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继续扣留
姚广孝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挡在朱标身前,对着张良合十道:“阿弥陀佛!张大人息怒!此事…事关重大!还请张大人暂回驿馆歇息。容殿下…与臣等…商议之后,再给大人答复!如何?”
张良看着姚广孝,知道今日逼得太紧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他缓缓收敛气势,重新坐下,淡淡道:“好!老夫就在驿馆,静候殿下佳音!”
“不过,老夫提醒殿下,陛下的耐心…是有限的!明日此时,若再无明确答复…老夫…便即刻启程回朝复命!届时…一切后果,由殿下自负!”
说罢,不再看众人,带着许褚,拂袖而去!
张良离去后,朱标、徐达、常遇春、朱棣、姚广孝立刻聚集密室。
朱标心有余悸:“大师!张良态度如此强硬!甚至…不惜以开战相威胁!我们…我们该怎么办?要不…还是把麟儿送回去吧?为了一个孩子,引发两国大战,实在不值啊!”
常遇春怒道:“殿下!怕他作甚!张良不过是虚张声势!夏国刚刚经历内乱,韩信被贬又复起,威信受损!岳飞、杨再兴虽勇,但都老了!那张定边、罗成、曹参,不过是些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有何可惧?若夏国真敢来犯,末将愿为先锋,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徐达痛苦地闭上眼睛:“遇春!不可意气用事!张良绝非虚言恫吓!秦良玉在边境集结,杨再兴在江州暴怒,夏国确实有开战的准备!一旦开战,我…我实在无颜面对良玉妹子…”
朱棣也沉声道:“大哥!张良点出的张定边、罗成、曹参,不可小觑!张定边水战无双,罗成名门之后,勇冠三军,曹参深得韩信真传,皆非庸才!夏国人才济济,底蕴犹存!硬拼…我们胜算不大!”
众人争论不休,目光最终都集中在了姚广孝身上。
姚广孝捻着佛珠,眼神幽深,缓缓开口:“殿下,诸位将军。张良强硬,意在施压。夏国确有开战之力,但…其亦有巨大顾虑!”
他分析道:“其一,杨麟在我们手中!此乃最大筹码!夏国投鼠忌器,绝不敢轻启战端!”
“其二,夏国刚刚经历夺嫡风波,内部人心未稳,尤其是霍氏余党,尚需时间清理。”
“其三,北疆金国余孽,如同饿狼,时刻窥视!夏国若大举南征,北疆必然空虚!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姚广孝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
“宁晨老了!他虽雄才大略,然年事已高!经历霍氏之乱,心力交瘁!他比任何人都怕再起战端,怕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江山稳固!他更怕…一旦开战,若有不测,其太子宁远…能否驾驭得了这庞大的帝国和如狼似虎的骄兵悍将?”
他看着朱标,一字一句道:
“所以,张良的威胁…七分是真,三分是虚!他敢打,但宁晨…未必敢让他打!至少现在不敢!只要我们扣住杨麟这张牌,拿捏住分寸,不彻底撕破脸皮…夏国…最终只能咽下这口气!继续维持现状!”
“那…明日如何回复张良?”朱标问。
姚广孝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殿下只需以‘小公子学业未成,徐大将军倾囊相授,不忍半途而废、待其学业有成,定当亲自护送回江州’等理由,继续拖延即可!态度要恭敬,言辞要恳切,但…绝不松口放人!张良…他无可奈何!”
最终,在姚广孝的坚持下,朱标等人决定,依旧不送还杨麟!
一场精心策划的交涉,在姚广孝的毒计下,再次陷入僵局。
张良与许褚带着云溪冰冷的拒绝返回长安。消息传开,朝野震动,尤其是江州都督府,几乎要被杨再兴的怒火点燃!
未央宫,御书房。
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杨再兴双目赤红,在殿内焦躁地踱步,拳头捏得咯咯作响,仿佛下一秒就要砸碎眼前的御案。
“陛下!您听听!您听听朱标那小王八蛋说的什么屁话!”
“学业未成?不忍半途而废?放他娘的狗臭屁!他就是扣着俺儿子当人质!当筹码!张大人好言相劝,那秃驴(姚广孝)阴阳怪气!俺老杨咽不下这口气!”
“陛下!您下旨吧!让俺带兵!踏平云溪!把俺儿子抢回来!俺要亲手拧下朱标和那秃驴的脑袋当夜壶!”
宁晨端坐御案后,脸色同样阴沉,但眼神却比杨再兴冷静得多。他沉声道:“再兴!稍安勿躁!如此这般成何体统!”
“陛下!俺…”杨再兴还想争辩,被宁晨凌厉的眼神制止。
“麟儿是朕的侄儿!是朕看着出生的!朕比你更想把他平安接回来!”宁晨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一丝深藏的痛心,“但冲动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害了麟儿!坐下!”
杨再兴如同泄了气的皮球,重重地坐在椅子上,胸膛依旧剧烈起伏,双眼含泪。
宁晨看向一旁沉默但忧色更重的秦良玉,温言道:“秦将军,放心。麟儿在云溪,是他们的护身符,朱标和徐达不敢亏待他,反而会好生照料。你且宽心。”
秦良玉紧抿着嘴唇,用力点了点头,眼中泪光闪动,却强忍着没有落下。作为母亲,她的痛苦比杨再兴更深,但作为将领,她必须克制。
安抚住最暴躁的杨再兴,宁晨的目光扫过被特意留下的几位核心重臣
“诸卿,”宁晨的声音恢复了帝王的沉稳,“云溪扣留麟儿,拒不归还,其心已昭然若揭!这背后定是姚广孝那妖僧和朱棣在作祟!张良此行,虽未成功,却也探明了对方虚实,更坚定了其狼子野心!如今,朕意已决!此战…非打不可!”
“此战,其一,为救回麟儿!其二,为彻底解决云溪割据,完成一统!其三…”他的目光扫过张良和王猛,“为太子…铺平道路!扫清这最后的障碍!”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神色各异。张良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坚定。张居正和荀彧则是凝重。王猛,这位一直主张择贤而立的太傅,此刻却异常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