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手记短耳的兔子

第456章 指南的“患者版”·畅销的健康书

赵小胖的直播间背景板换了新的,亮黄色的底上印着“让中医走进生活”几个卡通字,旁边画着个举着药罐的小人,肚子圆滚滚的,像极了赵小胖本人。他今天没穿那件印着“干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的t恤,换了件干净的白衬衫,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捧着本米白色封面的书,封面上《看懂你的体质》五个字用了活泼的楷体,旁边还画着几片甘草叶。

“家人们!今天不聊吃的,聊点更重要的——怎么把自个儿的身体伺候舒坦了!”赵小胖把书举到镜头前,翻书的动作都透着小心翼翼,“瞧见没?苏怀瑾医生团队出的患者版指南,专门给咱老百姓写的,我先替你们审过了,比我奶做的疙瘩汤还接地气!”

弹幕里立刻刷过一片“前排围观”“等了好久”的字样,礼物的小图标像雨点似的落下。

赵小胖清了清嗓子,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用手指点着插图:“家人们看这里!苏医生说,咱的肝就像厨房那台排气扇,负责把油烟往外排。要是扇叶上积了油垢转不动了——也就是中医说的‘肝气郁’——人就爱发火,晚上睡不着,女同胞可能还会月经不调。”他故意夸张地瞪圆了眼睛,对着镜头扇了扇胳膊,“这不就是咱妈更年期那阵子的样子吗?我妈那会儿天天跟我爸因为‘酱油放多了’吵架,现在想想,敢情是‘排气扇’堵了!”

弹幕瞬间炸了锅,密密麻麻的文字滚得像瀑布:

“哈哈哈哈太形象了!我妈昨天刚因为我爸不随手关灯闹了半小时,这就给她买一本!”

“救命!‘脾像洗衣机’那个我先笑为敬!说脾要是运化不了,就像洗衣机排水孔堵了,积水排不出去,人就会觉得身子沉、大便黏马桶——这不就是我本人吗?”

“有没有电子版啊?我那天天熬夜打游戏的老公,必须让他看看‘阴虚火旺像手机电池虚电’是啥意思!他那手机一天充八回电,人也跟个虚电电池似的,白天犯困晚上精神!”

赵小胖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又翻了几页:“你们别笑,这书里的比喻是真到位。瘀血阻络就比作‘水管生锈,水流慢’,难怪我爷总说腿发麻,原来像是水管里流不动水了;阴虚火旺像‘手机电池虚电’,存不住电还发烫,可不是嘛,我表妹总说手心热,晚上睡觉脚得伸到被子外面,吃了几副滋阴的药才好。”

他特意展示了书里的“自测表”,表格设计得像闯关游戏,每个症状后面画着个小方框:“比如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就看这十条——‘早上起来痰多’‘大便黏马桶’‘舌头边上有齿痕’……中了五条以上,就得注意了。下面还附了小妙招,陈皮茯苓粥怎么做,米和水的比例1:8,大火烧开转小火煮20分钟,连我这种厨房杀手都看得懂。”

直播结束不到两小时,出版社的编辑就打来了电话,声音里的激动能透过听筒溅出来:“小胖!加印!赶紧加印!第一批一万本秒光了,后台还有三万多个预售订单!”

河坊街社区站里,李奶奶正拿着本卷了边的《看懂你的体质》来找小棠复诊。老人家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书页上用铅笔标了好几个“我是这种”,有的地方还画了小小的五角星。“小棠你看,”她指着“高血压调理”那页,上面用彩色插图画着个减压阀,旁边写着“天麻钩藤饮就像给血压装了减压阀”,“我现在天天照着这个喝,血压稳在130/80,连你张爷爷都跟着喝,说比天天吃降压药舒服,头不晕了。”

她又翻到“痰湿体质忌口”那页,上面印着杯被打了叉的奶茶,旁边写着“奶茶含糖高,易生痰湿”:“上次邻居家小姑娘来串门,捧着杯奶茶跟我说‘奶奶我不胖,不用忌口’,我把这页给她看,她现在都改喝陈皮水了,说‘肚子确实没那么胀了’。”

赵小胖趁热打铁,拍了系列“跟着指南调体质”的短视频。其中一期教年轻人给爸妈辨体质,他拿着个小镜子让镜头前的观众“对照舌苔”,又列了张“症状清单”教大家“问爸妈这十个问题”。视频发布三天,播放量就破了5亿,评论区里全是“大型认亲现场”:

“我妈总算信我了!以前总说我瞎操心,昨天给她看‘肝像排气扇’那段,她沉默了五分钟,说‘你怎么知道我睡不着’?”

“按书里的方法给我爸泡了枸杞桑葚茶,他失眠真好了,今天早上居然主动问我‘茶喝完了,再给我泡点’!”

“我奶奶非要把书里的‘红豆袋热敷腰眼’画下来,说要给老姐妹们传阅,说‘比医院开的膏药舒服’。”

出版社加印了三次,仓库还是空荡荡的。编辑在电话里跟苏怀瑾报喜,声音笑得像开了花:“苏医生,这书成了今年健康类图书的销冠!有位读者给我们寄了封信,说‘原来中医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玄学,是能看懂、能用上的生活智慧’——这评价,比任何销量数字都珍贵。”

苏怀瑾翻看着读者留言本,里面夹着张打印的漫画:一个顶着厚舌苔的小人,正被标着“二陈汤”的清水冲走,旁边配文“痰湿拜拜”,画得憨态可掬。她想起祖父总说“好方子要让百姓会用”,以前是口耳相传的方子,现在是印成铅字的书。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啊。”苏怀瑾轻声对自己说。不是把古籍束之高阁,也不是把术语说得云里雾里,而是把中医的道理掰碎了、揉透了,变成老百姓能看懂的比喻,能照着做的粥汤,能放进生活里的智慧。

窗外的阳光落在书页上,把“陈皮茯苓粥”的做法照得清清楚楚,像给这份“生活里的中医”,镀上了层温暖的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