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临床扩大试验·抗疲劳的普适性
市一医院的临床实验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堆叠的报告上投下一道道竖纹。陆则衍正把最后一份“皮质醇检测报告”放进档案盒,指尖划过封面的“红景天临床研究”字样——这三个字被钢笔描过两次,笔锋里带着点郑重。桌角的电脑屏幕上,曲线像条刚被驯服的河,从左到右缓缓沉降,终点比起点低了近三分之一。
“100名受试者,疲劳量表得分平均降了40%。”他拿起打印好的数据汇总表,纸页边缘还沾着点打印时的墨粉。最上面一行标着“重度疲劳→轻度疲劳”,下面分了三栏:白领组、体力劳动者组、中老年组。其中白领组的曲线降得最陡,“45%”的红色数字格外醒目。
陆则衍的指尖在“皮质醇水平下降22%”那栏停住。皮质醇是人体的“压力激素”,长期高压状态下会居高不下,让人总觉得累、睡不好。现在这组数据意味着,栽培红景天不仅能抗缺氧,还能帮身体“松绑”——就像给紧绷的弦松了松劲。
“脑力疲劳更吃‘供氧’这一套。”他翻到备注页,上面贴着受试者的职业分布:25-35岁的白领占了60%,大多是程序员、设计师、编辑,备注里写着“日均工作10小时以上,常熬夜”。这拨人的红细胞携氧能力提升最明显,平均涨了4%,正好对应红景天“提高供氧效率”的老底子。
程序员小王的体检报告被单独放在最上面,封皮上贴着张便利贴:“典型案例”。陆则衍翻开,第一页是三个月前的记录:“每日午后3点出现明显嗜睡,键盘操作失误率≥15%,需每日两杯美式咖啡提神,夜间入睡时间延迟至凌晨1点后。”旁边附着张照片,小王眼下的青黑像被墨染过,嘴角还带着点没睡醒的倦意。
而最新的报告里,“睡眠时长”那栏填着“7.5小时”,比之前多了1.5小时。下面的手写备注是护士写的:“自述‘下午不再犯困,咖啡已停’,键盘失误率降至3%以下。”陆则衍想起上周随访时见的小王——他穿着件浅蓝衬衫,眼下的青黑淡了大半,说话时眼神亮得很,不像之前总盯着桌面走神。
“红景天茶是真管用。”当时小王特意泡了杯给陆则衍看,瓷杯里的茶汤清亮,红景天切片在水里舒展着,旁边漂着两颗枸杞。“按苏医生说的,3克红景天配2克枸杞,早上泡上,能喝一天。”他抿了口茶,舌尖抵了抵上颚,“有点回甘,比咖啡舒服——咖啡喝完心慌,这个喝完身上是暖的。”
陆则衍低头看了眼小王的“红细胞压积”数据:从40%涨到44%。这个指标直接关系到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涨1%,大脑供氧就足一分。对长期盯着屏幕的白领来说,大脑耗氧本就比常人多,这点提升足够让思路从“卡顿”变“流畅”。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苏怀瑾抱着本《中国中药杂志》走进来,封面的“红景天抗疲劳研究”标题下,印着她和陆则衍的名字。“刚收到样刊。”她把杂志放在报告堆上,指尖在致谢页顿了顿——那里加了段话:“感谢林芝基地的卓玛等药农,他们亲手种植的红景天,是本研究的根基。药材的品质,从土壤里的第一抔肥、田垄间的第一滴汗就开始积累了。”
“昨天收到位老中医的消息。”苏怀瑾点开手机,屏幕上是段长消息,字迹是手写拍照的,笔锋苍劲。发信人是陈老,行医五十多年,以前开方子非野生红景天不用,去年还在学术会上跟苏怀瑾争论过“栽培药材力不足”。
“读了论文,服了。”消息里写,“红景天苷0.59%的数据摆着,小王这样的案例看着,再固执也得认。以前总觉得‘非野生不能入药’,是怕栽培的偷工减料、成分不足。现在看来,用心种的栽培品,不仅成分够,还更安全——你们让它从高原哨所的‘特供药’,变成了写字楼、菜市场都能用的‘家常药’,这才是把药材用到了实处。”
苏怀瑾把杂志和小王的体检报告叠在一起,准备寄给林芝基地。她忽然想起上周和卓玛的视频——卓玛正蹲在红景天田里,手里捏着片刚摘的叶子,镜头里能看到田埂上插的木牌,写着“市一医院临床专供田”。“苏医生,这茬长得特别好,根粗得能当标本。”卓玛的声音带着笑,“次仁说,要是知道种的药能让山外的人不那么累,他去年就该按手册控水。”
傍晚时,陆则衍整理完所有报告,发现最厚的一本是“不良反应记录”——里面几乎是空的,只有两页写着“轻微口干”,备注里标着“建议搭配茯苓饮用后缓解”。这和野生红景天偶见的“肝酶轻微升高”记录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仅有效,还得安全。”他把报告放进档案柜,和三年前那份“红景天苷0.32%”的检测报告并排摆着。从0.32%到0.59%,从“仅能抗缺氧”到“全民抗疲劳”,像条慢慢铺展开的路,一头连着林芝的田垄,一头连着无数需要被“松绑”的疲惫身体。
苏怀瑾给卓玛寄的包裹里,除了杂志和报告,还夹了张小王的近照。照片里的小王正对着电脑笑,屏幕上是刚写完的代码,旁边摆着杯红景天茶。她在照片背面写:“这是你种的红景天帮到的人之一。”
窗外的药圃里,薄荷正散发着清劲的香。苏怀瑾忽然觉得,药材的价值从不止于“治病”——能让加班的人看清屏幕,让带娃的妈妈多睡会儿,让种地的老农有力气弯腰,这些日常里的“不疲惫”,才是最实在的功效。就像林芝的红景天,在高原扎了根,最终把力量送进了千万人的寻常日子里。