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陆则衍的“西医验证”·茶包的成分研究
陆则衍的实验室里,仪器运转的低鸣声像一首恒定的背景乐。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屏幕上,一条平滑的曲线正随着时间缓缓起伏,忽高忽低,像一串跳动的音符,精准地记录着样品中每一种成分的轨迹。
陆则衍微微俯身,盯着屏幕,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点动,与曲线的波动仿佛形成了某种默契的呼应。他转过头,看向站在一旁的苏怀瑾,脸上带着一丝严谨的笑意:“你来看,”他指着其中一段明显的峰值,“春季茶包里的柴胡皂苷a和d,总含量稳定在1.2%。”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中国药典》,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行小字:“你看,药典推荐的有效浓度范围是1.0%-1.5%,我们这个数值,刚好在中间位置,既保证了疏肝解郁的功效,又不会因为浓度过高而产生副作用。”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底气。
苏怀瑾凑近屏幕,认真地看着那串数据和曲线,点了点头:“这个结果很理想。”她的目光落在屏幕下方的样品编号上,那是他们反复测试的第十八个批次的春季茶包。
陆则衍又熟练地操作着键盘,调出另一份图谱:“再看冬季茶包的,枸杞多糖的含量是6.8%。”他拿起一份打印出来的实验报告,指着其中一张柱状图,“我们做了小鼠巨噬细胞实验,这个浓度的枸杞多糖,能让免疫细胞的活性提升20%左右。那些说喝了茶包感觉不容易累、精神好的反馈,不是没有道理的。”
苏怀瑾看着报告上清晰的实验数据和结论,眼里闪过一丝欣慰。她知道,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整,是陆则衍团队严谨细致的工作。
“更关键的是人体干预实验的结果。”陆则衍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他从一堆文件中抽出一份厚厚的报告,递给苏怀瑾。
报告里详细记录了他们招募的100名亚健康志愿者的情况,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行业,有白领、教师,也有司机。他们被分为四组,分别连续饮用对应季节的茶包一个月。
“你看夏季茶组,”陆则衍指着其中一组数据,“以藿香、佩兰为主的那个配方,志愿者的皮质醇水平平均下降了15%。皮质醇是压力激素,这个指标降下来,说明他们‘没那么容易烦躁了’的反馈是有科学依据的。”
他又翻到秋季茶组的部分:“麦冬、玉竹这组更明显,刚好赶上流感季,他们的唾液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了18%,这组志愿者感冒的人数是最少的。”他笑着说,“这就印证了中医‘秋季润燥养阴’的理论,增强了抵抗力。”
苏怀瑾一页页翻看着报告,每一组数据,每一个图表,都让她感到踏实。这些数据不再是中医理论中抽象的“疏肝”“润燥”,而是变成了可以测量、可以比较的具体指标。
陆则衍将报告打印出来,纸张从打印机里缓缓吐出,带着新鲜的油墨香,与实验室里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气息。“这些数据,完全可以放进我们正在建的‘中医循证医学数据库’了。”他拿起刚打印好的报告,轻轻敲击着,“以后再有人说中药‘没证据’‘凭感觉’,我们就把这个甩给他看。”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释然,目光转向苏怀瑾,仿佛想起了什么:“说起来,我还记得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为了中药要不要做成分分析,吵了不止一次。”
苏怀瑾也笑了,那段时间,他们一个强调中医的整体辨证,一个坚持科学的实证精神,常常各执一词。“那时候,你总觉得我过于执着于传统经验。”
“你也觉得我太死板,试图用西医的框架去框定中医。”陆则衍接过话头,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嘲,“现在才明白,你要的不是否定传统,比如‘四季养生’这种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而是希望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解释它为什么有效,它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理解和相信,中医不是玄学。”
苏怀瑾深深地点了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要把中医变得不像中医,而是要让它的价值被更广泛地看见和认可。”
陆则衍把整理好的报告递给苏怀瑾:“给,你看看。没问题的话,就发给生产基地。”
苏怀瑾接过报告,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拿出手机,将报告拍照发给茶包生产基地的负责人。她在附言里写道:“这份报告是最新的检测结果,生产时务必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每一批次的茶包都要留样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坚决销毁,绝不能流入市场。我们做的是健康产品,不是普通的茶饮,必须对每一个用户负责,不能砸了仁济堂的牌子,更不能耽误人家调理身体。”
发送完毕,她抬起头,看向陆则衍,两人相视一笑。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进来,落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上,仿佛给这些冰冷的数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这些数据,不仅是对茶包效果的验证,更是中西医智慧碰撞融合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