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470章 科研转化的爆点·临床基地挂牌

市一医院门诊楼前的广场上,早就围满了人。初秋的风带着点凉意,却吹不散现场的热乎气。最显眼的是门诊楼外墙上挂着的那块牌子,红绸布从上到下紧紧裹着,风一吹,布角就欢快地飞扬起来,露出“联合”两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

离揭牌仪式还有半小时,医院的挂号系统后台已经弹出了提示:“首日300个专家号已全部挂满,候补队列当前人数:500+”。负责系统维护的小护士盯着屏幕咋舌:“这热度,比专家门诊开诊还火!”

苏怀瑾和陆则衍站在新诊室的门口,白大褂洗得洁白挺括,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露出腕上简单的手表。两人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装裱好的研究论文复印件——《当中医体质遇上西医指标:1000例亚健康人群干预研究》。最醒目的是中间的对比图表:一条代表中医“痰湿体质”的曲线,与另一条代表西医“甘油三酯”的曲线几乎重合,像两条在时光里并行的河流,最终汇成一股。

“苏医生,陆博士,恭喜啊!”路过的护士们笑着道贺,眼里满是敬佩。这几年看着两人从在学术会上为“中药是否该做成分分析”争得面红耳赤,到联手推出四季茶包、企业健康包,再到今天共建这个临床基地,其中的默契与坚持,大家都看在眼里。

一群穿着便服的患者围了过来,大多是年轻人,也有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苏怀瑾转过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谢谢大家今天来。从今天起,这个‘亚健康中西医联合干预临床基地’就正式启用了。”

她指着诊室门口的宣传板,上面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着基地的服务内容:“我们这里既有中医的体质调理,也有西医的体检评估。打个比方,要是您总觉得累,没精神,我们会先查皮质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压力激素,再看看甲状腺功能,了解身体的代谢情况;然后结合您的舌苔脉象,给您一套‘中药茶包+生活方式指导+必要时西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案。”

人群里有人小声议论:“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光看中医,总说我‘虚’,不知道虚在哪;光看西医,查不出指标异常,就说我‘没病’。”

陆则衍手里拿着个浅蓝色的文件夹,里面是他们团队连夜赶制的“亚健康评估包”样本。他打开文件夹,展示给大家看:“这里面有两部分,左边是中医体质量表,10个问题就能快速辨体质;右边是西医的检测项目,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这些基础指标。”

他顿了顿,指着表格下方的二维码:“填完量表、做完检测,扫码就能收到Ai生成的个性化建议。比如检测出‘痰湿体质+高血脂’,系统会推荐‘山楂荷叶茶+他汀类药物(必要时)+每周运动3次’,中西医的方法会明明白白地列出来。”

正说着,第一位预约的患者已经拿着号单走了过来。是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程序员,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走路时微微含着胸。他手里捏着刚打印出来的初步评估报告,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的笑:“我……我就是总觉得累,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去中医那号脉,说我‘肝郁’,让我多休息;去西医那查了肝功、肾功,都正常,说我‘没病’,可能是压力大。”

他翻开报告,指着其中一段:“你们这报告写得太懂我了!‘长期熬夜导致肝郁,肝失疏泄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加重疲劳感’,连我凌晨两点还在改bug的习惯都分析出来了。”他抬头时,眼里的困惑少了很多,多了些释然,“终于有人知道我不是‘装病’了。”

苏怀瑾接过他的报告,温和地说:“先进来坐吧,我们再详细看看舌苔脉象,给你调整一下方案。”

就在这时,广场上响起了主持人的声音:“揭牌仪式现在开始!有请陈院长、苏怀瑾医生、陆则衍博士共同揭牌!”

三人走到红绸布前,陈院长笑着看了看苏怀瑾和陆则衍:“你们俩先来?”

苏怀瑾和陆则衍对视一眼,同时伸出手,轻轻握住红绸布的一角。阳光正好穿过云层,落在红布上,把布料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随着两人手臂轻扬,红绸布“哗啦”一声滑落,露出了牌子的全貌——“国家级亚健康中西医联合干预临床基地”。“国家级”三个小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三颗沉甸甸的星。

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相机快门声“咔嚓咔嚓”响成一片。

陈院长看着眼前络绎不绝走进诊室的患者,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有提着菜篮的老人,还有像刚才那位一样穿着格子衫的程序员,忍不住感慨道:“这才是未来医学该有的样子啊!中医的‘整体观’——看全身、看体质,遇上西医的‘精准化’——查指标、找靶点,1+1远大于2,能解决多少以前解决不了的‘不舒服’!”

苏怀瑾转头看向陆则衍,正好撞上他看过来的目光。他眼里的光和她的撞在一起,像两束温暖的灯,明亮而坚定。她忽然想起几年前在学术会上,两人为了“中医要不要做成分分析”争得面红耳赤,他坚持“没有数据支撑就是空谈”,她反驳“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不是孤立的成分”。而现在,他们能默契地设计出这套“中西医评估包”,把中医的“证”和西医的“指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们终于用行动证明:最好的医学,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中医取代西医,也不是西医否定中医。而是让合适的方法,出现在合适的地方,针对不同的问题和阶段,各展所长,最终目的,都是让人健康、舒服地活着。

诊室里,第一位程序员的调理方案已经开好了。电脑屏幕上,是他的各项西医指标,清晰地标注着哪些在正常范围,哪些需要关注;旁边的处方笺上,是苏怀瑾手写的中医方子,柴胡、郁金、合欢皮,都是疏肝解郁的药材;最下面,是两人共同签名的生活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减少咖啡摄入,每周三次颈肩拉伸运动”。

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落在纸上,给那些工整的字迹和数据镀上了一层金边,像给这份跨越了理念分歧的“中西医和解”,盖了个温暖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