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陆则衍的“西医指标对应表”·中西医的桥梁
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细窄的光影,像给摊开的表格镶了圈银边。陆则衍把最后一页表格叠在最上面时,指尖沾了点打印墨,在纸角留下个浅灰的印子——他总习惯把表格按页序理得整整齐齐,连边角都要对齐,像在摆弄精密的实验仪器。
“你看看这个。”他把表格推向苏怀瑾,晨光刚好落在标题上——“中医证型与西医指标对应参考表”,字迹是他惯有的工整,横平竖直,像用尺子量过。第一行“痰湿体质”下面,列着密密麻麻的指标:“甘油三酯≥1.7mmoll”“Bmi≥24”“B超示脂肪肝”,最后一项附了张小图,是社区站存档的舌照:舌体胖大,苔白腻得像刚抹过奶油,边缘的齿痕清晰可见。
苏怀瑾拿起表格时,指尖触到纸页上的压痕——是陆则衍反复翻看时留下的,在“参考”两个字旁边尤其深。“‘参考’这两个字加得好。”她指着表格下方的小字注释,“以前总有人想把中医证型和西医指标画等号,忘了人不是机器,哪能按指标生搬硬套。”
陆则衍正往保温杯里倒热水,闻言回头笑了笑:“上次见社区医生把甘油三酯高的都归成痰湿,结果有个大爷明明是阴虚——口干得厉害,就是爱吃肥肉才血脂高。”他把保温杯放在桌角,水汽漫上来,在表格边缘洇出淡淡的湿痕,“所以特意加了‘需结合身体沉重、大便黏腻’这些症状,还在表尾标了加粗的注。”
苏怀瑾顺着他的目光看向表尾,“所有对应需结合临床症状,不可机械套用”这行字被描了两遍,墨色比别的字深些,像在反复强调。她忽然想起上周接诊的程序员小张,从桌肚里翻出病例本:“你看这个例子。”
病例里的小张身高180cm,体重60kg,Bmi才18.5,算不上胖。但舌照里的苔厚得像刷了层芝麻酱,脉诊写着“濡缓”。“他每天坐10小时,喝两杯珍珠奶茶,说‘大便总粘马桶,身上像裹了层湿棉花’。”苏怀瑾拿起笔,在“痰湿体质”旁空白处写:“例外情况:瘦人可见痰湿(长期久坐、嗜甜饮者)”,写完画了个小小的奶茶杯,杯沿还画了圈奶泡,“甘油三酯2.1mmoll,指标对得上,但光看Bmi肯定漏了。”
陆则衍凑过来看,指尖在“Bmi≥24”那行顿了顿:“确实,以前总觉得痰湿是‘胖人专利’,现在才知道,体质和生活习惯比体型更准。”他拿起笔,在苏怀瑾写的例外情况旁补了句,“此类患者多伴‘腹型肥胖’(腰围≥90cm)”,“小张的腰围是92cm,这个细节加上,基层医生更能认。”
两人对着表格逐行核对,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在编织一张细密的网。翻到“瘀血阻络”那页,陆则衍标着“血小板黏附率升高、全血黏度增加”,苏怀瑾却想起社区的李阿姨——上周摔了一跤,膝盖青了块紫斑,说“碰一下就疼得钻心”,但抽血检查全正常。“得加个例外。”她提笔写道,“外伤后局部瘀血可无全身指标异常,需看‘局部青紫、刺痛固定’”,写完在旁边画了个膝盖的简笔画,上面点了几个紫点。
“气虚”那栏,陆则衍写着“血红蛋白偏低、血清白蛋白偏低”。苏怀瑾刚要说话,陆则衍先笑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上次那个马拉松运动员,血红蛋白160gl(远超正常),却总说‘跑完步累得不想说话,脉摸起来虚虚的’。”他在表格旁补:“运动员可能因过度耗气见气虚,需结合‘易疲劳、脉虚’”,“这种情况光看血项,肯定以为他气血足。”
苏怀瑾看着他补的字,忽然想起陆则衍总翻她的《岐黄手记》,里面记着各种“不符合指标的体质”,页边还贴着他画的小图标。她翻到“阴虚”那页,陆则衍标着“空腹血糖偏高、尿比重升高”,旁边却留了块空白。“是等着我补甲亢的例子?”她拿起笔,画了个甲状腺的简笔画,像只展翅的蝴蝶,“上次那个甲亢患者,怕热、口干、盗汗,典型的阴虚,血糖却5.1mmoll,一点不高。”
“对,就是等这个。”陆则衍接过笔,在简笔画旁写:“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致阴虚,需结合‘怕热、手抖、心率快’”,“指标是路标,但路不止一条,得把岔路也标出来。”
指南编写组的刘医生路过,瞥见桌上的表格,忽然笑出声:“你们俩这表格,比教科书还贴心——陆医生负责把‘中医证型’和‘西医指标’连上桥,苏医生负责在桥边立‘注意绕行’的牌子。”他拿起表格翻了两页,指尖在奶茶杯小图标上点了点,“这细节加得好,基层医生一看就懂,知道不能光看指标。”
陆则衍把补充完的表格收起来,晨光已经漫过整个桌面,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重叠的画。苏怀瑾看着桌角的保温杯,水汽还在慢慢往上冒,忽然觉得这表格就像这杯温水——陆则衍的指标是“水温”,保证基础的“温度”;她的例外情况是“杯沿的防烫设计”,照顾到不同人的“耐受度”。
“这样基层医生用起来,既心里有底(知道指标对应),又不会死板(记得看症状)。”陆则衍把表格放进文件夹,封面上写着“第二十三版”,边角已经磨得起毛,“下周给编写组看看,应该能帮上忙。”
苏怀瑾看着文件夹上的“23”,想起第一版表格里,陆则衍只列了指标,没留任何空白。是这三个月里,社区站的病例、患者的反馈、两人的讨论,一点点把表格填得有了“人味儿”——就像红景天的种植技术,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在实践里磨出来的。
窗外的阳光越升越高,照在表格上的小图标上,奶茶杯、膝盖、甲状腺都泛着浅黄的光。苏怀瑾忽然明白:中西医的桥梁,从来不是单向的“翻译”,是双向的“理解”——既懂指标的意义,也懂人的复杂,这样才能真正帮到看病的医生,和等着被治好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