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海外研学班·美国小留学生的体验
仁济堂的院子里,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雕花的木门,就被16岁的美国男孩杰克挡了个正着。他举着放大镜蹲在薄荷丛前,鼻尖几乎要贴到叶片上,睫毛上还沾着点晨露。“锯齿状边缘,摸起来有点扎手,”他对着手里的中英双语手册小声念叨,指尖轻轻拂过叶片,一股清凉的气息立刻窜进鼻腔,“散发清凉味,《本草纲目》说能‘散风热’,翻译过来就是‘驱散风热感冒’。”
手册的封面上印着仁济堂的铜药碾图案,内页里每味药材都配着高清照片和双语注解。杰克翻到紫苏那页,对比着眼前的植物笑了——三年前他第一次来中国旅游,把紫苏认成了“长老了的薄荷”,被同行的小伙伴笑了好久,现在他能熟练地说出:“紫苏的茎是圆柱形,叶背是紫色;薄荷的茎是四棱形,全株都是绿色。”
这是仁济堂与美国马萨诸塞州某私立中学合作的首期“中医药研学营”。100名美国学生要在两周里完成“认药草、做香囊、学推拿、辨体质”四门课程,每天的日程表排得像块密不透风的拼图,却没人喊累。负责带队的老师看着孩子们在药田里追着蝴蝶认药材,在炮制坊里围着铁锅看炒药,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这些在实验室里对着显微镜都坐不住的孩子,居然能蹲在地上看三小时甘草开花。”
杰克的口袋里揣着个小小的手机支架,是特意用来拍教学视频的。他的奶奶患有关节炎,每到阴雨天膝盖就僵得打不了弯,昨天小棠教“艾灸膝眼穴”时,他举着手机录了全程,连“艾条要离皮肤3厘米,以温热不烫为度”的细节都没放过。今早刚收到妈妈的微信:“奶奶灸完说膝盖暖暖的,晚上居然能自己下床倒水了!让你再多学几招,最好能录个‘家庭中医急救包’教程。”
“杰克,快来!香囊课要开始了!”同学莉莉的声音从月亮门那头传来。她扎着高高的马尾,手里攥着块印着艾草图案的棉布,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发梢上还别着朵刚摘的金银花。
香囊制作课设在院子中央的银杏树下,二十张木桌拼成长长的一排,上面摆着艾草、丁香、薄荷、苍术四种药材,都是晒干切碎的,装在青花瓷碗里,远远就能闻到混合的清香。莉莉抓起一把艾草塞进棉布袋,又往里面加了勺薄荷,扎紧绳结时忽然皱起眉,举着香囊跑到刚走进院子的苏怀瑾面前:“苏医生,这些草真的能防感冒吗?闻着挺香的,像过节的香料包,一点都不像药。”
苏怀瑾接过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笑意温和:“要不要看看这个?”她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份打印好的研究报告,上面有柱状对比图和幼儿园小朋友的合影,“这是我们在三家幼儿园做的实验,挂这种香囊的班级,感冒发生率比普通班级低30%。里面的挥发油能抑制病毒传播,就像给身体装了个隐形防护罩。”
莉莉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落进了两颗星星。她转身跑回桌子旁,又抓了两大把艾草塞进布袋:“那我要多做几个!我弟弟总爱感冒,上次流感发烧了整整一周,我要给他书包里挂一个,床头挂一个,钢琴上也挂一个!”
旁边的男孩汤姆正拿着电子秤认真称量药材,嘴里念念有词:“薄荷3克,丁香2克,苍术5克……说明书上说这个比例驱蚊效果最好,我要带回去给我家的狗挂一个,它总被蚊子咬。”引得周围的同学一阵笑。
下午的推拿体验课更是热闹。孩子们分成两两一组,照着图谱给对方按揉“合谷穴”。杰克捏着莉莉的手背,手指在虎口处来回摸索:“是这里吗?你说酸不酸?”莉莉疼得龇牙咧嘴:“再往左一点……对!就是这儿!酸得像被蚂蚁咬!”苏怀瑾走过来纠正他的手法:“要用拇指指腹按,不是用指甲掐。这个穴位能治头痛,你们下次考试前紧张得头疼,就按这里试试。”
离营那天,孩子们排着队在仁济堂的影壁前合影。每个人怀里都抱着自己做的药包、认药手册和一株用小盆栽着的薄荷,脸上带着晒黑的健康红晕,笑容比阳光还灿烂。影壁上“仁心济世”四个大字被阳光照得发亮,衬得这群金发碧眼的孩子格外鲜活。
留言本摊开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上面已经写满了字。杰克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下歪歪扭扭的中文:“中医不是魔法”,然后换用英文接着写,字迹流畅了许多:“是祖先发现的‘身体密码’——比如薄荷能让头脑清醒,艾草能让身体变暖,按压虎口能止住头痛。我要把这个密码带回美国,告诉更多人,中医其实很简单,就藏在生活里。”
苏怀瑾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阿凯端来两杯菊花茶,轻声说:“瑾姐,您看他们写的留言,好多孩子说以后想学生物医学,还要辅修中医药课程呢。”
苏怀瑾接过茶杯,望着院子里追跑打闹的孩子们,茶香在舌尖弥漫开来。她想起祖父说过的话:“医道不分国界,就像薄荷在哪里都能散清凉,只要让人受了益,自然会有人愿意学,愿意传。”
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背着装满“中医宝藏”的行囊走出仁济堂大门时,每个人都回头挥了好几次手。薄荷的清香混着笑声飘远了,像一颗埋进土壤的种子,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开出怎样的花,但总有一天,会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长出属于自己的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