪徒会屈服,至少不指望他们会因为目前的威胁而选择投降。
他所说的五天期限,不过逼迫对方想办法、用手段,并且更大程度地聚集在一起。
当办法、手段完全失效的时候,才是真正折磨开始的时候。
“最近几天,案件愈发少了,郡府其他官员也逐渐适应,能够应对基础的纠纷了,我再公开出席四天,便带兵前往马背山。”
马背山就是如今广汉郡最大的匪寨,目前几乎所有的匪寇全部都聚集在那边去了。
李期闻言,疑惑道:“先生是要剿匪?这种粗活交给我就好了啊,我亲率四千精兵杀上去,保证把他们杀干净。”
唐禹笑道:“殿下,匪徒聚集上千人,霸占山峰,占据地形优势,易守难攻,即使我们的战士身穿甲胄,也肯定会有较大伤亡。”
“我们的目的是清除内部隐患,提升自身实力,怎可强攻山寨呢。”
“我要兵不血刃拿下马背山上千匪寇,并把他们收编成军,到时候我们的兵器也派上用场了。”
李期这下愣住了,瞪眼道:“对方上千人,还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匪徒,我们能兵不血刃?”
唐禹笑道:“我甚至不用亲自去,只需要安排两千精兵守住进山要道即可。”
“既然是易守难攻的匪寨,那么上山的路就不可能多,最多也就那么两三条,堵住即可。”
“其他小路、悬崖,身手好的自然也能通过,但我们不必管,因为那种路不可能搬运大量的粮食。”
“先饿他们一个月,让他们眼睁睁看着存粮越来越少…矛盾自然也就出现了。”
说到这里,唐禹微微一顿,道:“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山匪穷凶极恶没错,却向来不够团结、没有韧性,马背山上的匪寇是多个山寨聚合在一起的,粮食日渐少了,他们就会互相责怪,互相推卸责任。”
“毕竟粮食聚集在一起,谁出的多,谁出的少,哪个寨子吃的多,哪个寨子吃的少,到处都是可以吵架的地方。”
“等他们吵起来了,我们再挑选两个匪首,封他们做官…”
“嘿,到时候他们自然就内讧了。”
“兵不血刃,自然也就做到了。”
李期听得一愣一愣的,然后猛拍大腿:“好办法!好办法啊!就是有一点不好!”
唐禹悚然一惊,难道自己哪里没有考虑周全吗?竟然被李期察觉到了破绽?这厮这么会打仗?
“哪里不好,请殿下赐教。”
他连忙问道。
李期则是笑道:“这样都打不起来,实在有些不痛快,我看就是要猛猛杀才有劲!”
我真他妈求你了…
唐禹本来很期待,结果得到了一个超雄答案。
他无力吐槽,只能转移话题:“剿匪很简单,我稍微安排一下就行了,但有一点需要殿下帮我站台。”
“五大家族占据了广汉郡九成以上的田地,佃户帮忙耕种,交税比重过大,难以激发百姓的劳动积极性。”
“我要让五大家族让利,降低交税比例,以便组织生产。”
李期毫不在意说道:“这有什么,你直接让他们做就好了啊,谁不听话,我就杀他全家。”
说到这里,他又好奇问道:“他们一般收佃农几成粮食啊?”
唐禹道:“七成半。”
“啊?”
李期有些惊讶:“意思是,重出十石粮食,百姓只能得到两石半?”
唐禹点了点头。
李期震惊道:“这比土匪还狠啊,那些世家一直这么恐怖吗?”
唐禹无奈苦笑。
李期怒道:“那还跟他们废什么话!不必让利!全部杀光就好了啊!”
原来你才是激进派…
唐禹感觉自己在李期面前,就是个新兵蛋子…
他唯有解释:“也不好,一旦都杀了,其他地方的世家肯定会团结起来与我们为敌,到时候就很难收拾了。”
“我们需要把握尺度,需要棍棒与甜枣一起给。”
李期挠了挠头,道:“好复杂啊,没意思,先生你自己做主吧,我回去打女人了。”
说到最后,他两眼放光,似乎期待打女人已经很久了。
看着他的背影,唐禹都不禁沉默。
他其实想过很多种取信李期的办法,时刻注意着话术,不断蛊惑对方的思想,让他朝自己这方倾斜。
谁知道…一个也没用上,对方根本不在乎,铁了脑子一样直接信。
哎…跟这种人斗智斗勇…好不适应啊。
如果不是那个张高一直做他的先生,或许他根本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唐禹也下意识挠了挠头,开始了全新的节奏。
他又审了四天的案子,把一些棘手的处理了,便宣布了三件大事。
其一,郡府出兵两千至马背山,打算一举剿灭匪寇,还广汉郡太平。
其二,唐禹和郡府将代表百姓,与世家展开谈判,争取到五成税率。
其三,唐禹将统计各县、各村的人口,将流民编入户籍,统计劳动力,采用“保甲联产”的办法,组织统一的生产活动。
这里的百姓习惯了把郡府的话当放屁,即使是唐禹如今名声已经彻底传开,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信任,但还是没有人相信降税这种天方夜谭。
第五日,常璩前来禀告,说匪寇不接受无条件投降,这才唐禹的意料之中。
所以两千大军,直接出征,聚集在了马背山下,堵住了几个上山要道,切断了山上的补给。
同时,唐禹带着自己的三百精锐和郡府一众官员,找到了五大家族的家主。
他的话语很明确:“告示你们都看到了,佃税降低至五成,这是我为你们争取到的。”
“四皇子殿下的意思,其实是把你们都杀了,把你们的钱粮全部收缴了。”
五个家主吓得脸色都白了,一个个又肉痛又被迫答应的样子,让唐禹想笑。
唐禹道:“接下来,你们每个人要带我去你们的田里,把你们的佃农都聚集起来,宣布这个决定。”
“然后我组织百姓保甲联产,统一耕种。”
一切事,亲力亲为。
让百姓看到好官的同时,也看到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有组织力。
“这里是郡府和世家谈判之后,出具的崭新条约,规定佃税是五成,信的人,过来按手印,不信的嘛,还是按七成半交,我唐禹从来不强求别人。”
这不按手印的都是傻子,他们虽然癫,但可不傻。
毕竟…自家田主亲自陪着来的,那笑容,就跟死了亲爹一样,看样子是真的。
于是,广汉郡进入了舒县的节奏,虽然这里的百姓配合度更低,但唐禹给的利足够大,集权足够多,也能对症下药,一步一步在往前做。
他几乎每天都要下田,深入各个村落,号召百姓实行保甲联产,也让史忠带着三百精锐,分批次到各个村落帮忙。
最开始,百姓不信,嘴里念叨着什么唐郡丞又玩新花样咯、还不是为了贤名…
十多天后,质疑的声音就少了很多,大部分村民见到唐禹,也不调侃了,只是嘿嘿笑着。
一个月后,唐禹几乎和他们打成一片了,因为这一个月,他非但亲力亲为,组织联产,让士兵干活,而且自己偶尔也下地干活,甚至和百姓在同一张桌上吃饭。
蜀地的百姓发现,这唐郡丞真是牛逼,连我们这种糠咽之物都能吃得下,和其他官确实不一样。
行胜于言,润物无声。
两个月后,有个赖皮笑着吆喝道:“唐郡丞又下地啊,这六月大热天的,不怕黄鳝钻了你钩子(屁股)啊!”
唐禹摆了摆手,道:“赶紧回去吃饭,别瞎逛。”
那人注定是吃不成饭了,因为这事儿被其他路过的人听见了,给他一顿好打,打得他喊爹叫娘。
“龟儿子,心头没得哈数,唐郡丞也是你娃能骂的?”
“妈个批,我们秧田长那么好,靠的哪个?”
“那三百个人,是打赢了一万个人的英雄,结果跑来给我们栽秧子、扯稗子,整得泥敷沼戴的。”
“这些看不到哦?没长心啊!”
“二回再让我看到哪个敢扯唐郡丞的壳子,老子腿杆给他打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蜀地的人不是癫子,他们的血性和骨气、仗义和善良,正在回归。
挽救一个地方的经济与生产,恢复一个地方的民生与秩序,唤醒一方百姓心中的淳朴的道德和良知。
这是什么?
这就是王道。
什么是王道?
王道就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