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贫困县的“健康帮扶”·红景天种植扶贫
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轮胎碾过碎石子路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苏怀瑾靠窗坐着,看着窗外的景色一点点变化——起初是裸露的黄土坡,沟壑纵横,像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渐渐地,坡上冒出了点点绿色,先是零星的草,后来是成片的作物,最后连成了铺天盖地的绿毯。
“快到了,瑾姐。”阿凯指着前方,眼里闪着兴奋的光。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迷彩服,裤脚还沾着泥土,这是他驻点三个月的“标配”。
车刚停稳,一个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中年男人就快步迎了上来,黝黑的脸上堆着憨厚的笑。是这个村的村长,姓李。“苏医生,阿凯!可把你们盼来了!”他的手掌粗糙得像砂纸,紧紧握住苏怀瑾的手,力道大得几乎让人发疼,“快,去田里看看,咱的红景天长得可好咧!”
跟着李村长往田里走,脚下的土路被踩得实实的,路边还能看到没清理干净的羊粪蛋。越往山里走,空气越清新,混着泥土的腥气和一种独特的药草香。转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成片的红景天沿着缓坡铺开,叶片呈长圆形,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田埂上,紫莹莹的黄芪花正开得热闹,一串挨着一串,像紫色的小铃铛。
“苏医生,您看这红景天!”李村长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叶片,露出埋在土里的根茎,“比林芝那边运来的苗长得还壮实!按您给的标准,咱用的都是羊粪施肥,一点化肥没敢用;田埂上套种的黄芪,既能挡挡风雨,还能防病虫害,一举两得!”
他说着,干脆拔起一株红景天,根茎粗得像个饱满的小拇指,断面呈淡红色,带着晶莹的黏液。“您闻闻,这味多正!”李村长把根茎递到苏怀瑾面前,语气里满是自豪,“今年亩产比预估的多了15斤,这都是托您的福啊!”
苏怀瑾接过红景天,指尖抚过粗糙的表皮,断面的药香清苦中带着点回甘。她想起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也是这样的黄土坡,村民们看着他们带来的红景天苗,眼神里满是怀疑。“这玩意儿能当药?能卖钱?”王大叔当时就直摇头,“咱祖祖辈辈种玉米土豆,改种这个,要是卖不出去,全家喝西北风啊?”
为了让药农们放心,苏怀瑾带着仁济堂合作的药企代表,挨家挨户签保底价收购协议。“不管市场价涨还是跌,一级品我们都按80元一公斤收。”她指着协议上的红章,“这是仁济堂的承诺,白纸黑字,跑不了。”
阿凯则成了常驻“技术顾问”。他带着打印好的《红景天种植手册》,上面印着彩色的图片和 step by step 的操作指南。“采收的时候一定要用不锈钢刀,不能用铁的,会生锈污染根茎。”他在田埂上给村民们做示范,“挖的时候要小心,别把根茎弄断了,断了就卖不上一级品的价了。”
他的《种植手册》边缘都磨卷了,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张三家的红景天叶子发黄,是缺水了”“李四家的地里有虫,得用草木灰,不能用农药”。三个月下来,白净的小伙子晒成了黑炭,胳膊上被晒脱了皮,露出粉嫩的新肉,却一点没喊过苦。
“走,苏医生,我带您去看看王大叔家新盖的房子!”李村长拉着苏怀瑾往村里走。新建的砖房在土坯房中间格外显眼,红砖墙,亮堂堂的玻璃窗,门口还堆着没用完的水泥袋。王大叔正坐在门口编竹筐,看到他们,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站起来,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
“苏医生!您可来了!”他拉着苏怀瑾参观新房,“这房三间,花了五万多,都是种红景天挣的!我家小子的彩礼钱,年底就能攒够了!”他指着墙上贴的奖状,“您看,娃也能去镇上的双语学校念书了,不用再走两小时山路去村小了。”
正说着,村广播里传来县长的声音,带着点激动的颤音:“乡亲们注意了,今天下午三点,咱们县要搞直播带货,主推咱的红景天!大家都来凑个热闹,让全国人民看看咱这‘药草变金草’的仁济堂模式!”
下午三点,村委会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县长穿着件灰色夹克,手里举着一株新鲜的红景天,对着手机镜头说:“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咱县种的红景天,品质比原产地还好!以前咱守着这穷山恶水,不知道地里能长钱。现在好了,多亏了仁济堂的苏医生团队,带来了技术,带来了销路,更带来了盼头!”
镜头扫过人群,正好拍到阿凯正教几个药农辨认红景天的根腐病。“大家看,健康的根是淡红色的,要是根发黑,还带着黏液,就是得根腐病了,要赶紧拔了深埋,别传染给其他苗。”他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根的样子,阳光晒得他额头上的汗珠亮晶晶的,胳膊上的脱皮在黝黑的皮肤上格外显眼,他却笑得格外亮。
“瑾姐说,扶贫不是送钱,是教会大家靠自己的手挣钱——这比啥都实在。”阿凯对着镜头,语气认真又自豪,“你看王大叔,以前总愁儿子娶媳妇的彩礼,现在见人就说‘年底就能攒够’。”
直播屏幕上,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评论区刷着“支持扶贫产品”“看起来就好”“买给爸妈补身体”。苏怀瑾站在人群后,看着眼前这一切——绿的红景天田,新的砖房,村民们脸上的笑,阿凯被晒黑却依旧明亮的眼睛,忽然觉得,这蜿蜒山路尽头的绿色,比任何荣誉证书都更有分量。这大概就是“健康帮扶”最好的样子:不仅带来健康的药材,更带来健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